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女儿是我最美的梦想
2015-09-10雅黛
雅黛
她是中国当红的文化名人,头顶着各种光环: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影视策划人,畅销书作家……有人称她为“女易中天”,也有人叫她“学术超女”。但她甜蜜地微笑着说,自己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
心中有四个太阳,会比一个温暖得多
人的很多观念是被孩子修正的。于丹没生孩子的时候,常想要生一个特别漂亮的,特别结实的,等到女儿苗苗真生出来的时候,于丹立马就失望了:孩子黑乎乎的,才六斤多。但大夫一量:身长正常,体重正常,头围正常……从那时起,于丹的人生标准就改变了,原来,正常就是最好的生命。
随着苗苗一天天长大,于丹开始觉得是孩子在教她,启迪她。于丹最喜欢和女儿玩的一个游戏是“画图说话”,女儿在一张白纸上用各色画笔随便涂画,母女俩拿着它你一句我一句地讲故事。一次,女儿在纸上画了四个太阳,于丹让女儿开头。女儿说:“它们像天线宝宝一样互相拥抱,说你好呀。”于丹接着说:“四个太阳有一个是金色的,有一个是红色的,还有两个是什么颜色?”“还有一个是深绿色,一个是浅绿色。”于丹好奇地问,太阳为什么是绿色的?女儿的回答非常可爱:太阳照着深绿色的树和浅绿色的草,就成绿色的了。
面对女儿天马行空的绘画,于丹给她的永远是鼓励,“在想象空间中不存在是与非。让孩子自由想象,心怀一个童话的梦想,这样他长大成人以后,面对严酷竞争的环境,才能拥有一种抵御苍凉的力量——心中有四个太阳,会比一个温暖得多。”
除了画画,诗歌亦是如此。女儿四岁就能背整首《春江花月夜》,背下来之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解释意境。诗中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赴西斜”,女儿解读成:“你看江潭上的月亮,正好落在了晚霞上,多美啊!”于丹从不和女儿争辩,也不想告诉女儿怎样解读才是正确的。她觉得如果现在就告诉女儿正确的理解,女儿也许会失去对诗歌的兴趣。女儿听见妈妈车上放着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就问,“怎么这个诗写得不整齐啊?”于丹说,不整齐的就叫词。女儿问,什么是词?于丹说,你会背杜牧的《清明》吗?妈妈给你重新读一遍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女儿惊叹:“哇!这个好好听哦,长长短短的。”于丹告诉她,对,词就叫长短句。
“一个孩子应该有想象力,他喜欢一件事情,你就先让他自己去瞎想。也许我不是一个懂科学的妈妈,但我是尊重孩子兴趣的妈妈。她少背几首诗没有关系,关键是她要快乐,要保持那种蓬勃的自信和那种创造的愿望。”
和女儿一起成长
和那些坐在书桌前背古诗的小孩儿不同,于丹和女儿的诗歌是在户外广阔的天地中。玩得高兴的时候,女儿就会对于丹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于是,旁人便会看见一个小小的女孩踏着滑板车一边飞奔一边大声背诗,而跟在后面撒腿狂奔的母亲也在这诗意里跑得气喘吁吁。“最近女儿迷上了边塞诗,一个小女孩儿,踩着轮滑鞋戴着头盔风驰电掣地飞过,潇潇洒洒地撒下一路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
与所有生于21世纪初的孩子一样,于丹的女儿也学钢琴,学芭蕾。“孩子想干什么,我就让她干什么。我相信女儿自己会学习。”正是因为于丹的这句话,女儿从来没有觉得学这些东西累,反而乐在其中。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弹完了小汤普森的三本钢琴教材,还总是想着要创作,要学作曲。于丹认为女儿有这样的愿望很好,听着女儿在钢琴前面先弹一段正经的曲子,再和着节奏发挥一段,那感觉,特别high!
现在,女儿经常会给于丹一些意想不到的教育。走在路边,女儿看着草就会问:“妈妈,你能分清那是狗尾巴草还是燕麦吗?”春天看见花开的时候,女儿会说:“妈妈,你知道黄色的花里,哪种是迎春,哪种是连翘吗?”这些知识都是于丹所不知道的。女儿就告诉她,狗尾巴草和燕麦的叶子是如何不同,五瓣的迎春和四瓣的连翘是如何美丽。女儿会回家用碘酒和淀粉去做实验,和于丹一起看淀粉上呈现出一片美丽的蓝,这一切都让于丹感到新奇。
在和女儿一起长大的过程中,于丹感到,自己越来越不敢用所谓的科学去教导孩子,得服从孩子的逻辑。比如,女儿从来都觉得自己画的画很有力量。爸爸过生日,于丹问她要送爸爸什么礼物,女儿说:我给他画幅画!仿佛自己是个大艺术家。最后那幅画是这样的:天上倒垂下来许多花朵,有四个太阳,还有妈妈和她。于丹问:为什么不画爸爸?女儿理直气壮地说:没地方啦。于丹笑了,这幅画送给孩子她爸很合适:满天空的太阳和花朵,还有两个让他操心的人。
快乐和亲情是最温暖的力量
面对孩子,于丹常常惶惑,本来一直渴望把她拽到自己的经验系统里来,可她最后决定换个思路,放弃自己的成人经验去靠近她……每次看着这个小小的生命,于丹都有一种感动和欣喜。比如女儿总用最本真的方式去传递一种毫不吝啬的爱。于丹说,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学习爱和被爱。和一个幼小的生命在一起时,你会觉得你的生命很奢华、很天真,她那种不加掩饰的爱会扑面而来,你会在她的爱里幸福到几乎窒息。
于丹在家的时候,才三岁的女儿就会拿个按摩器给她按摩。她把杂志摊在腿上看,孩子按摩完一只胳膊就把另一只递过去,女儿说:妈妈,我转过去。按摩完了胳膊,然后是腿和脚,最后,她跪在地上按摩拖鞋,“妈妈,我要把拖鞋给你按摩得软和一点啊!”这种爱在成人的逻辑中是找不到的。今天的我们往往太重视教养,重视后天的身份,我们的爱常常是经过考量的,变得有理智了,懂节制了,而孩子们的爱是一种反逻辑的质朴的爱。
有一次母女俩坐飞机,要了一杯橙汁,喝得所剩无几的时候,于丹拿起来喝了一口,女儿本能地说:妈妈,你为什么要喝我的橙汁啊?于丹说,妈妈也渴,为什么要给你留着?后来,女儿就养成了习惯,什么东西都是大家的,不是她自己的。因此,从幼儿园时起,尽管她是班上最小的,但她却是班里人缘最好的。因为她总能与人分享,能关注到别人的需要并帮到别人。
无论多么忙,于丹都会尽可能地把周六和周日空出来,陪伴女儿。女儿认定妈妈跟她是一伙的,因为孩子不能吃巧克力,可母女俩经常坐在窗台上吃得满脸花。于丹甚至经常跟她抢玩具,因为小时候没玩过。女儿会说:现在有两个玩具,妈妈你先挑吧。玩了一会儿又说,咱们俩该换了吧?慢慢地,孩子就把妈妈当成哥们儿了。有人问苗苗:你知道妈妈是干什么的吗?她说,我妈是弹电脑的。她见过别人弹钢琴,妈妈经常在电脑前写东西,就说妈妈是弹电脑的。因为工作忙,于丹常常觉得很累,女儿会对她说:妈妈你累了就给我打电话。于丹去上班的时候,女儿会跑过来在她的职业装上别个小兔子别针,说这样妈妈就不累了。她已经知道怎样支持妈妈。
于丹说,自己没生孩子之前,对孩子有一大堆期望和设计。生了女儿之后,她的理想就是:第一,这孩子要身心非常健康,能享受生活;第二,要正直和善良,符合人性的核心价值;第三,要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一种依赖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快乐,不依赖父母,不依赖物质,而是能够创造出爱、天真、智慧,从而自得其乐。孩子也是一个世界,就像世界不会按照你的愿望改变一样,你的孩子也不会按照你的愿望成为什么。但孩子的健康是你可以帮助她去维护的,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可以帮助她去建立的。
责编/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