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血案背后的恐怖组织合流
2015-09-10肖建明
肖建明
在过去3年间,超过1000名法国公民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圣战”。
1月27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家豪华酒店遭枪手扫射和车弹袭击,多人死亡。早前曾声称处决了两名突尼斯记者的“伊斯兰国”利比亚分支,宣称对新的事件负责。无独有偶,巴黎《沙尔利周刊》1月7日遭血洗后,总部在也门的“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AQAP)的两名首领也积极认领袭击案,似乎“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在开展“竞争”。但更全面的信息图景却显示,巴黎血案更像是两大恐怖组织合作的产物,这对国际反恐局势是重要警讯!尤其是在也门、利比亚两国首都近来皆被亲宗教民兵组织控制、政局大乱的时候,更不可掉以轻心。
认领巴黎血案的“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系6年前由也门分支与沙特分支合并而来。该也门分支早年曾袭击美舰“科尔号”,之后其本土领导人多数被清除或被捕。2006年,本·拉丹的私人助手纳希尔·瓦哈希、“科尔案”主嫌贾麦尔·巴达维等23 人从也门萨那监狱集体越狱。这些人“复兴”了也门分支,再合并沙特分支(其骨干分子因沙特强力反恐而匿藏于也门),并趁伊拉克分支隐身,于2009年初打出AQAP的名号。2011年5月,AQAP占领也门南部阿比扬省省会津吉巴尔市,并以此作为“伊斯兰酋长国首都”,一时舆论大哗。
袭击《沙尔利周刊》的两兄弟之一谢里夫·库阿希,也承认受AQAP指使。他在发动袭击前接受巴黎一家电视台采访,声称自己接受了该组织的资金。“我,谢里夫·库阿希,由AQAP派遣,资助我的人是安瓦尔·奥拉基。”已故美籍也门裔激进教士安瓦尔·奥拉基,曾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后成为“基地”也门分支首领和AQAP指挥官,有“网络本·拉丹”之称,2011年9月被美军无人机杀死。
在过去十多年间,“基地”组织两次拥抱“伊斯兰国”及其前身。只是扎瓦希里的劝告被巴格达迪置之不理后,两人才反目成仇,互不承认。
这次巴黎连环血案中被击毙的第三名恐怖分子—阿梅迪·库利巴利,自称属于“伊斯兰国”。有专家称,库阿希兄弟(法籍阿尔及利亚裔)和阿梅迪的合作可能更多出于私交而非他们所属组织授意。在现实生活中,谢里夫·库阿希和阿梅迪在“基地”与“伊斯兰国”分裂之前私交就很好。2005年,他俩被关押在同一座监狱里。在那里,他们还有一位共同的精神导师贾迈勒·比哈尔。此人为“基地”在欧洲的招募官,曾策划袭击美国驻巴黎大使馆。
2009年,赛义德·库阿希(谢里夫·库阿希之兄)前往也门,与“内裤炸弹男”、尼日利亚人穆塔拉布同在萨那阿拉伯语研究所学习,被极端思想熏染。其间两人都受到安瓦尔·奥拉基接见。穆塔拉布在拜访他的“恩师”安瓦尔·奥拉基3天后即被委派了一项自杀式袭击任务,在阿姆斯特丹飞往底特律航班快到达的时候,企图引爆藏在内裤里的炸弹在圣诞节炸掉这架载有约300名乘客的航班,幸亏被机上乘客发现及时制服。所以,说安瓦尔·奥拉基生前曾指使库阿希兄弟搞袭击,并非没有依据。
2010年7月,安瓦尔·奥拉基创办了图文并茂的《激励》杂志。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调查结果显示,两名嫌犯就是通过这本杂志学习如何制作炸弹的。而《激励》2013年曾发文章点名要追杀《沙尔利周刊》的主编和漫画家斯特凡纳·沙博尼耶。后者为此改名为“沙尔布”,是此次遇害的4名漫画家之一。而这篇开列死亡黑名单的文章,堪称血案的导火线。
《沙尔利周刊》向以出格的讽刺漫画见长,2011年11月,该刊因讽刺穆罕默德而遭到燃烧弹的袭击,之后毫无收敛,反而以此为卖点,终惹来杀身之祸。
2012年10月,“基地”发言人亚当·加达恩在一段录音讲话中提及要报复《沙尔利周刊》。AQAP首先响应了呼吁,在一份阿拉伯语杂志《史诗的回响》第三期上写道:“欧洲人已经打开了他们通往地狱的大门。”2014年11月,“伊斯兰国”也发布了一段视频,号召对法国发动“独狼”式袭击。美国国务院反恐部前主管丹尼尔·本杰明早前认为,法国没有发生恐怖袭击是一个奇迹,因为在过去3年间,超过1000名法国公民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圣战”。不幸的是,《沙尔利周刊》还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圣战奥林匹克”的角度分析,巴黎血案或是“基地”与“伊斯兰国”竞争的结果。但有证据显示,此案揭示的是激进恐怖组织之间一种新型、危险的合作关系。比如,巴黎血案3名凶嫌遭击毙两天后,凶嫌之一、自称隶属于“伊斯兰国”的阿梅迪·库利巴利生前的一段视频在网上曝光。他在视频中说,自己与库阿希兄弟为发动袭击相互协作,他为后者提供“数千欧元”资助。“我们有时一起行动,有时分头行动,这样(袭击)影响力更大。”
雖说阿梅迪与库阿希兄弟有私交,他们的合作或许不代表组织行为,但在实际效果上,两大恐怖组织的支持者都赞扬库阿希兄弟对《沙尔利周刊》的袭击,也渴望从这一恐怖事件中受益。对“伊斯兰国”来说,在面对以美军为首的空袭时,它希望保持活力形象;对“基地”来说,也希图在美军十多年高压打击下,还能够在西方文明中心地带发动恐袭。
因此,《沙尔利周刊》遇袭后,“基地”声称对此负责之外,“伊斯兰国”也通过其宣传机构《生活日报》媒体中心的推特重发了去年11月的一段视频,以证明是它们的信息激发了这次袭击。
说到底,“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都奉行原教旨主义,憎恨西方,喜欢利用社会网络招募新成员,嗜好发动自杀式袭击。尽管双方领导人有分歧,但并不妨碍这两个组织和平共处,甚至偶尔的合作。在过去十多年间,“基地”组织两次拥抱“伊斯兰国”及其前身。只是扎瓦希里的劝告被巴格达迪置之不理后,两人才反目成仇,互不承认,扎瓦希里不承认巴格达迪的哈里发地位,巴格达迪不承认扎瓦希里是本·拉丹的继承人。
在实践中,两大恐怖组织在资源(兵源、财源、影响力)上争夺激烈,但正如英国智库奎利姆基金会的反恐专家查理·温特所言,双方的关系其实没那么糟。据报道,2014年11月,为了应对美军的空袭行动,“胜利阵线”(亲“基地”的叙利亚武装)与“伊斯兰国”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停止内斗,共同对付阿萨德政权。“基地”在叙利亚的另一分支“呼罗珊组织”也参加了这次会谈。
果真如此的话,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恐怖组织的合作将会对西方国家产生空前的威胁。就红海之滨的也门而言,逊尼派极端组织“基地”大敌当前,亲伊朗的什叶派叛军也有理由与政府就修宪达成某种妥协。事实上,在也门总统哈迪上演“辞职”戏码的同时,美军已在通过多种渠道游说胡塞武装“兄弟阋墙而外御其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