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纸媒风雨飘摇中

2015-09-10陈冰

新民周刊 2015年30期
关键词:新报书展受访者

陈冰

书展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出版社宣传造势、发粉丝福利的最佳场所。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6届香港书展于7月15日拉开帷幕,为期一周的书展,超过360场文化活动,共吸引逾百万人次进场参观,场面甚是热闹。龙应台、李欧梵、侯孝贤、林夕等名家的讲座更是座无虚席,不得不加设房间进行现场直播,以满足更多书迷的需求。龙应台更是为三千书迷签书两小时,场馆内的繁华让人感动。

然而,这一周,大概也是香港纸媒历史上最难熬的一周。没有任何征兆,有56年历史的《新报》在7月11日下午5点突然宣布,12日起停刊,正式结束业务,130名员工即时下岗。创刊已76年的《成报》则在7月17日也开始暂停出版,只有网站仍有部分更新。壹传媒旗下的《壹周刊》同期宣布裁员一半,9月中再决定是否结束。场馆外的萧条让人无奈。

报刊接连停摆

就这样,不少习惯早上买份报纸去“叹”早茶的香港人,突然叹息,便利店里再也难见到《新报》与《成报》的身影。

《新报》于1959年10月5日创刊,由著名报人罗斌创办,早期靠赛马消息、连载武侠小说等内容吸引读者,曾捧红倪匡、亦舒等作家。《新报》1992年由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收购,澳门赌王何鸿燊于2009年入股《新报》。

陪伴一代香港人成长的《新报》为何倒闭?《新报》在停刊公告中这样写道,“随着免费报纸的出现,传统报纸近年销量大幅下降,加上读者读报的习惯有所改变,该报在可行的方法及预算下已作出多番适切改革,惟仍然处于长期亏蚀状态。”

《新报》社长顾尧坤对停刊感到惋惜,他感叹经营报纸在全世界都甚为艰难,香港的年轻人对纸媒更是失去兴趣。他表示《新报》每年亏损金额以8位数字(千万港元)计算。

《新报》的纸媒哀歌尚未唱完,5天之后的7月16日,《成报》突然宣布,之后两日暂停出版印刷版,并未知何时复刊。香港媒体报道《成报》暂停出版主要因为母公司成报传媒集团被清盘,成报传媒集团10年前已在港交所被停牌,近日被强制清盘。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于7月15日被香港法庭委任为临时清盘人,《成报》的报纸营运户口16日被冻结,导致《成报》无法支付印刷费。据成报传媒2014年中期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负债净额约4.8亿港元(约合 3.85亿元人民币)。

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发展,让传统报纸面对前所未有的威胁。不过和内地报业相比,香港报业显得更加艰难。只有700万人口的香港,目前市面上却有20多家高度市场化的本地和国际报纸,竞争之激烈,超乎想象。在书展上,各大报业集团为了鼓励用户订阅报纸杂志,使出浑身解数,赠送的订阅礼品往往价值不菲,很多人完全是冲着礼品去订阅报纸杂志,颇有买椟还珠的意味。

2015年4月,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调查发现,在多种传媒中,电视继续成为市民的主要新闻来源,但互联网取代报纸,首次成为香港人第二大新闻来源。新媒体层出不穷,免费报纸又和传统报纸抢占广告市场,在双重挤压下,香港传统媒体的日子并不好过,未来可能继续有报纸倒闭。

实际上,纸媒面临“生死关头”并非香港的个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7月15日公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全方位深度下滑”来描述当前中国报刊业现状。

出版业暂时安全?

香港贸发局委托独立调查机构在书展期间展开抽样调查,访问超过800位参观者,从而了解读者的阅读与购书的习惯。调查发现有近半的受访者表示,参与书展是为了选购最新出版的书籍,也有七成受访者希望来书展选购特价书籍。以书籍题材分类,最多受访者表示会在书展选购小说(56%)、旅游书(28%)、漫画(25%)和文学书籍(24%)。受访者的预算平均花费为903元。

调查还反映出时下读者的阅读习惯。有99%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个月曾经阅读印刷书的读者,平均阅读印刷书的时数为25小时。而过去一个月曾经阅读电子书的受访者则有六成,平均阅读时数为22小时。受访者过去一年购买印刷书的平均花费为1786元。最常阅读的书籍类型依次为小说(66%)、旅游(41%)、漫画(40%)及文学(35%)。

纵观整个书展,不难发现出版社最热衷推出的新书也差不多为小说、旅游书、漫画和心灵鸡汤类的励志快餐书籍,有深度、有思想的严肃读物并不多见。

在书展首天举行的“国际出版论坛”中,来自台湾、日本、美国三地业界的出版同行,纷纷探讨起数码时代下出版业的新出路。

台湾城邦媒体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表示,台湾出版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时:“受数码媒体威胁,台湾出版市场自2010年起,每年销售总额按年下跌4%,可见其严重性。”他提到,台湾平面刊物市场不断萎缩,营业点由以前的3000个,缩减到现在的1000个,“乡镇独立书店已全部倒闭,连传统中小型出版社也消失了。”

网络世界改变创作实况,城邦早年入股博客痞客邦(PIXNET)网站,进军网络市场。何飞鹏笑言,现今社交媒体当道,大家都可在网上发表作品,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而出版社替拥有庞大粉丝群的人气博客出实体书,其销量更有保证。出版社一直替读者筛选优质作家,只是由网下变为网上:“从网络挑选人气博客,将作品结集及编辑成实体书,再利用社交媒体作行销连结,出版社亦可当作家的经纪代理。”

但也不是所有的网络作家都可以活得那么滋润。香港网络作家百无禁忌感叹,除了书展买书,香港人甚少有买书习惯。作为网络作家,收入实在不高。自己3个月写完一部书稿,收入却不及兼职一个月来得多。

亚洲发展迅速,20世纪更是亚洲年代,作为潮流文化领导者的日本,则利用其号称“酷日本”的文化内容产业,以软实力扩张海外市场。会上,日本角川株式会社社长角川历彦形容,“酷日本”是多元文化的结晶,结合不同的价值观,包括本土与海外,可谓和而不同,并于动漫及电影中呈现,由最初只属小众的次文化,渐变为主流,影响力不断加深。角川历彦指出,部分日本次文化作家受到热捧,更获国际作家奖项,其出版销量达逾千万册。

各大出版社纷纷表示,书籍推广不只局限于平面媒体,结合社交媒体推广更是相得益彰,美国出版社Perseus Books Group国际销售及事务总监李淑文表示,2008年出版的《Cathy's Book》是业界利用跨媒体宣传的首例:“读者可于网上与角色进行互动,后来更推出iPhone App及手机游戏,让读者参与故事创作,并在网上分享。”李淑文提到,善用网络制造话题,可获得更大效益,如小说《The Haunting of Sunshine Girl》就先于YouTube分享真人角色短片,成功吸引大众眼球后,再推出实体小说:“单是读者转帖图片就达数以百万计,吸引不少粉丝追随。”

的确,书展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出版社宣传造势、发粉丝福利的最佳场所。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就表示:“香港书展致力添加更多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书展580多家参展商分别来自33个国家及地区,300多位演讲者分别来自两岸三地、英法和日本。除了透过书籍和文化产物推广当地文化外,更有艺术表演和工作坊等活动,令书展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文化嘉年华,吸引到不同的读者群参与。从读者的热烈反应来看,足证香港书展已经超越了一个纯粹的书刊买卖平台,成为一项促进各方文化交流的盛事。”

猜你喜欢

新报书展受访者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空场”书展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