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与“冬天”有个约会

2015-09-10仲睿

新民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体育中心冰场花样滑冰

仲睿

上海是一座冬季月均最低温度在零度以上,终年难见一场积雪的中国南方大都市,然而,近几年来,上海却与冰雪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上海接连举办了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锦标赛,索契冬奥会冰球资格赛,短道速滑世锦赛等高水平国际大赛。目前上海还拥有4座世界一流的冰场,分别为东方体育中心“海上王冠”、世博演艺中心、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和冬奥会冠军杨扬参与的浦东三林社区体育中心。此外,还有7片长年冰冻的室内冰雪场地,举办以青少年为主的群众性小型冰上赛事,包括市冰壶锦标赛、冰球公开赛和花样滑冰锦标赛等,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参与,是广大冰雪爱好者参加冰雪运动的好去处。

品牌赛事点燃冰雪激情

因为气候的原因,中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开展,通常以黄河为界,而地处长江南岸的上海,气候更是常年温润,难见冰雪,长期以来,在上海这座南方城市,冬季冰雪运动一度是个陌生的体育名词。然而,如今随着冬奥会落户中国,人们突然发现,上海的冰雪运动已经悄然兴起……

日前,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自从四年前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第一次亮相东方体育中心开始,“北冰南展”的规划已经开始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赛,遍布全市的高标准冰场,日渐增多的爱好者和正在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使上海已经成为了黄河长江以南的冰上运动中心。

2011年9月,刚举行完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东方体育中心来了一个“大变脸”,原来比赛用的标准泳池摇身一变,全面铺设并安装了固定的冰场设施。世界超一流的标准泳池变成了冰场,这在上海还是首创。出人意料的是,“海上王冠”首次“变身”,便为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的成功举行提供了用武之地。之后的三年,各个冬季项目的国际级比赛,成了东方体育中心的“常客”——短道速滑世界杯赛、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索契冬奥会冰球资格赛、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短道速滑世锦赛等系列世界大赛接连闪亮登场……

去年索契冬奥会期间,北京张家口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的官员就曾表示,中国的冬季项目推广和普及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而在南方城市上海,各个冬季项目都在这里生根发芽。国际滑联官员认为:以前冰上项目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如结冰的湖泊、河流等。不过,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冰上运动正逐步走向室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国家,都建有规模可观的室内冰场。上海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开展冰上运动更是极具潜力。

同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分野一样,上海体育科研所的教授推断:中国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上海的冰雪运动将逐渐分化成技术运动和自然运动。技术运动的训练、设施、比赛将会进一步高度科学化、技术化,预示着比赛将更精彩竞争将更激烈。相反,自然运动将尊重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将突出自己的“主体性”使自己的运动趋于单纯、简洁、自由,人为的物质条件和严格的技术要求将受到人的轻蔑,比赛的胜负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自然运动毫无疑问将属于广大群众的全民健身,这种体育的自娱趋势将决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冰雪运动的行列中来,这一运动将成为无雕无琢,浑然天成,并带有健身性、探索性、自然回归性的一项运动。

据统计,在2015年春节期间,东方体育中心举办的“上海市民迎春大练冰”活动,吸引了大量上海市民参与。当天全市有近50个公共体育场馆、300多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向市民开放,更有300余项全民健身活动丰富春节长假。有些从长三角地区赶来的市民,也来参与活动,冰上自由滑行、冰壶、打雪仗、冰上过杆等运动,原本对于南方城市的普通市民遙不可及,如今却在冰上运动中一一实现,热情点燃东方体育中心……活动期间,飞扬俱乐部、世纪星俱乐部、冠军俱乐部等滑冰俱乐部的专业教练给予市民专业的指导。向市民开放场地的同时,主办方还举办了青少年冬令营,60多位青少年滑冰爱好者接受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的专项训练。

中国申冬奥成功,预计在群众积极参加冰雪活动的同时,上海的专业冰雪运动员也会开始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在上一任上海体育局长李毓毅看来,有高规格的国际赛事,一流的场地设施,更要有自己的冬季项目选手,这是申冬奥成功后,上海对于冬季运动项目的“期待”。如今,终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全力发展冬季项目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上,由上海培养的青少年选手将参加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和冰球比赛,争取在奖牌上取得突破;在2018年冬奥会上,上海方面也已明确表示将力争出现上海运动员的身影;届时到2022年,在家门口的奥运会上,上海运动员或将给申城、给全国带来更多的惊喜。

对此,有专家分析,上海之所以有开展冬季冰雪项目的底气,是因为这几年冬季项目在青少年推广方面已经有所收获。3年前,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完成了三方共建上海女子冰壶队。前年,上海外贸大学女子冰壶队代表中国大学生,第一次参加了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冰壶比赛。同时,依托徐汇区、松江区、静安区建立冰壶后备梯队,在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开展业余训练,初步形成了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一条龙”的青少年冰壶课余训练体系。 冬季项目已经在上海校园“全面开花”,成为了孩子们又一喜闻乐见的新运动。此外,依托沪上4家滑冰俱乐部的培养和选材,不少新苗脱颖而出。在去年的上海市运动会上,冰壶和花样滑冰也已列入青少年组正式比赛项目。

2015年3月,对中国的冰雪运动却是意义非凡。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首度来到中国,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的“海上王冠”——晶莹的雪花,浩瀚的星空,五彩的冰面,优雅的舞姿……以七彩华灯为画笔,以洁白冰面为画布,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关于冰雪与友谊、关于期待与梦想的花滑世锦赛开幕式在上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张家口,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前来对两地的联合申办进行唯一的考察。正如舆论一直所宣传的:“上海世锦赛将是证明中国有能力举办冬奥会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平台。”

亲眼看到中国冰雪运动在南方城市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滑联的一位官员感慨万千:“当冰雪运动不再是东北专业运动员的专利,当越来越多的人的广泛参与进来,我切身感受到上海冰雪运动爱好者在逐步增多。我坚信总有一天,上海的孩子也能参加冬奥会,而且时间或许并不遥远。”

让冰雪运动插上腾飞翅膀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不是冰雪运动传统国家。”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前不久表示,中国人从事冰雪运动由来已久,“距今一万年前左右,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岩画上,就有人类最早的滑雪狩猎形象”。这是世界上第一幅记录人类冰雪活动的作品,在今年的花滑世锦赛开幕式上,一段关于中国冰雪运动的历史画卷让观众了解到中国的冰雪故事。

如今,古老的雪上狩猎已经演变成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现代冬季两项”项目。这项比赛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相结合的运动。要求运动员身背专用小口径步枪,每滑行一段距离进行一次射击,最先到达终点者即为优胜。据国际奥委会官方资料显示,这项运动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远古时代的滑雪狩猎演变而来。在挪威曾发现大约4000年前两人足蹬雪板、手持棍棒追捕野兽的石雕。中世纪开始逐渐纳入军事训练科目。1767年挪威边防军滑雪巡逻队举行了滑雪射击比赛,据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冬季两项比赛。

其实,无论是远古还是当代,长期以来中国冰雪故事却多发生在北方。上海花滑世锦赛中,中国有11名队员参赛,全部为北方运动员。北方,尤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东北三省从自然气候上看更适宜开展冬季项目,曾有许多人戏称“冬季运动不过山海关”。针对冰雪运动这种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滑冰协会提出了“北冰南展”的构想:“希望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通过建造冰场及专业的滑冰队伍,来实现南北方冰上运动的共同发展。”就这样,冰雪运动越过山海关,跨过秦岭淮河线,试图在南方的广袤大地找到生机。

“但南方城市缺乏师资队伍及后备人才,北冰南展一度水土不服。”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任洪国说,2009年成立6年的江苏短道速滑队突然宣布解散,这支专业队曾被称为“北冰南展”计划的典范,队伍的解散令“北冰南展”遭遇重创。

“20多年过去后,现实情况同当年相比并没有改观,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当时有专家指出,“北冰南展”停滞不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冰上专业队黯然谢幕的同时,近些年上海群众冰雪运动却在悄然兴起,从此上海与冰雪解下不结之缘。

9岁的上海小冰童肖语瑶从5岁起开始练习滑冰,“是我自己主动要学的,当作业余爱好,在运动的同时还能学跳舞。”在今年的花滑世锦赛上,有150名小冰童参与表演,他们中大部分是上海本地的小学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冰上运动逐渐走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室内,这大大削减了南方因气候因素带来的阻碍。”上海滑冰协会副会长陈洮说,目前,在上海这个南方城市,已经拥有两片常年冻冰的标准室内冰场,七片常年冻冰的非标准室内商业冰场。“南方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一部分国人开始有冰上运动的需求,”陈洮认为,市场需求带动了上海冰上运动的发展。上海已经具备冰雪运动普及的现实条件和民意基础。

薛荣其是上海花滑世锦赛的制冰师,他是上海首批系统学习专业制冰技术的人之一。2011年,依托“北冰南展”战略,上海东方体育中心邀请北京首都体育馆的几位专业制冰师来到上海进行制冰培训。在这之前,上海基本没有专业的制冰师。“师傅领进门之后就要摸着石头过河。”薛荣其说,上海气温较高,空气又湿润,北方技术在南方生根有难度,为此他们克服了许多难题,例如,设置了空调、除湿机等设备以控制温度、湿度。现在薛荣其也有了几位学徒:“冰场的制冰师已基本由南方人担任,实现了自给自足。”

伴随群众运动而来的,是上海冰上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上海共有5家社会化的冰上俱乐部,吸引了近百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扩大了他们的就业范围。这些俱乐部普遍实现了盈利。

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由中国冬奥会首金得主、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创办。《新民周刊》曾经以《杨扬让梦想飞扬》为题,对这家冰上运动中心作过报道,开业不到两年,冰场非节假日时段每日客流量已在数百人之多,节假日接待量可达千人。飞扬体育场被称为市场、政府、协会合力的典范。杨扬认为,应当打开门,把更多的普通人吸引到冰面上来,让国内冰上项目的人口基数变得更大,同时也让这片市场变得更繁荣,“这样一来,无论是普通爱好者还是专业队层面,冰上项目在中国的前景才能变得更好。”

上海频频“触冰”,点燃了“冰迷”的激情,释放了产业的活力,也为冰雪运动专业队伍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根据国务院46号文提出的“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转变理念,改变传统竞技体育专业队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依托社会俱乐部和校园,着重培育公众兴趣,强化爱好,提高技能,推进本土后备人才培养,使冰上运动的发展成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推手。

如今,隨着中国成功获得冬奥会兴办权,冰雪运动必将进一步在上海落地生根。位于“长三角”的上海,也注定要与“冬天”有个约会……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冰场花样滑冰
花样滑冰双人滑短节目比赛研究——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
我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成绩突破的探索——以2019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杯为例
新型装配式CO2直冷和乙二醇载冷冰场的对比研究
某体育中心VIP接待区谐波治理实例分析与探讨
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发展的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高水平花样滑冰竞技人才的培养
周浦体育中心篮球馆照明设计
千万不要滑野冰!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