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要有充分的积累
2015-09-10
编者按:
本期我们如约带来对何夕的访谈。
何夕生于1972年,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十余次入选银河奖,他与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并称中国科幻“四大天王”。我社已于2011年出版其短篇集《人生不相见》和《达尔文陷阱》。近期,他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天年》也即将由我社推出。
与上期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回答相比,何夕更多是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充分自我省思的基础上作出回答。对于自己经验不足的问题,他选择放弃回答。这显得审慎而严谨,有着东方人特有的内敛。他强调作品的科幻内核,更在意“写什么”,他关心人物塑造,建议写作时借鉴非科幻小说等——这些都值得初学者学习。
王维剑(以下简称剑):何夕老师好。就您所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错误?要怎样认清并改正这些错误呢?
何夕(以下简称何):你好。普通小说创作中常见的错误是前后矛盾及逻辑混乱,特别在一些连载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形。但这一般不影响主题,也就是说对作品不会致命。但科幻小说有其特殊性,对错误的敏感度更高一些,如果错误发生在“内核”处,就可能颠覆整部作品。所以,科幻小说要对作品的核心概念进行反复推敲,确保不存在明显的硬伤。至少要做到基本上自圆其说,绝对不能听之任之。科幻小说的读者往往眼界宽广、眼光毒辣,作者对此不可心存侥幸。
剑:有没有什么创作风格法则或者约定俗成的写作技法?应该依照要讲的故事定风格,还是根据个人写作风格挑故事?
何:到现在为止,科幻小说仍然处于“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的阶段,这一点同普通小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就科幻小说而言,写作技法属于“锦上添花”的范畴。好的文笔修辞、曲折紧张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各种写作手法对科幻小说的内核表达也许不是必须的,但却是一部“优秀”科幻小说的必备要件。实际上,也许作者创作小说的初衷是提出某个科幻理念,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由此带给世人一个形象丰满的小说人物。所以,多研究各种写作技法,可以让小说更“抓人”,因而能更顺利地让读者跟随你,到你想带他们去的地方。
剑:创作前是否要列好大纲和人物背景性格等,还是边写边塑造?
何:是需要大纲。特别对长篇作品而言,创作大纲的作用非常重要。随着作品的推进,大纲肯定也有修订的必要,但这种修订一般是局部的。
人物塑造是所有小说的关键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小说能够给世人塑造出一个形象丰满、性格复杂鲜明的人物,这才是最大的成功。比如贾宝玉、王熙凤之于《红楼梦》,武松、林冲之于《水浒》。由于科幻小说的特殊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有某种先天优势。因为科幻小说里常常会有极端环境的设置,人物需要作出考验人性的决择,这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多见的。而如果科幻小说的人物塑造能够紧密结合相关的科幻内核,就能令人物形象与故事内容相得益彰,收到更好的效果。
剑:谋篇布局、丰满人物形象和强化故事主题方面您有什么策略吗?
何:关于这些,可以尝试跳出科幻小说的圈子。因为非科幻小说有很多成熟的创作理论和经验,可以多阅读、多体会、多借鉴。
剑:作者该不该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
何: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我个人一般是改两稿,有些人据说会改很多遍。这个可能是个人习惯问题。
剑:参加创作研讨会之类的活动对写作有帮助吗?
何:我觉得有帮助。多听他人意见可以开阔思路,也能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
剑:听说您最近正在进行长篇小说创作,能否透露一下其中的内容和看点?
何:《天年》已经脱稿,即将出版。
《天年》是一段人类与既定的命运抗争的历史,是一个注定会发生的宇宙故事。
地球生物圈乃至人类能够诞生并存续,完全仰赖于某种精巧到不可思议的幸运,但这样的幸运却伴随着与生俱来的厄难。福兮祸兮,在宇宙尺度上,命运之神更像是一个内心阴鹜的捉狭鬼。
“年”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凶兽,在除夕之夜为祸人间。当某一天人类终于有能力观照自身的宿命,却发现“天年”早已显露峥嵘,在它面前,人类是不知晦暮的蜉蝣。在这个八亿年前肇始的故事里,与“天年”的决战从来没有过胜利者。
现在,轮到了我们……
剑:您觉得创作长篇与短篇的差异何在?对有志于进行长篇创作的新作者,您有什么建议呢?
何:只说最大的一点感受吧。对短篇和中篇来说,一般有一个比较新颖的科幻内核就可以支撑起整个故事。而长篇小说则明显不同,如果作品中“干货”不足,势必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一部有诚意的科幻长篇,一定是有足够强悍和丰富的科幻内核,有丰满的人物,有精彩的故事。现在由于资讯的发达,读者的眼光和胃口大幅提升。作者也该相应提升对自己的要求。
作者如果没有积累好,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能吸引人的东西,建议不要急于写作长篇。近年来科幻长篇小说出版的数量有一定增长,但得到读者和市场认可的却是少数。希望这个现象能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