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危险的是,你给了他们希望

2015-09-10唐昊

南风窗 2015年4期
关键词:齐达内区隔穆斯林

唐昊

新生代移民成为恐怖袭击者,是最近几年西方社会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自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接纳大批穆斯林移民,以应对劳动力人口减少而经济又开始起飞的困局。移民首选大城市,因为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多元文化是主要特色,对待穆斯林等少数族裔也比较宽容。自法国上世纪60年代开放家庭团聚移民后,来自北非的移民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站在巴黎北部的白教堂山顶,放眼望去,白人占绝对少数。

二战后到达西方国家的穆斯林移民,刚刚逃离了没有饭吃的贫困,在这块土地上改善了物质生活,在精神上却仍属于故土,没有机会也没有意愿融入本地。但他们的孩子则不同。出生于这些国家的新一代移民开始走出贫民窟,与法国当地人通婚、工作、往来,融入主流生活。北非移民后裔齐达内更一度成为法国足球国家队队长、世界足球先生。这些都给了新一代的移民以积极的信号,即通过个人努力完全有可能融入当地社会。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危险的希望。因为真实的情况对于齐达内之外的大多数人来说严峻得多。穆斯林移民在西方国家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实际上无力实现这种希望,反而会因抱有希望而更容易受伤。

目前西方国家对待移民的政策有两种:区隔或融入。美国各个族群都有自己相对集中的聚居区,也许隔着几条街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一边是白人社区,有好的学校;另一边则是移民聚居区,治安较差。两者通常井水不犯河水,居民也不会随便到对方的社区去闲逛。而法国在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穆斯林青年骚乱后,一度采取移民“融入”的政策,试图改善多元共存带来的潜在危机。但充分的互动可能带来理解的前景,也可能带来冲突的契机。像文化输出、鼓励通婚、族群融合等往往会受到抵制,“禁戴头巾”等强制性的融合更可能激发不满。由此,西方国家陷入两难境地,对移民既无法接纳,也不能拒斥。

相应地,融入的不成功也导致很多清真寺同样只强调伊斯兰自身教义,拒绝西方文明教条。不少新一代的年轻移民,就是在这样的清真寺接受单向度的教育,对西方国家的观感发生变化,更难融入本地社会。不过,很多人并非一开始就选择恐怖主义。事实上2005年法国的青少年穆斯林是以街头骚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抗议。但在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件过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直到现在发生恐怖袭击。

作为移民的第二代或是第三代,他们既疏离了故土,又无法融入西方。特别是当他们发现从小被教育的平等和自由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时,很容易将平等自由视为虚伪,而将伊斯兰极端主义当作唯一归属。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以前的恐怖袭击都由恐怖组织和“专业”恐怖分子发动,但现在则往往来自看似普通人的、随机的、独狼式攻击,更加防不胜防。被扼杀了融入希望的年轻人,很容易成为极端主义的俘虏。

据《华盛顿邮报》去年的报道,英国向叙利亚输出的反政府武装为488人,法国412人,比利时296人,澳大利亚250人。此前ISIS处死美国人质时,行刑者被辨认出有英国伦敦口音,结果还真的是英国公民。这些站在反恐第一线的国家,现在却成为恐怖分子的输出大国,结局充满反讽。反恐战争已经进入第14个年头,他们消灭的恐怖分子可能还没有他们“制造”出来的多。最可忧虑的是:恐怖袭击的战线又渐渐回到了西方国家的内部。

《沙尔利周刊》事件发生后,有朋友曾感慨:你不认同对方的文明准则,可以不来啊?但问题在于,人生没有那么多选择的机会,特别是新生代移民并非自己選择生在西方国家。第一代移民被贫困压迫而来希图改善物质生活,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则要求更多人格上的尊严与平等。这些都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而且他们一度也触摸到了希望的边缘,但终究无法融入。

对于人类来说,希望这个东西能增加控制感,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是生存所必需。但同时希望也是很危险的东西,无法实现的希望会让人疯狂。在对待新生代穆斯林移民的问题上,无论是法国式的“多元融合”,还是美国式的“社区区隔”,可能都不是完美的办法,但这些国家的移民政策却依然宽容。也就是说,他们仍在制造希望,但并不知道怎样实现它。

猜你喜欢

齐达内区隔穆斯林
齐达内的下一站在哪里
昆曲制谱与曲会实践——戏曲审美的阶层区隔
日常变奏
从区隔到融合:空间视角下城市“混合社区”的多元治理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网络“晒跑”的生成逻辑及其后果:消费、身体与区隔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教练齐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