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巴黎:法兰西的诱惑

2015-09-10徐志福

文史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巴黎广场法国

徐志福

从阿尔卑斯山下的克林斯古镇出发已是下午4时,车行几小时就到了法国,天色已晚,只得夜宿巴黎东南面的南锡小镇。翌日中午才到达心仪已久的巴黎。

要谈巴黎,先得说法国。法国古代的地域名叫高卢,法国的国鸟是公鸡,故高卢雄鸡也是法国人的代称。法国面积5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1/18,是西欧最大的国家。法国人口为六千多万,是我国的1/20,在欧洲也算人口大国了。巴黎这个名字是以最早住在这里的高卢巴黎西部族而得名。他们在塞纳河左岸建立了小小的市镇中心,公元前53年就留下了记载。大概是公元358年确定为该市的元年,如此推算,巴黎该有1600多年历史了。从18世纪中期以来,它就以著名的文化艺术之都而闻名于世。

情迷巴黎

在世界文化人的眼里,除自己祖国外,法兰西是最具诱惑力的国度。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曾升起无数智慧之星。那些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编织创造的灿烂文化风景,备受世人憧憬企慕。18世纪,它是启蒙运动的中心,继承发展文艺复兴反封建传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孟德斯鸠(散文《波斯人信札》)、伏尔泰(哲理小说《老实人》)、狄德罗(小说《拉摩的侄儿》)、卢梭(自传体《忏悔录》)等作品所提供的哲学思辨,对全世界的民主革命和人文科学发展提供了多层面的启迪。19世纪初,它是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故乡,乔治桑、雨果、贝朗瑞、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莫泊桑、左拉、罗曼罗兰等一大批作家,在新的条件下,发扬民主革命精神,将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他们笔下那些鲜活生动的形象至今仍存活在人们心中,其精湛的艺术表现仍是后世效法的榜样。

作为法国之心的巴黎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铸就的文化语境和哲学底蕴启迪过不少外来青年春天般的美梦。上世纪初,许多中国未来的政治才俊和文化精英,都在这里受过思想启蒙和文化滋养,从而升上历史的天空,如周恩来、邓小平、朱德、李富春、蔡畅、李立三、徐特立、陈毅、聂荣臻、陈季同、蔡元培、梁宗岱、冯沅君、陆侃如、巴金、艾青、钱锺书、林风眠、徐悲鸿、钱三强、冼星海等等。巴金几十年后重返巴黎,站在卢梭橡前沉思,后来写道:“我从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因为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重访巴黎》)艾青于1932年在法国写的《芦笛》一诗说: “我从你彩色欧罗巴/带回一支芦笛……将吹送出/对于凌侮过它的世界的/毁灭的咒诅的歌。”诗写出后不到20年,诗人的祖国获得了新生。巴黎给人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外国青年身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1921年来到巴黎。这位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在巴黎住了一段时间后说:“巴黎就是快乐的同义词,令人想到写作……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散文《流动的盛宴》)。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魔幻现实主义鼻祖、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上世纪50年代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上。他因穷困潦倒,一日三餐无法保障,靠捡巴黎人不吃丢掉的猪骨头、猪下水维持生存,但仍坚持写作。他离开时房东太太免收他拖欠的房租。30年后的1982年,当他以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诺奖后专门来寻访他的恩人房东太太。房东太太被来者的身份和诚信感动,拒收欠款,因为她觉得自己“能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已经得到了补偿。而这个受过巴黎人恩惠的作家曾说:巴黎是“哺育他成长的第二故乡”。

世人赞美巴黎,给了它许多称谓:艺术巴黎、文物巴黎、时尚巴黎、浪漫巴黎、花园巴黎、天堂巴黎、购物巴黎、旅游巴黎……

《巴黎》一书的作者彼德莱尔说:“巴黎是追逐荣誉的学者、穷困作家、诗人及阴郁艺术家的容身之地,因为她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我,更喜欢用“人文巴黎”来赞美它。

塞纳河游船上

大学时读《金蔷薇》(巴乌斯托斯基作),激起了我对塞纳河的初恋,也孕育了我的文学梦。书中塞纳河旁,福楼拜先生在屋里通宵写作亮着的窗户,不仅是渔夫、水手领航的灯塔,也是从文者毕生奋斗不懈的明灯。而巴黎城郊荣军桥塞纳河旁,清洁工沙梅日夜收集垃圾中的金粉、熔成合金锻造成金蔷薇的故事,更是搞写作者应走的必由之路。

从书里知道了“塞纳河左岸”这个迄今流行世界的、具有厚重文化含量的雅名。一些引领文学朝流的大家,如浪漫主义文运领袖雨果、批判现实主义领军人物巴尔扎克及一些艺术家,他们在这里怀着强烈“欲望、祈盼、苦斗、挣扎”,实现了伟大的文学梦。《巨人传》《悲惨世界》《人间喜剧》《茶花女》《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影响世界的名著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水是生命的源头。塞纳河哺育了生命、哺育了一大批影响世界的文学家。为探寻作家们生活的摇蓝,为实现一瞻塞河风仪的夙愿,我登上了塞纳河游船。塞纳河不仅是法国的第二大河,也是巴黎的母亲河。它穿过巴黎市区。巴黎市依河而建,逐渐向两边扩展,北边为右岸,而东面江中的西岱岛和圣路易岛则是巴黎的发祥地,迄今仍保留古城旧址。有人说,巴黎的香榭舍大街是法国现代、时尚的象征,而巴黎塞纳河岸是法国古代典雅的写照。一街一河相得益彰,形象生动地叙述着巴黎的过去和现在。巴黎塞纳河两岸,绝大部分是17—19世纪的建筑,提督府、波旁宫、东京宫、王宫、大宫、小宫、荣军院、拿破仑墓、罗丹纪念馆、奥塞博物馆、荣军院教堂,一听这些古老的名字,就知道它们久远的建筑年代。而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是最古老的建筑,迄今仍供人观赏。这些堂馆墓院、宫殿府第汇集了当时法国及世界最流行的建筑形式,如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洛可可式等,其建筑风格或富丽堂皇,或庄严雄伟,或朴实冷峻,或秀丽典雅,其高度不超过四层。所有建筑的装饰及河两岸及庭园内雕塑都精致绝妙,丰富多彩。在古老的大建筑旁,还有一些富人专修的别墅,更是花样翻新,各领风骚。巴黎塞纳河上共有36座造型各异的桥。它们装饰华美,与泛着粼粼波光的河水及两岸形态各异、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绝妙的大文化风景线。

我们从埃菲尔铁塔下的塞纳河码头上船,往西岱岛方向行驶。

刚下过雨的巴黎5月早晨,天空明净如洗,空气清新湿润,一阵风吹过,河面碎成一片涟漪。远处如纱的薄雾逐渐散开,两岸参差排列、风格各异的建筑、雕塑长卷式依次展开,缓缓地向船后退去,一次难得的“巴黎流动盛宴”开始了。“亚力山大桥到了。”船上的导游用中文介绍这座世界上最豪华富丽桥梁的来历。 这座雍容华贵的钢材大桥长107米,宽40米,只有一个通游船的金属桥孔。桥两侧都是巨大的石柱,顶部还有精美的飞马雕塑,分别象征科学、艺术、工业、商业四大主题。桥上爱神路灯装饰华美,桥头的塔门上装饰有塞纳河和涅瓦河的象征雕塑,分别代表法国和俄国。整座桥身都有海神雕塑,边饰、花卉都精雕细刻,色彩明丽。此桥建于19世纪末,目的是为了庆祝法俄联盟。桥名来自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沙皇之子尼古拉二世还亲自参加了落成典礼。游船穿过桥孔,眼前豁然开朗。曼妙多姿、辉煌璀璨的建筑群呈现两岸。这是巴黎塞纳河上最精彩的美丽景观。

法国人视为荣耀的荣军院就坐落在桥的侧面,是17世纪的路易十四主持修建的。其宽度约200米,高四层。四排近300个哥特式大窗户增添了楼房的气势。中间的特大拱门背后矗立着一座高107米的拱窗方座圆顶尖塔大教堂,轮廓古典,线条强劲。上面五彩斑斓的装饰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灿烂夺目,气宇轩昂。荣军院前是一块绿草如茵的大草坪,一些人物雕塑点缀其间,给人庄严、肃穆感。教堂正下方是拿破伦墓,周边是其亲属及元帅们的墓穴,巴黎人视此处为神圣之地。

离荣军院不远是王宫、大宫、小宫建筑群,都是古典建筑。大宫建于17世纪,是国王路易十三住过的地方。主院是柱廊支撑的二层楼房,上面两排拱形窗户,正中是大型拱门,穹顶是罗马式圆形或拜占庭式的面包形状,装饰华丽精致,镀金加彩。王宫的一面是王室花园,花木繁茂,喷泉雕塑,一应俱全。闪闪发光的大拱门正中插有法国国旗,据说这里是国民议会、宪法法院和文化部所在地。大宫、小宫也是高大罗马式圆柱廊支撑的或圆或方穹顶,正中大拱门高出两边楼房,房顶有对称的两个帽状顶盖,上有镀金尖塔,直指蓝天,美轮美奂。

阳光明媚,江天一色,景在水中,船行天上,人在画中,迷离梦幻,大快平生。船过协和桥,一眼就看见协和广场金光闪闪的方尖塔。船右侧不远处,著名的波旁宫就在眼前。这座18世纪修建的波旁王朝宫殿,是专为路易十四的女儿修建的,全采用巴洛克式建筑。十二根圆形罗马柱顶支撑的大三角屋顶,门楣上刻着人物浮雕,简洁、大气,一派皇家气派,现在是市国民议会所在地。

游船继续前行。温润的阳光像一支五彩画笔把宽阔的江面皴染成一幅跳动不已的画面。右岸绿树繁花的公园里,不知名的青铜骑士和人物雕象一一掠过;左岸八角凉亭式的报刊亭沿江边大道排列伸展,是又一道没有尽头的亮丽风景线。不同的视觉盛宴,让人不知疲倦。

前面的风流骑士广场的新桥是进入西岱岛的门户,建于16世纪。两个优美的拱形桥孔,中间伫立着国王亨利四世骑像,是个古老的景点。过新桥,远远就看见巴黎圣母院高耸的两座塔楼和下面的三道拱门。这是巴黎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2世纪,是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此院因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电影《钟楼怪人》而倍增知名度。那塔楼上悬挂着铜钟,随着卡西莫多的敲击而传遍全世界。此岛是巴黎发祥地,也是法国建国的最早基地。公元3世纪起,这里便成为法国最早的世俗和宗教中心,“西岱”,法语原意为城邦。岛上的最高法院、小圣堂、提督府都是较古老的建筑。西岱岛、圣路易岛像两颗明珠镶嵌在塞纳河上,它是巴黎市的种子,也是法国人的骄傲。

游船绕岛而过,折回时,又经橘园、奥赛博物馆,这些展馆专门展览现代流行的法兰西各画派的作品及雕塑。气势恢弘的东京宫很扯人眼球,它是专为1937年世博会修的展馆。穿过阿尔玛桥时,导游介绍,此桥北端的隧道内就是戴安娜王妃1997年因车祸香消玉殒的地方。游船开到自由女神像前返回,据说女神像的“姐姐”在美国纽约,它们都“出生”在法国。返程途中,专注观赏的神情松弛下来,宛若从历史隧道中回到现实。悠闲地平视江面,但见明丽的阳光下,江面浮光耀金,波澜不惊,仿佛巴黎一城的艺术、一城的时尚、一城的文明、一城的浪漫都呈现在跳跃的浪花里了。塞纳河两岸的古典建筑、雕塑、桥梁是古典艺术的结晶,是古典美学的体现,更是法国历史的活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塞纳河,你果真是文学艺术的摇篮!

卢浮宫的镇馆“三宝”及其它

巴黎大小有400多个博物馆,卢浮宫是老大。它位于巴黎中心偏北部,占地45公顷,比天安门广场略大一点,始建于1204年。展馆分四层,165个展厅,40多万件展品分藏其中。有人计算,哪怕每件展品扫描一分钟,也需要10个月才能完成。作为只有半天参观时间的团队游客只能光顾镇馆之宝,其它连走马观花都“观”不完。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萨摩特拉斯的胜利女神都在赛纳河一侧的德侬馆。三座都是女性雕塑,都是外国作品。把别人的宝贝当成自己的国宝来镇馆,法国人毫不掩饰地说,因为这里是世界艺术展馆。

走进德侬馆一楼,远远就看见心仪已久、爱与美的断臂女神维纳斯站在阶梯的平台上。随着照像的人流移动,好不容易才得近前一瞻风仪。这是一尊大理石雕塑真品,高202厘米,是古希腊约公元前100年的作品,作者是普克拉西特。她被埋在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公元1820年才被当地一位农民挖土时发现。被发现时已断成两部分,先是被希腊一位商人买下并准备运走。此时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停泊米洛港,船长闻讯,立即强行从商人手中买走后,献给法国。断臂女神半裸身躯,赤脚站立,面容端庄而俊美,自然平静中带几分妩媚,且五官精致,胸部丰满,肌肤光滑润泽;健美匀称的身段完全符合当今“黄金分割”比例。它既是古希腊古典艺术的象征,也符合现代美学的要求。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世界雕塑艺术的偶像,世世代代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据说德国诗人海涅曾来到卢浮宫,久久地坐在卢浮宫前大哭,哭什么呢?哭的是一个被侮辱了的完美,哭的是那走向完美之路既艰辛而又遥远……!多少雕塑家曾煞费苦心想恢复维纳斯原貌都未能如愿,为什么?爱与美女神维纳斯永远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完美。

来到德侬馆二楼,但见人如潮涌。这里既有古希腊文物、雕塑,也有绘画刻印,是展品相对集中的地方。在过道阶梯平台上,立着振翅欲飞的断头缺臂的“胜利女神”,其丰满体形与维纳斯相似,也是半裸腹部,都是古希腊雕塑家的大理石制品,创作年代约公元前190年,高328厘米。不同的是女神被安上了理想的双翅昂立船头,海风呼啸,折叠的衣衫被吹起,几处被海浪打湿,紧紧地贴在她的肌肤上,使健美的身躯充满活力,魅力四射,富有质感。那迎风前倾的身躯,象征与海洋狂澜搏斗的生命力。胜利女神是1803年被发现的。她被掩埋在希腊萨摩特拉斯岛高处一座庙宇的废墟中,其右侧向上腾飞的雄姿,有庇护、引领海员乘风破浪永远向前的意蕴。其可能是为纪念一次海战或航海的胜利而雕塑的。在东方人的眼里,胜利女神的知名度也许比不上维纳斯,但她却是西方人心里的偶像,是坚强、勇往直前的象征。《泰坦尼克号》立于船头的男女主角面对死亡作迎风展翅的浪漫风采就源于此。西方一些商品品牌也常用此名。两千多年来,胜利女神受到人们的礼赞。这里可引用莎士比亚的诗来赞她:“这样——当你死去,你仍旧可以不死;这样,你虽然死去,却实在仍旧永存于世;因为有和你一样的生命,永远延续不止。”

为尽快找到镇馆之宝之一的《蒙娜丽莎》,我们穿过法国画廊来到意大利画廊,往前一望,不足一米长度的蒙娜丽莎油画被镜框罩着,像前长队缓缓移动。我们耐着性子好不容易来到近前,立刻被那神秘、温柔的微笑所感动,排队等待的烦恼顿时化作乌有。这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力作,也是意大利画派的代表作,创作于1503—1506年(不断完善),是木板油画,长宽77×53厘米。她的原型是一位叫焦贡妲(意语)的意大利少妇,是画家最得意之作,出国时都随身携带,后被法国国王多次恳求、并出高价收购。这是用光和影塑造出的神秘女像,光线来自左边和远方的美景。画家用细致而灵巧的笔触刻划那高高的地平线上伸展出的美丽风景,用空中透视手法从近到远层层铺设,近前的小路与河水、土地、树林、天空融于一体作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手扶栏杆的身影轮廓朦胧模糊。画家不追求身体的曲线,而是细致、突出地表达她的灵魂,刻意寻求隐藏在她那莫测高深的眼神和微笑中的奥妙。她那端庄、沉稳的仪表,她那微微启开的双唇,她那含蓄、神秘的微笑被视为永恒的高雅。无论你蒙着哪只眼睛,另一只眼睛都温柔、平静地笑看着你。这世上最迷人的女人眼睛不知“迷”倒了多少痴男怨女。伟大的艺术虽不能当饭吃,但它是慰藉心灵的一味鸡汤,会穿越时光永远抚慰你的灵魂。

1911年,它在展览会上被盗,两年之后在佛罗伦萨(画家出生地)被找回。1956年,它又在展览馆里遭人袭击。在20世纪里,它还被艺术家们多次挪用。据说,当年拿破仑一世把卢浮宫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时曾把《蒙娜丽莎》取去挂在他的宫廷卧室里。这些事件更增加了它的知名度。看完三件镇馆之宝,我们折回法兰西画廊,开始欣赏起博物馆主人的画来。整个绘画藏品中,法兰西画派自然是数量最多的。穹顶、四壁挂满大大小小油画,大到七八个床单面积,小到1米长度,琳琅满目,大气磅礴,在灯光照耀下整个大厅一派金碧辉煌。油画源于欧洲,表现力强,丰富多彩的生活都尽可入画。这里以写实油画为主,除宫廷、宗教题材外,叙事史诗、神话传奇、历史事件、英雄业绩、战争场面,朝代更迭都有画作。西方人偏重形象传世,东方人偏重文字传承。在第77展厅中,法国著名画家路易·大卫的《拿破仑一世的加冕》(1806—1807年创作)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那鲜活的加冕场景令人震撼。画布油画621×979厘米,占了厅中小半壁。画面背景是高大、雄伟的巴黎圣母院大厅,厅内各角落共有200位达官显贵,其中一些人的面孔清晰可辨。此时拿破仑正举起皇后冠准备戴在约瑟芬头上。画家甚至描绘了当时的缺席者——帝王之母。她应坐在教皇旁边。(其时,为拿破仑担心的母亲正在赶来的路上。)德国人写的《拿破仑传》有一章节专门描写此事:“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拿破仑身上,等他向教皇跪拜,并由教皇为他戴上皇冠。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在众目睽睽下,拿破仑自己手执皇冠,面向民众,背对教皇,像平时一样笔直地站立着,为自己戴上了皇冠;然后又亲自为跪在地上的夫人加冕。”整个画面突出了拿破仑藐视宗教、皇家法典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自信自力。画中举起权杖的教皇的无可奈何的恼怒,权臣们的惊愕、贵妇们的惊羡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据说当拿破仑看到画后大为赞叹:“多么的生动、多么的真实,这哪里是绘画,而是人站在画上。”欧仁·德拉克洛瓦的巨幅油画《自由女神领导人民》(创作于1830年)是一幅政治宣传式的真实宣言。它描绘的是1830年7月推翻查理一世统治的光荣战斗。自由女神裸露胸部,右手紧握红蓝白旗,左手握枪,赤脚从死尸旁踩过,偏过头号召自由战士勇猛向前。所有持枪者在女神感召下奋勇向前。整个画画充满动感,战争气氛浓烈,让我们了解了自由女神的来历。尼克拉·普森的巨幅油画《劫掠萨宾妇女》(1637—1638年)描绘古罗马故事开端的一个情节:统治者邀请邻国居民来参加游戏,实际隐藏一个阴谋:强壮无妻的男人强夺萨宾妇女。场面激烈动荡,人物表情错综复杂,百余人物都充满动感。

有人说,卢浮宫博物馆是古今艺术的百科全书,你不仅能了解各类艺术流派发展的进程,还可以从画面形象中感受到鲜活的历史事件和战争场景。是的,时间终会流逝,曾经辉煌的文明也注定成为历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记忆。我们应该做的或许就只有力所能及地把见识到的东西描绘、记录并保存下来,以便为后来做一个佐证,证实我们曾怎样走过来,曾有过怎样的生活。感谢卢浮宫为世界文明留下了一些鲜活的记忆。

“凡尔赛”联想

体现法国人至高荣耀的凡尔赛宫,是世界最著名、最宏大、最豪华的皇宫之一。它坐落在离巴黎市区20多里的西南面,过去、现在都是法兰西的政治中心,是接待尊贵外国元首和使节的地方。

宫前宽阔的广场上塑立着皇宫建造者路易十四的青铜像。他左手紧握缰绳,右手指向前方,一派征服者的王者风范。后面不远处,高高飘扬着红白蓝的法国国旗。不言而喻,这皇宫是法兰西的象征。

顺着铜像往前走,一座气势磅礴的镀金平顶皇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映射出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里原来是法国皇室的狩猎场。1661年,路易十四掌权后,城里爆发“反王权运动”。有的大臣用掠夺来的钱修建自己宫殿般的豪华住宅,引起市民和路易十四不满。为了巩固政权,控制朝政,他决定建一座无与伦比的大皇宫让朝臣集中居住,并赋予他们职位、土地、官衔、年金,前提是必须服从他的意志。可以说,修建皇宫的初衷就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权力和控制欲。国王亲自参加设计,动用了近两万民工,到1682年才完成主体工程。朝廷迫不及待地搬到这里,直到1710年才举行落成典礼,先后费时近半个世纪。尔后的拿破仑、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继续对皇宫进行维修,到1833年被辟为法国历史博物馆,迄今已有三个半世纪的历史。

为了体现皇室的至高荣誉和绝对权力,皇宫建筑采用巴洛克兼洛可可式建筑(即圆形罗马巨柱、华丽精致雕刻、多彩图案),借以突出雄伟壮观气势和华美典雅的风范。整座皇宫呈倒凹字形,中间为正宫,两侧为南北宫,共由500多个精致优雅、金碧辉煌的大小厅室组成,还有最华美优雅的法式花园和为国王宠妃们专修的大特里亚农宫以及皇室教堂,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道路和相应的城墙长约20公里。园内有十七八公里长的水渠和35万株树木。其建筑宏伟、豪华,成为欧洲皇室竞相模仿的典范。

凡尔赛宫可住3000人,当时常住朝臣及亲属约2700人。他们受着种种清规戒律的约束,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群。从巩固政权的角度讲,路易十四在他生前达到了目的。1715年9月1日,国王在他亲手设计的寝室里逝世。这位统治法国72年之久的皇帝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死后78年,他的第三代继承人、孙儿路易十六,从这里被法国大革命的造反派押出皇宫,稍后被送上断头台,把路易氏执政近两个世纪的皇权丢掉了。

大革命后,被扫荡一空的皇室几经修复,但没一个统治者敢在宫中执政。是菲利普国王于1833年决定把宫殿改造成“法国光荣荟萃”的历史博物馆,辟出长廊展厅,展示王国奠基以来各个阶段的历史。这一理想的定位,得到后来的统治者和人民的拥护,都把凡尔赛宫当成法兰西的“根基”,是法国辉煌历史的见证。

可以说,这里发生的大小事件,这里的件件展品,都是解读法兰西民族、了解法国人的活字典。

穿过华丽庄严的教堂,就是正宫(正殿)的大展厅。它由战争厅、镜厅、和平厅构成一个整体(长廊),其与后面专门的历史展廊是凡尔赛宫最核心部分。展出的物件及室内装潢(包括大型油画)都是颂扬路易十四文治武功业绩及十字军东征场景,而历史展廊则专门全面介绍法国历史和伟大人物,特别突出法国人永远以为骄傲的三个历史阶段。战争厅画廊一幅幅油画叙述着查理曼大帝、路易十四、拿破仑征战欧洲取得胜利的场景。公元8世纪,法国前身法兰克王国进入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时代。这个国王通过50多次战争,几乎占领了整个西欧,可以说是取罗马帝国的霸权而代之,是法兰克王国的鼎盛期。第二阶段是“太阳王”路易十四(1861年执政)时期。这个励精图治的国王出兵打败西班牙等国,奠定了法国的大国地位,使之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文化中心。最后是拿破仑时期。拿破仑靠征服和扩张领土称雄欧洲,迄今仍是法国人心中的偶像。尽管他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但《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气宇轩昂的巨幅油画还醒目地挂着。法兰西民族的这种“历史自豪”优越感也许就是其民族性的成长基因,诚如他们所说“巴黎人都有一根‘雅骨’”。展厅里有一幅油画:两只高傲的雄鸡拉着一辆豪车飞奔,那昂着的鸡头是高卢雄鸡的象征吗?自负、高傲、强烈的自尊和大民族意识一直存在于法国人心中。——这从皇宫的镜厅里,从厅里发生的历史事件中似可找到佐证。奇异的镜厅长75米、高13米、宽11米,一面由朝向花园的17扇巨大拱形落地玻璃窗和400多块镜面组成,把花园景色尽收镜中。天花板、四壁都是一幅幅彩绘、油画,叙述着历史事件。金光闪闪的两排铜铸灯盘与悬吊的巨型水晶灯给大厅增添了豪华气派。园内明媚阳光下的美景与室内的金碧辉煌交相辉映,宛若梦幻童话世界。这里举行过无数次国家庆典,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在此庆祝诞生,两院议会在这里选过历届共和国总统、接待过无数国家使节;到20世纪还接待过英国女王、美国总统,开过发达国家首脑会议,近期接待过习近平。在这里,法国人有过极大的荣耀,也经受过极大的屈辱。法国历史上曾征服过一些国家,也有过四次亡国之痛。早在15世纪,法国与英国经历过百年战争(延续116年),曾一度被英国占领。1430年英王亨利四世曾在巴黎加冕为法国国王,亡国7年后,巴黎才被夺回。到17世纪的30年战争,法国又积极谋求欧洲霸权,向四分五裂的德国前城邦国开战。1813年拿破仑被英俄奥等同盟国打败,从此又与德国结为世仇。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德法曾三次兵戎相见:一次普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浴血厮杀,甚为惨烈。1870年9月,德法在法国色当决战,法国战败,小拿破仑皇帝、元帅、军官将士共104000人都成了德国的俘虏,法兰西第二帝国由此灭亡,法国元气大伤。尤其令法国人愤怒的是统一了德国的普王威廉一世故意把登基的地点选在凡尔赛宫的镜厅——第二帝国皇帝小拿破仑曾庆祝登基的地方,尽情羞辱法国。又过了49年,由德国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大败,严惩德国的条约《凡尔赛和约》理所当然地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1919年6月25日),法国挽回了面子,报了一箭之仇,痛击了德国。又过20年,二战爆发,德国人于1940年占领巴黎并成立了伪政权,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法兰西才复国。这种冤冤相报的局面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结束。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里,老师告别学生时的言行,曾催人泪下。但阅读了欧洲历史后发现,那德法交界地区,几世纪的拉锯争夺,其归属大有争议:30年战争前,那是德国的土地,后被法国战领,普法战争后德国理所当然地收回该地,究竟谁侵略了谁还很难说。19世纪后英语在国际上取代了法语,成为普遍交流的工具,可法国人不甘心,仍坚持用法语与外界交流。不客气地说,都是大民族意识在作祟。

人的性格形成,或者说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形成,离不开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历史背景。法国历史发展的大起大落(三段辉煌历史、四次亡国之痛)铸就了法国人的性格,既自负、自尊,又自卑、自弃。二战期间,法国历史学家布洛克在巴黎沦陷后随游击队转战各处,在简陋的隐蔽所里他写下《奇怪的战败》一书,披露巴黎沦陷后法西斯在巴黎成立维希傀儡政权,应运而生制造了道德危机。一些失掉信心的文化精英做了“合作者”,成为与纳粹勾结的法奸,一些人虽不做法奸却也不参加抵抗。作者把这一现象称为“问心有愧的那一代”。(稍后作者被德寇枪杀。)二战后曾漂泊于国家沦陷民族存亡之际的法国思想家西蒙娜薇依对此有着切肤之痛。她在《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里说:“(思想)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的一项需求,而‘拔根’状态是各种人类社会疾病中最危险的一种,几乎无异于死亡。”其指的就是上述背叛。

饱经历史沧桑,作为见证法国历史根基的凡尔赛宫又恢复了它应有的辉煌,成为“国家之宫殿、共和国的象征、伟大的历史博物馆、法国文化瑰宝”(法国《凡尔赛宫导游手册》)。

巴黎的广场文化

参观巴黎广场,是巴黎行旅的重要项目之一。

巴黎,是拥有广场最多的大都会。全市二十多个大小广场,大部分分布在旧城区,随着时间推移,广场名称也许有变,但地盘始终存在,这得力于政府的立法保护。早在1946年法国政府就立法保护古街、古巷建筑,特别把有古迹的地方(含广场)500米内列为保护区,任何人不得乱拆或改用,从而使巴黎旧城基本上保持了三百年前的旧貌。

每座广场的命名,大体反映了广场的来历。一座广场先后的不同命名,折射出一段历史的进程。一些区域广场,是专为市民建的活动中心。

教堂前广场、凡尔赛宫广场、法兰西剧院广场、国庆广场、胜利广场、市府大厦广场、共和国广场等,其属性不言自明。惟巴士底广场很特别,原来城堡、巴士底监狱早已拆毁,但因法国大革命曾在这里发生,巴士底这名字仍保留着。广场内高耸的52米大圆柱名为七月柱,上面刻有七月革命死难烈士的名字。

被称为巴黎人的沙龙——旺多姆广场建于18世纪初,以豪华、奢侈著称。它与其说是巴黎人的沙龙,不如说是巴黎及世界富豪们的沙龙。旺多姆(区域名)广场四周,开设了不少世界闻名的首饰、珠宝、钟表店,一些世界级豪华饭店也修在这里,几世纪以来,吸引着世界不少君主,皇亲贵戚,王子,名星,工业、金融大亨光顾。

圣日尔曼德佩(区域名)广场,位于巴黎市塞纳河左岸,是往日巴黎的心脏和发源地,是著名的文化艺术胜地。由广场辐射出的小巷窄巷,最富老巴黎情调。左岸受当地几所大学影响,渐渐聚集许多书店、报刊亭、画廊、出版社、小剧场、文化机构,成为巴黎的文化中心,与右岸政治经济中心形成鲜明对比。巴黎人把右岸称为贵族区,左岸称为小资区。法国诗人辛夷坞写道:“每个人心中有一条塞纳河,它把我们的心分作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祈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左岸是梦境,右岸是生活。”这是当时巴黎聚居区人群的真实写照。一大批穷困的、有理想追求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选择左岸居住,这座广场就是他们常聚集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周边及辐射出去的小街窄巷里,咖啡馆、酒吧、古玩店、工艺美术店、书店及报刊亭也就应运而生。这里众多有名的咖啡馆、酒吧在逝去的岁月里见证了许多文学艺术和哲学运动流派的兴起。这些活动给20世纪的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巴黎被称为咖啡文化的福地。从17世纪始,由左岸兴起的咖啡馆逐渐遍布巴黎大街小巷,据说,全市至今有5万家。法国人给咖啡馆命名都带文史哲味道,有的直接以“哲理”“文学”“音乐”“诗歌”命名;因为一些文艺思潮流派就是从咖啡馆策划的,甚至革命运动也从这里发起。1789年法国大革命密谋在“波图普”咖啡馆,1871年的巴黎公社策划于“马德里”咖啡馆,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及萨特等的“存在主义”亦在广场周边的“花神”咖啡馆动议、发起,毕加索也在“花神”创立体画派,伏尔泰、卢梭、雨果、海明威、巴尔扎克、莫泊桑、大小仲马、莫奈、梵高等都在广场咖啡馆喝咖啡、思考创作过。一些咖啡馆把作家的照片挂在他曾坐过的位置以招徕客人。上世纪80年代,法国文学设有“花神”文学奖。上世纪初的留学生中,周恩来是“花神咖啡馆”的常客,巴黎市政府还在馆内设纪念牌,牌上留有记载。巴黎左岸——一张光鲜的文化名片。

全长1800余米的香榭丽舍大道,是法国最著名的被称为引领时尚潮流的街道。街道两头有两个广场:一个戴高乐广场,一个协和广场。戴高乐广场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高处,原被称为星形广场,有十二条大街以这个星形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出去,如同星光一般。雄伟壮观的凯旋门卓然屹立在广场中央。凯旋门周边车流不断。我们只能从远处一睹风采,然后匆匆赶到协和广场,作稍微仔细的观赏。

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古老的广场,始建于 1757年,是专门献给路易十五的。广场中央原来有一尊路易十五的骑马青铜塑像。一栋栋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老建筑,洋溢着浪漫的风情,当时被誉为巴黎美丽的广场。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继承父位的路易十六王朝被推翻。1793年10月16日,在被推倒的路易十五铜像处,路易十六及皇后和皇室成员等1100余人被送上断头台。此后,断头台的造型代替铜像供游人参观,广场也改名为革命广场。后人因感觉这里血腥太重,又把革命广场改为协和广场,寓含祈望和平之意。整个广场呈八角形状,八个角上分别放置八尊雕塑,代表法国八个重要城市。广场中央有一座埃及的方尖碑,据说是1836年从埃及一座城市的神庙前弄来的。现在埃及政府认为那是殖民者掠夺之物,理应归还,一直在做外交交涉。广场正中的方尖碑与整个广场一组合(含八角),恰好形成一个模糊的日晷形状。它也记录了法国发生的每一件大事。

随着时代的前进,有的广场改变了用途。像孚日广场,原为路易十三修的。大革命后,著名作家雨果曾在这里的6号公寓住了16年之久,创作了大量作品。法国政府便在这里开设了雨果纪念馆,汇集作家生平最重要的文物和纪念品以及350幅素描,供世界游人瞻仰。

战神广场位于作为巴黎象征的埃菲尔铁塔下,像一块绿色大地毯延伸远处,接待着八方游客。这里原是演武场,后改成花园。在旧制度及大革命时期,许多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8世纪末,这里举行过上帝节,近代举办过多次万国博览会。由于地处市中心,又是外国游客必到之处,常有外国流亡人士在这里打标语、发传单宣传自己的政见。

位于城郊、绿树成荫的高地广场,是画家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创作、交流、聚会,销售自己的画,气氛活跃,充满生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都想在这里买到心爱的画作做纪念。这里也是流亡画家的谋生之地。

乔治·蓬皮杜广场是因1977年建成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而得名,它是法国前总统蓬皮杜倡导修建的,当时被称为巴黎建筑“三大怪”之一(其它两怪是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金字塔)。这座被称为“城市机器”的建筑占地100,000平方米,其革命性构思在于:传统上设在建筑内部的构件,如自动扶梯、升降梯、安全出口及各种垂直管道和系统都给设计在建筑的外面,好比一个人的肠子、肺、肝全露在外面,被巴黎人戏称为“市中心的炼油厂”。它高42米、长166米,用了15000吨钢。设在外面的每一条管道涂有不同颜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一种既定功能,如蓝色代表空调;黄色代表电力设备;红色表示人行通道;绿色是水道。整个建筑共六层,公共信息图书馆占了一层及二、三层的一部分,有370个多媒体设备供免费查阅350,000份印刷资料。六楼是餐厅,四、五两层属国立艺术馆。

我们是黄昏时入馆参观的。进到一层,寂静的阅览室里坐满了人,大部分是青年人。据说,巴黎人只要每年交30欧元就可以全年在此阅读,查资料。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巴黎广场法国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巴黎之爱
法国(三)
法国(一)
在广场上玩
《巴黎私厨》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