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皇帝为何要改成单字名

2015-09-10卞仁海

文史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单字皇帝

卞仁海

汉昭帝初名“弗陵”,汉宣帝初名“病已”,汉平帝初名“箕子”,但后来都分别改成了单名“弗”“询”和“衎”。汉代三位皇帝为何要改成单字名?这得从汉代避讳说起。

汉代避讳,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特别引人注目,就是《颜氏家训·风操》中所言:“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所谓“同训代换”,就是选择同义或近义之字来避讳。总观两汉帝王的国讳,都很一致地采用了“同训代换”的避讳方法。列表如下:

以上汉代26例皇族国讳,全部采用的都是“同训代换”,这种方法清代的周广业在《经史避名讳考》中又称为“讳训”。一致的“讳训”使得本字更容易找到,从而减轻了阅读的负担。

由上表可以看出,汉代的皇族多以单字为名;尽管有三位皇帝初名是双名,但后来都改成了单名。为何汉代皇帝都要用单名?我们也许可以从汉宣帝刘询元康二年(公元前104年)改双名“病已”为单名“询”的诏书中得到答案:

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近百姓多上书触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

可见,宣帝改为单名的原因是为了让人容易避讳。毕竟,单字之名可以使犯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因避皇帝名讳而造成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汉晋期间的49位帝王,有47位是单名(包括上述由双名改为单名的3位皇帝)。何休《公羊传》注也解释了双名改为单名的原因:“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知而易讳。”所谓双名“难讳”,一是增加了犯讳的概率,二是增加了“同训代换”即“讳训”的难度。

皇帝在取名时也往往采用“难知”的生僻字以减少犯讳。汉平帝初名箕子,后改为罕用字“衎”,方便人们避讳;“箕子”为常用器物,则易犯而难避。《汉书·平帝纪》即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诏曰:“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所谓的“合于古制”,就是符合《礼记·曲礼上》中的规定:“名字者,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郑玄注:“此在常语之中,为后难讳也。”

《汉书·匈奴传下》甚至记载有王莽下令不得取双名的政令:

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宣上书慕化为一名,汉比加厚赏。单于从之,上书言:“幸得备藩臣,窃乐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谨更名曰‘知’。”莽大悦,白太后,遣使者答谕,厚赏赐焉。

上行下效。于是,整个汉晋社会都盛行单名之风。在汉晋600多年中,单名占绝大多数,双名是很少数。以下就是家喻户晓的单名:

西汉:萧何、韩信、贾谊、张骞、卫青、张良、杨(扬)雄、曹参、樊哙、英布、陈平、周勃、李广、李陵、刘向、刘歆、枚乘、张汤。

东汉:蔡伦、华佗、班固、班超、窦固、邓晨、邓禹、李通、樊宏、刘植、耿纯、贾复、窦宪、马援、郑玄、李膺、陈蕃、范滂。

三国:曹操、周瑜、马超、黄忠、黄盖、孙权、张飞、关羽、曹丕、曹植、刘备、刘禅、孙坚、孙策、赵云、袁绍、刘表、陆逊、诸葛亮、鲁肃。

西晋:阮籍、嵇康、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张华、陆机、陆云、左思、潘岳、何劭、任恺、石崇、王恺、傅咸、何曾。

东晋:孙恩、卢循、谢安、谢玄、谢石、王导、王敦、王含、王珉、祖逖、刘琨、庾亮、苏峻、祖约、桓温、殷浩、谢逸、朱序。

但是,汉字毕竟是有限的,单名的盛行必然导致姓名的大量重复。据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记载,汉代有两个王莽、两个赵尧、两个王崇、两个王立……重名现象必然导致交际的混乱,《西京杂记》就有这样的故事:古代鲁国有两个曾参,南边的曾参杀了人被抓了起来,有人却跑去向北边的曾参之母报告。该故事虽然发生在春秋时期,但汉晋时期的重名所导致的混乱也是可以想见的。

后来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的复名制度冲击了中原地区的单名制度;加上单名导致的大量重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交际的实际需要,于是,晋代以后,双名的大量出现便是大势所趋了。

作者: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对外汉语系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单字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河北大名话单元音韵母、单字调及双音节非轻声词连调的实验语音学初探
皇帝怎么吃
皇帝需要帮忙吗(下)
《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读后记
论计算机字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
——以方正诉宝洁案为例
“对仗不宜分解到单字”毋庸置疑——答顾绅先生“四点质疑”
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单字音特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