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券: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
2015-09-10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事上不断失利,控制地域在缩小,物资产出在减少,而货币发行还在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几乎全靠印钞票,法币面值最高已达500万元,发行最多时达到了每天10万亿元这样令人目眩的数字。如此过量的发行,自然刺激物价持续走高,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变化。法币与美元兑换价超过1000万比1。
1948年5月,国民党政府改组,地质学家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院长,出版家王云五出任财政部部长。王云五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奉蒋的旨意,推动酝酿已久而迟疑不决的币制改革。
金圆券币制改革的酝酿过程十分保密,除了极少数人接触并审议过此议案外,外界并没有研讨过。但即便如此,在事先知晓的国民党高官中仍不乏反对派。上海市市长吴国桢认为:“只在城市控制价格,注定要失败。”行政院院长翁文灏也心存犹豫。但当时的经济形势已到了不改则难以为继的地步。
8月20日,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同时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等多项规定,宣布实行币制改革。主要内容为:1.以金圆券取代法币,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2.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所有个人和法人拥有之黄金、白银和外币,应兑换为金圆券;3.国人存于国外的所有外汇资产,凡超过3000美元者,应申报登记并移存于中央银行或其委托银行;4.严格管制物价,所有物品及劳务以8月19日价格为准,惩处囤积居奇者。与之相配合,在各重要经济区域设立经济管制督导员。
金圆券改革之初,运行似乎还算顺利,这与蒋经国在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督导有关。蒋经国身负在上海督导之任,认为“捣乱金融市场的并不是小商人,而是大资本家和大商人”。所以,他在上海发动“打虎”运动,强调“在上海应当做到不管你有多少的财富,有多大的势力,一旦犯了国法,就得毫不容情地请你进监狱,上刑场”。一时间,上海的经管工作显得颇为轰轰烈烈。
蒋经国在上海实施严格的经济管制,确有以此平抑物价、稳定经济的意图,并在币改之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强令限价违背了经济规律。工厂因原料来源缺乏而减产停工,商店进货困难,大米入沪数量从每日数千石剧降为数十石,这些情况必然导致市场和民心恐慌,发生抢购,动摇限价。
扬子公司为孔祥熙公子孔令侃所办,一向以其特权套购外汇、买空卖空、牟取暴利而为世人所侧目。币改开始后,蒋经国起初有意处理扬子公司,但是孔令侃先是搬出其小姨妈宋美龄向蒋经国说情,未能说通后,他又说动宋美龄搬出蒋介石亲自干预。此时正值国共东北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于军务倥偬之中仍不忘徇私情,自北平直飞上海,训示蒋经国放过孔令侃。
蒋经国在无可奈何中黯然离开了上海。11月26日,行政院改组,翁文灏下台,孙科出任院长收拾残局。
币制改革失败后,金圆券发行数量如脱缰之马,贬值速度犹如自由落体般垂直向下,创下世界货币史的奇观。与此相对应的是物价狂涨,1949年5月,上海物价指数为币改之初的500多万倍,9个月的涨幅接近于前12年的总和。各地纷纷自动以银圆、外币、黄金乃至实物等计值交换或流通,若干地区已视金圆券为废纸。但是,在币改中全国共收兑黄金165万两,白银904万两,银圆2355万元,美元4797万元,港币8747万元,折合美元总数约14214万元。这笔巨额的硬通货财富,过后被国民党悉数带往台湾,成为其在台湾稳定经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
不过是短短的七八十天,升斗小民以其辛苦和血汗积攒的金银外汇便化为几张转瞬即成废纸的金圆券而成乌有,各个阶级和阶层,除了那些官僚豪门之外,都是这次币改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