拿什么激励你,我的员工
2015-09-10王洪晓
王洪晓
许多部门主管都在抱怨或忍受一些态度消极的员工,甚至与员工发生言语、肢体冲突。于是,出现了不断调岗、调部门、开人、再招人的“无限循环”。主管们似乎认定了问题的根本就是员工素质不高、态度不积极。殊不知,那些调岗、调部门甚至被开除的员工却能在新环境中表现卓越。推行绩效的工作好比栽培一棵健康的树苗,要想让树苗能够成长,就要给它成长的土壤。而每一名员工都是一颗健康的小树,要想让员工成长,企业必须要为他提供公平、规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再加以个性化引导。
文化氛围离不开部门主管的培训、宣导和以身作则,而部门主管往往试图通过几次培训就扭转员工的思想,掌控员工心智,这等同于异想天开。现在的员工思想独立,维权意识强,对事物有一定判断力,对各种培训内容早有了解,洗脑般的培训很难撬动其内心。因此,仅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还不够,个性化引导才是产生高绩效的直接驱动力。
知识型工作者:内在激励才是“王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80、90后的年轻一代正在挑起新兴经济的大梁,他们拥有高学历,从事前沿行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典型的知识型工作者。他们的需求层次相对较高,除了要求高收入,他们还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更懂得寻求归属感、追求成就感,企业对这些知识型工作者的高投入意味着期许着高回报。然而,如果管理者还采取传统的“胡萝卜+大棒”的激励方式,往往会事与愿违,使人才为你“所有”,却不能为你“所用”。
对知识型员工实施内部激励的根源——部门主管要做到“以身作则”。
“以身”,即以怎样的“身”来做榜样,其核心是提高管理者的自身职业素养,提升管理水平。处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全员平均年龄偏低,许多部门主管在职场上得到了快速晋升,可其“职业意识”还停留在“个人英雄”阶段,需要向管理者角色过渡。
管理者是任务的“仆人”,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给下属以专业指导,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以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下属。既然是任务的“仆人”,管理者就要有服务意识,其做出的决策需要下属来执行。因此,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下属的支持不可或缺,要赢得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沟通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曾经有一名即将离职的知识型员工,在离职交接时与上级主管产生了矛盾,经过几番劝说,矛盾却越来越激化,已经无法与其主管当面交流,而且扬言一定要找老板评理,事态即将失控,部门主管请笔者帮忙协调。笔者刚进员工所在的会议室,员工就满不客气地质问:“你也是来摘我工牌的么?”听他倾诉了近一个小时的委屈之后,笔者慢慢了解了冲突升级的真正原因:原本,员工由于试用期间被辞退而内心充满怨气,部门主管办理交接时使用的方式有些生硬,强行从他身上摘工牌,直接激起了怨气的爆发。通过沟通发现,员工的诉求也不高,只是希望在公司能够得到起码的尊重。如果该员工的主管能早些意识到这一点,事情也不会闹大。
“作则”,即身体力行,成为员工的模范榜样,使员工打心底愿意追随、服从上级领导。一些部门主管对自身的职责和定位存在误读,认为领导要从宏观考虑问题,掌控大局,只需“动动口、管管人”,无需做具体的工作。甚至有一些领导自认为功成名就,产生了“安度晚年”的混日子心态。殊不知,你的一举一动都被员工看在眼里:每天来得最晚的是领导;无故旷工的是领导;上班不带工牌的是领导;对下属不闻不问的是领导;遇到大事就休假的是领导。如果在有些员工眼里,领导有那么一点不务正业,那么进而上行下效,部门主管的行为势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属员工的心态,久而久之,员工的不满就会表现为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与上级的冲突。一个战斗力强悍的团队,必然有一个作风彪悍的领导,员工都期望能看到领导的过人之处,从领导身上学到本领,因此,管理者不要让这种期望变成失望。
边缘化员工:需要归属感
无论是在外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中,各个企业的组织文化、特点、环境、发展阶段均不相同。由于员工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生活背景、文化氛围、个性特点等差异,导致其对一个组织的适应度不同,有些人能很快融入团队进入角色,而有些人往往因不适应环境变化而被边缘化。这种现象不但给组织发展带来麻烦,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投入,甚至会给那些被边缘化的员工带来心理压力,他们往往因此失去自信,变得焦虑不安,产生职业不安全感,压力之下身体出现各种病变,甚至有员工因被
边缘化而自杀。
前不久,一名任产品部门的核心职位的员工准备离职,按规定需进行离职面谈,言语间,他透露出了对公司氛围和发展前景的悲观情绪:眼看着曾经共同奋斗的小伙伴们陆续离职,之前热闹的羽毛球和足球活动也都没有了,大家都在忙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相互的交流越来越少,与新来的同事怎么相处也找不回从前的感觉了,他感觉昔日的团队散了,自己很孤独,工作也不像以前那么干劲十足了。
一旦员工被边缘化,对组织来说,无非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目前很多企业都采用的方式,即让其离职了事;另一种则是让他继续留在企业中,由企业帮其提升和改进个人能力,以适应工作需求。在公司变革时期,员工很容易缺乏归属感,出现思想波动,如果企业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并且通过一些集体活动为员工带来归属感,这个企业很可能变成他们的伤心之地,极易使其产生离职的想法。有的企业给各部门发放了团建费,而团建费的使用经常不是为了满足团队建设,而是以部门主管的个人爱好为标准而用。如果部门里的一帮年轻人喜欢“海吃海喝加K歌”,而部门主管却是个“宁静致远”之人,每次团建活动都是到一个环境优雅的饭店,一帮人拘谨地相互寒暄,然后结束,这种团建非但没有起到作用,还会引来员工怨声载道。所谓“归属感”,即强调团队的融入感。团建本是很好的途径,要想搞好团建就得迎合团队成员的共同爱好,在尽情参与中产生心灵交流,拉回边缘化员工的心。
老员工:需要尊重认同
老员工曾经为公司发展立下了功劳,对公司有很高的忠诚度,又怎会有消极言论?难道是职业疲劳期所致?一名老员工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了多年,忽然一天,来了一个同样岗位的年轻人,业务不熟练,经验不老道,工资数额却跟老员工不相上下。这就是常见的新老员工“工资倒挂”现象,哪个老员工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老员工眼中,这样的薪酬体系是对他们能力的不认可。不少同事甚至部门主管在有些业务领域远不如老员工了解得透彻,向老员工请教问题时,同事间少了一些对前辈的尊敬,部门主管也很难放下架子,让老员工难以获得尊重和认同感,久而久之,态度消极也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老员工更需要得到认可。笔者所在公司的市场部有一名老员工,平日有点吊儿郎当,经过上级的一番鼓励,三个月顺利考下了难度很高、通过率很低的分析师证书,让身边的同事刮目相看。出于对其能力的认可,上级给他配备了一名助手,让他承担更加重要的工作,目前,这名老员工已经凭着自己的努力成功晋升到经理职位。如此看来,每一名老员工都可能成为部门里的金矿。善于挖掘这些资源的部门主管,总能收到意外的喜悦。
职场“牛人”:需要发展空间
“人尽其才,能者多劳”是最基本的用人原则,现实中却有不少部门主管并未领会其精髓。部门里时常会有“牛人”存在,有人把他们比喻成大隐隐于市的“侠客”,或武功高强的“扫地僧人”。他们有能力,有追求,更有个性。用得恰当,他们出类拔萃;用得不当,这些“牛人”带来的破坏力也不容小觑。一名部门主管曾经跟笔者提起过一名下属,其专业功底深厚,从业经历丰富,就是不好约束。因此笔者特意约这名员工到公司楼下咖啡厅聊了聊。原来,这名员工觉得上级领导不重视他,既不传达给他一些信息,许多重要的工作也不让他涉足,他感觉自己的能力受到了压制,内心觉得憋屈,逐渐对上级的工作安排有了抵触情绪。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部门,有的部门主管甚至担心这些“牛人”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而不愿过多放权。实际上,给员工尽情发挥才能的机会是提升部门整体绩效的前提,更何况培养接班人是每一位部门主管应尽的义务。水涨船高,员工是水,领导是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两者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管理即是沟通。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缺乏沟通。这种沟通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是上级领导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员工传达正能量。以自上而下的模范榜样为前提,上级领导与员工真诚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在诉求,加以个性化的引导,使他们从内心愿意服从领导安排,追随领导一路向前。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关键,还在于上级领导的身体力行。 责编/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