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古的长寿哲学

2015-09-10陈晓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太古香港

陈晓平

太古集团的体量庞大,上市部分的总市值即超过3000亿港币,不过,其最傲人的资本可能是长寿,其历史可追溯至1816年,曾与怡和、和记、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现代企业多专注于特定领域,太古则有着一家200年公司特有的“胎记”——业务多元化。

19世纪60年代,太古开始在中国从事运输和贸易,于1866年开设首个办事处。1872年成立太古轮船,借由航运进入太古方糖领域,建立炼糖厂,可口可乐的饮料需要用糖,太古借合作慢慢涉足饮料瓶装业务,仅中国内地专营区域即覆盖4.2亿人;太古在香港拥有船队和船坞,1970年代,香港土地价格高涨,太古利用船坞旧址发展综合型的商业地产业务,在2002年进军内地,太古地产现有市值1500亿港元左右;1948年,太古扩展新兴的航空运输业务,投资国泰航空,并在航空工程服务的细分领域孵化了业界领先的港机工程。

贺安,太古(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及驻中国首席代表,形容太古的成长历程是“有机成长”,由优势产业自然进入相关的新兴领域,与很多内地综合性公司的成长逻辑是一致的。只是时光荏苒,曾经联系各大业务的脉络逐渐消散,留下的资产才显得芜蔓。如何料理庞杂的多元化业务呢?200岁的老绅士,其策略可简单概括为长期视角、业务独立和人事协同。

所有太古系公司非常谨守本业,“我们只从事有经验、且已向市场证明自己能够管理的业务板块”,其涉足新领域的态度非常审慎,不会因一时热闹而贸然进入,比如2000年前后,曾有建议太古进军IT互联网行业,即因为违背“不熟不做”的生意哲学,而遭到拒绝。

更重要的,太古只进入拥有控制权的业务,“我们会把产业的管理经验、提升业务成长的知识全部投入到公司,没有控制权就很难决定发展方向,太古的策略是长期持有且持续运营,不进行短期内买进卖出的财务投资”。贺安向《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文简称《21CBR》)举例说,太古中国内地拥有的5个地产项目,均是自持性物业,长期运营,有时进入一项战略业务甚至“做好亏钱的准备”,比如国泰航空和太古饮料业务,投资多年后才有收益,内地正重点发力的冷链业务,预期回报也会较长。

同时,太古旗下所有业务高度独立,集团不刻意追求业务协同。“各个业务板块独立经营,每一项业务或者下属公司有自己的CEO和管理团队,由他们负责业务开发和运营,只推进自己的事情;集团不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放手业务单位自主发展,以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力。”贺安告诉《21CBR》,太古在中国内地的下属单元就完全自主制定业务计划,提交预算,总部不下达考核指标,也不进行财务资源的调配,集团在中国的办事处,更多负责统筹、磋商和联络的功能,以避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集团影响业务的方式多是间接的,其中人力资源的作用尤其明显。“我们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对服务性的行业来说,最终落实的根本就是人。”据贺安介绍,最具代表性的人事政策是集团“管理培训生计划”,太古的管培生不需要高智商的天才式人物,更强调适应能力和与人沟通技巧,因为培训生会被派驻到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业务部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一定要有很强的灵活性,如果比较教条和死板的话,在处理一些特殊问题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贺安本人在太古曾经搬家10次,在香港住过3次,台湾住过2次,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德国和菲律宾各1次。

太古每年在全球招募的管培生在30名左右,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国籍和不同的肤色,散布在集团各业务单元和各层级,构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起着凝聚共识、链接业务的无形作用,且维持着非常高的忠诚度,比如贺安本人1988年加入太古,曾同时入职的10名同事中,就有7名留在太古。

借助于内部经理人群体的代代相承,太古集团运营非常平稳,但这并不意味实际所有者可以完全袖手,掌舵的施怀雅(Swire)家族依然要时时面临很多关键抉择,比如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时,太古家族就选择了留守。如今多数施怀雅家族成员居住在香港或者伦敦,也有成员曾常驻北京,对于时局时刻保持着一线最敏锐的洞察。

猜你喜欢

太古香港
太古是如何做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的
太古地产加速内地布局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