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渤最好的人生是做第四名

2015-09-10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黄渤人物周刊

作为中国内地无可争议的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截至2013年,黄渤主演和参演的电影票房累计超过30亿。2014年,这一数字再度被刷新,媒体开始戏称他为“50亿先生”。伴随这个成绩到来的是密集的曝光,他说,那时的生活“忙到一张纸都插不进来”。

2014年末,黄渤在各种场合多次表达想要休息的愿望。今年初,他宣布暂停所有片约,休整一年。这一年,他并未离开公众视线,为好友站台、唱电影主题曲、给动画片配音、参加电影节、做项目投资,偶尔带家人出国旅行,抱着休息的心态参与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的录制。

黄渤是大众公认的“智商情商双高”的艺人,关于他的争议和批评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说自己是“服务型人格”,羡慕有个性的人,但自己做不到。对于外界的赞美,他保持警惕,拒绝被神话。

因为经历过草根阶层生存的艰难与尴尬,加上强大的思考力,他清楚人生的真相,他说,“我们都是随风飘落的一片树叶,在坠落的过程中舞动得精彩一点或平稳一点由各自选择,但最终,都是落在地上。”

人物周刊:你在2014年多次郑重地说要休息,为什么?

黄渤:设备老是运转,不往里点点儿润滑油不成了,容易出故障。而且,演戏不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连琢磨的时间都没有了,一部接着一部,这事就变得不快乐了。已经变成后面来了一个戏,你就皱眉头,那就不好了,所以得歇歇。

生活所有空隙都被工作填满时,会让你觉得很沮丧。因为我们这个工作天天都是乌泱泱地对着无数的人。哪怕自己烧个陶,或者画幅画,也是自己跟自己聊天的一个过程,得有这样的时间。看一些大理的朋友,闲云野鹤的,想画画了就画画,不想画了就喝喝酒,跟朋友出去玩儿、聊聊天,就觉得特好。

人物周刊:你如果想过那样的生活,也随时可以做到啊?

黄渤:不可能啊,你是挂在这个大设备的齿轮上跟着转的,说跳下来就跳下来,那你身边的机器都会停下来——你现在有工作室、有合作伙伴,有各种你要做的东西,已经不只是在为自己一个人做事了。说一句“对不起,哥们儿歇两年”就走了,怎么可能呢?

人物周刊:你曾说,看到自己去年拍的戏一股脑上映有点尴尬,为什么?

黄渤:有一次新年贺岁档,一个月在同一个影城里做了三次发布会。见记者见得都尴尬,不知道说什么,人家也不知道该问什么,就自己主动点儿,该吐的多吐点儿,让人回去有东西写。

人物周刊:这不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状态吗——证明自己有市场?

黄渤:这个不用再证明了吧,(笑)其实你想要的就是那点儿而已。

人物周刊:哪点儿?好的角色?

黄渤:是。因为如果你不成,市场不认你、投资方不认你,可能有很多好戏就错过了,你选择的范围就会窄一些。所以说票房高挺好的,证明看的人多嘛。

人物周刊:你皱着眉头说票房高挺好的。

黄渤:对,如果只拿票房这事儿来说,就会觉得有点儿尴尬。比如你对自己会有一些期待,可身边的人会说,“这部戏票房可能不会太好。”票房不会太好就不去演了吗?如果完全被这个东西裹挟,就不太好了。

徐峥以前说希望有人破《泰囧》的纪录,我觉得可能也是发自肺腑的,当然沾沾自喜也是有的、高兴也是有的,但是真的被那个东西绑架在那儿,是特别无聊、特别讨厌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今年歇一年。

人物周刊:让大家忘记票房数字?

黄渤:不是,等等大家。(笑)

最近好多高票房的戏都出来了,挺好的。这个东西很快,之前我们说一个电影票房过亿,当时大家的反应都是“哇,过亿啊,多吓人啊”。现在票房过亿算什么事儿?过几年,“50亿”听起来也会是个笑话,这东西你自己把它当回事了,那也是个笑话。

人物周刊:你骄傲过吗,还是一直具有自省精神?

黄渤:比较少骄傲。我挺羡慕那种骄傲的,但是我做不到,想都不敢想,就觉得这太傻了。自己都觉得“二”,当然怕别人也觉得你“二”。

人物周刊:徐峥曾经说你什么戏都拍,你觉得是说你接戏多,还是戏路宽?

黄渤:在整个电影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各种东西出现了,我刚好又在一个希望有各种发挥的年龄,碰到这样的觉得有意思,碰到那样的也觉得有意思,觉得都不能放弃。可能跟危机感也有关系,怕失掉一些好的机会。所以接戏多。

其实慢慢地,大家好像界定你是一个成熟演员了。尽管自己不愿意承认,但其实你已经步入中年演员的行列了。尤其现在不断有新人出现,市场也开始蓬勃,你隐隐约约会觉得有些责任在身上。我们曾经看到的中生代演员,现在已经开始减少作品量了。你慢慢发现,无论是从市场还是从作品来说,自己现在是电影市场上主力军的一份子了。

作为这个时代的演员,除了娱乐属性的东西,你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无论是接到的作品也好,或者自己想拍的东西也好?隐隐约约觉得这些东西在往你肩膀上放,无论你想不想承担。如果以后大家看这个时代的这批演员,在这个市场环境下潦草一番就走了,这也不太好。

人物周刊:你有这种使命和责任感?

黄渤:不是我有,慢慢就到了。那天在一个晚会上碰到陈道明老师,他说“我们肩上的担子慢慢就卸给你们了”,特语重心长,也特清清淡淡。但是你能感觉到,他说的是有道理的。当你成为这个行业主力之一的时候,你应该做哪些东西?除了数字、票房,好像还应该再做点其他的。

人物周刊:比如?

黄渤:比如说演喜剧,一辈子能拍几部戏?能碰到几个真的值得你投入,或者给你空间让你去发挥的戏?所以有的时候哪怕剧本没那么好,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加入,能够把它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

包括类型片的发展,你会接一些略有风险的、票房没有想象那么高的类型片。比如说公路片一开始在中国比较缺乏,最早从《无人区》开始,到后来的《心花路放》,慢慢它成为大家认可的一种类型片了,那就挺好,哪怕你在旁边就用了二两力,你也觉得对这件事情有所帮助。其实整个产业还需要好多其他类型的片子,或者说一些小众的、个人表达的片子,也不能让它淹没在整个数字市场之下,我们可能还是要做一些类似这样的工作。

可能跟年龄也有关系,之前只是在想自己的一亩二分地,时间长了,慢慢你发现地主把地都交给我们这些长工了,以后这些地要我们自己打理,可能就不能光想这些了。

现在其实你隐隐约约会有一些忧虑,比如最近出了很多票房不错的电影,有你喜欢的,也有你不那么喜欢的,都没关系,市场需要这样儿,不能那么单一。我们之前,出来一个《疯狂的石头》,开始出来疯狂这个、疯狂那个;出来一个囧,开始出来这个囧、那个囧,这对市场和整个电影行业是无益处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怎么能通过我们的能量,使它更丰富一些,哪怕我们没做好,最起码这些尝试是你应该做的,因为现在你有一些影响力跟号召力。

人物周刊:你一直在说我们,应该有几个人或一群人?

黄渤:对啊,像我们这一代,还有其他人。

人物周刊:大家有过这样的沟通或达成共识了吗?

黄渤:有,大家在一块儿有时候会聊。但是没办法,市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真的拍小众片子,投资方还是会有顾虑。但也有一些比较有情怀的投资方,哪怕他认为这个风险比较大,他也愿意做这样的尝试,这个还挺好的。

人物周刊:你们会找投资来开拓这样的市场吗?

黄渤:做不到那么大,那是整个产业的事,我们只是在其中。落到你肩膀上来,你就使劲扛一下,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吧,这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

人物周刊:你曾说这不是一个容易出大师的时代,在你看来什么时代容易出大师?

黄渤:不好说,因为我也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解,只是觉得我们现在太温吞了,没有那么激烈。曾有过百家争鸣的时代,你能看到所有尖锐的思想,这种尖锐不分好坏。我们现在也有,但是从质量和数量上都少。

人物周刊:没形成一个气候和环境?

黄渤:是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大幅度增长,整个电影工业都是踉踉跄跄地跟着往前跑。我们电影工业的体制本质是很稚嫩的,所有的创作人员、编剧、导演,包括演员,人才储备太少了。现在又惟数字化,大家只认票房,这一系列的东西造成这样的结果。但是这是个过程,必须得有这个过程。

有时候我又觉得,量跟质还是有关系的,量变引起质变。当真正有一个庞大的量的时候,里面的1%自然也会多一些。就像我刚才说的责任感,你会觉得不能没有表达了,不应该所有人都投其所好、人云亦云,这最起码不应该是它的全部。

但慢慢地你又觉得这也是个悖论。美国电影市场真正有影响力的也不是文艺片,是商业片,它主流价值观的输出都靠这些大片,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看,亿万人在看,这才是真正能够让一个国家文化走出去,或者让文化有影响力的方式。

现在你能把有工业影响力的这种大片做好,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乌尔善导演是个艺术家,他也认为真正能够跟人抗衡的并不是我有一个不同的观点,而是我们的观点能占据主流地位,这样你才有话语权。所以他认为,中国应该有这样能够跟世界大体量级抗衡的类型片或商业片。就这点来说,我觉得也还蛮感动的。

人物周刊:你曾说,管虎后来穿名牌、喝红酒,影响了他的创作力。有什么东西影响过你的创作力吗?

黄渤:繁忙的工作、敬语、见不到真实的人。忙碌的“忙”等于盲目的“盲”,天天都在事务性的工作上,头扎在一堆沙子里,根本不抬头,也没有琢磨的时间,也不明白这个工作到底为什么要做。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人家觉得你挺棒的、挺好的,这就是最无聊的时候。任何事情,尤其对人生来说,我觉得最好的是做天下第四。

因为天下第一,注定所有的压力和目光都在你这儿,不是一个太舒服的状态。T台上闪耀一下可以,把整个生活变成了T台,所有人都在注视着你,这就变成了一件很讨厌的事儿;第二,你还想玩命超过第一;第三也有这个心态,压力依然会比较大。做天下第四,要到第一可能性没有那么大,但同时你也有了一定的高度,也没有人把压力给第四。没有那么差,也不用那么集中的好。

人物周刊:你现在处在第几的位置?

黄渤:我想把自己调整到第四、第五就挺好的。

人物周刊:往下走一走?

黄渤: 你自己也清楚,比你能力高、理解力高、表现能力高的人有的是,你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也知道自己的长处有一些在哪儿。

有的演员自己带了个人魅力,有的是沉淀下来的那个力量。比如说李雪健老师,他真的就是融进去了,用骨血在演戏,那个魂儿飘在角色上,真的是挺难的。

还有陈道明老师,他技术也很好,你也知道他在设计在做,但是他演得就好,他的个人魅力足够把你牢牢摁在那儿。国外更多,还有很多这样的好演员。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过“陈道明那样的生活才叫生活”,那是什么生活?

黄渤:你能了解他自己的节奏把握得特别好。你很少见到他出席各种活动,你也知道大家对他的认可,他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朋友圈子,有自己可以施展事业的空间。而且有文化,最起码他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这就特别好。他对生活空间的安排、对松紧度的调节,会让你觉得还挺羡慕的。

猜你喜欢

黄渤人物周刊
黄渤:正道的光,来教你说话
黄渤的小动作
黄渤的小动作
黄渤的小动作
黄渤:“小人物”演成大明星
苏炳添 我担心以后的路怎么走
忻钰坤 “电影大国”道阻且长
苏炳添 我担心以后的路怎么走
忻钰坤 “电影大国”道阻且长
折磨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