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国源:“花园”里的精神回归与秩序探索

2015-09-10潘呈杰关天舜

中国经济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美院秩序

潘呈杰 关天舜

《以形而上的方式诞生 试管,植物,玻璃钢着色古典桌椅,鸟笼》《在花园2004》

《在田野Ⅱ》《在田野Ⅳ》

邓国源1957年生于天津市,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南德克塔大学荣誉教授、德国哈雷美院客座教授。

“花园”在邓国源的艺术世界里是一个博大的精神命题,他的“花园”有对自然本真的讴歌,也有对现实秩序的调侃。他喜欢把植物作为探究生命的物质载体。在这个用象征和隐喻构建出的超脱了具象的“花园世界”里,用炫彩夺目的自然之美抨击人类的过度秩序化理性或许是最佳方式。

用抽象的语言讲自然精神

邓国源是中国最早一批开拓抽象派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对于抽象艺术的发展和抽象语言的运用,邓国源有自己的理解:“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都是在表达艺术家和自然的一种关系。直接呈现自然的是具象艺术,个人通过视觉经验对自然现象的挖掘并转换成艺术语言就是抽象艺术。近些年抽象艺术越来越主流是高物质文明社会的需要,人们需要多样化的视觉刺激。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人们需要心灵上的慰藉。”

邓国源喜欢用抽象的形式描绘自然,而不是空洞的表现自我意识。在他的《在花园》系列中,不管是自然界的固有元素,还是思想上的自然本真,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延伸,阳光、空气都是他传达视觉甚至嗅觉与听觉的符号。他力求每个人都从其作品中引起似曾相识的共鸣。

邓国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从他近几年创作的大量装置作品中得以体现,古老的东方哲学命题在他的装置中以物化载体的形式呈现。这标志着他从画面到空间的艺术探索。不同材质、属性的物体,在邓国源的手中以极具颠覆的形式为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自我个体在空间里的物化感被无限放大,从而捕捉到人性中游离的困境和对生存的拷问。

对其装置作品的内涵与寓意,邓国源说:“在《以形而上的方式向大师致敬》系列中,我以一种调侃和戏谑的态度,把中国画大师常用到的创作元素涂上墨汁倒置入玻璃容器,寓意传统文化在封闭中生长的荒谬。”同理,在《以形而上的方式诞生》中,邓国源把植物放入试管,将试管插入工业文明的符号里再摆到象征传统文化的椅子上,展示植物死亡的过程,寓意环境被破坏后的不可逆和人为“形而上诞生”的荒诞。在《诺亚花园》中,他又用钢架和玻璃镜面构筑了一个光影绚丽的魔幻世界,置身其中突如其来的连锁自我反应仿佛让人跌入了不同维度的世界,实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转换与平衡,在远离世俗、回归自然中获得情感释放与心灵慰藉。

当代艺术秩序的探索者

除了当代艺术先锋以外,邓国源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作为院长的邓国源,从自己最擅长的当代艺术入手,于2002年在国内九大美院中首推现代艺术学院,开创了国内当代艺术教育的先河。这与他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邓国源在改革开放初期游历于德国和荷兰,结识了一批当代艺术大师,如克劳斯·林克、昆特·约克、A·R·彭克、约尔格·伊门道夫。其间,邓国源与众多的大师共同探索当代艺术并做了大量的联展,以实验的手法重塑环境与秩序,并开始尝试用当代的语言定义他和大家所处的时代。与大师的交流丰富了邓国源的视野,也为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在邓国源的身上,艺术和教育没有明显的分界,它更像是用艺术创作的思维来引领美术教育。天津美术学院在邓国源的心中也是一个“花园”,如果说在创作中构建的“花园”是在引领人们回归本真,拷问精神世界,那教育中的“花园”就是对原有秩序的突破。社会秩序、环境秩序、教育秩序,邓国源所进行的每一次秩序上的探索,也是中国当代美术的一步迈进。

在谈到目前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时,邓国源说:“全国除了九大美院以外,各艺术学院和综合院校的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上全是一样的。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太传统。”作为九大美院院长中唯一从事当代艺术的院长,邓国源对天津美院的当代艺术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当代艺术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30年了,我们也逐渐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束缚。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要自觉、自信地面对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作为教育机构,要把握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天津美院要重点发展具有当代艺术特征的专业,要瞄准国际一流的美院,加大国际合作的进程,加快合作力度。在专业和学科上,重点关注世界上刚起步的专业,关注新艺术的发展,关注整体趋势,把实验的精神和活跃的思想吸收到教学当中来。在未来的当代美术教育中做出天津美院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美院秩序
秩序
桑坤利作品选登
心灵秩序
乐志婷作品
李戬
李戬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张建霖
老师来审题
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