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中的怀念
2015-09-10李严欢
李严欢
虽说东方广播电台《怀旧金曲》节目的创始人之一、老编辑查理林先生近年来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让身边的朋友们对他的离去多少有些准备,但真当噩耗传来,仍如当头一棒,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待到夜深人静,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在录音设备旁或是唱片架前为听众忙碌的身影,那口悠悠的上海话也犹在耳畔回响。
二十三年前,那时已从邮电系统退休并成为电台编外编辑的王奕贤先生(大家亲切地称呼这位温和、谦逊的绅士为“老王伯伯”,查理则始终尊称他“王先生”)的一句提议,让他和查理这对音乐友人开始了一次跨越城市的合作。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流行名曲《永远》那隽永的旋律伴随着“Music from good old days,本节目由我香港查理林,我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王奕贤,联合编辑”的开场白从电波传向这座城市,当接着的一小时中十余首久违的爵士、抒情名曲连续在这档当时名为《人头马怀旧金曲》(即现在的《怀旧金曲》)的节目中响起,让收音机前不少与他们同龄的听众思绪多少有些恍惚。虽然再闻这些欧美名曲对大家而言已不似八十年代初般犹如“久旱逢甘露”的激动难捺,但熟悉的旋律中毕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又怎能不在各自心头泛起阵阵涟漪?
从此,这档节目成了不少老人在周日夜晚的期待,甚至是伴随他们走向生命终点的精神寄托。而查理与老王伯伯自然不会让这些老友失望,每周都为节目的播出忙碌着。查理日后常对我说,做一期节目的过程就好比烧一桌菜,如何让其“可口”,让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曲目经过合理搭配后出现在一小时的节目中,不使人感到单调或唐突,又尽可能照顾到各年龄层的听众,始终为他这位“大厨”所心心念念。好在对各时期欧美流行音乐的了若指掌让他乐在其中,总能从自己收藏的近万张黑胶唱片与CD中选配出精彩、丰富的音响资料,并制成盒带寄回上海。而老王伯伯则以娴熟的英语和文字功底写成每首歌曲和乐曲的背景资料,编辑播出。正是两位老先生这种在今天看来近乎原始的合作方式,让节目一播即是千期有余,影响之大,恐怕是他们自己都不曾想到的。
相信每位曾到查理香港家中拜访的乐友,无不像我一样对那满屋的唱片印象深刻。这是痴迷音乐的他用尽一生精力的宝贵珍藏,也是伴这档节目走过千期的坚强后盾,更是他给予听众朋友的慷慨馈赠。说是馈赠,或许让生活在音乐资源获取如此便捷的现时环境中的人们难以理解。其实在节目开播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想在上海寻觅到一张平·克劳斯贝、佩蒂·佩姬、格兰·米勒等当年红极一时的歌星或乐队的原版CD并非易事,即便出现,其不菲的价格也让一些过去或曾与查理一样在殷实的家境中接受这些音乐的熏陶、如今却早已成为靠着一份普通退休金勤俭度日的老乐迷们望而却步。如此,查理在节目中选播的这些音乐便成了他们重温这些年轻时熟悉旋律的捷径,他们仿佛找到了一条通向往昔岁月的时光隧道,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与享受。一些细心的老人还将每期节目录音,以便随时回味,有些听众更以此为契机,在老年大学开班教唱节目中播放部分歌曲,由2002年后接任节目编辑、主持工作的陆明女士编选的《怀旧金曲101》歌谱几年前也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11年10月的一天,我初次去查理家中探望,进门便见他正以一个简易唱片架为桌,吃力地为刚录完的一期节目抄写曲名,此情此景,至今难忘。当发现我走到他身边,一番问候后,他便迫不及待地让我成为这期新节目的第一个听众。坐在一旁的他不时向我推荐:“迭支歌蛮好听厄,侬听听看。”话语间流露出与同好分享自己所爱的喜悦和自豪,如此亲切的场景往日在电波中早已是再熟悉不过。每当淘到一张好唱片,他总会在第一时间以这样颇有几分得意的口吻将之介绍给听众。为了这张心仪的唱片,以书信或是越洋电话追到音乐家本人家中于他亦是常事,其劲头一点不输今日的“追星族”,查理也因此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Al Martino寄来了自己那张让他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专辑;Jerry Vale与他保持着多年电话联系;Ray Antony不时会将自己乐队的新录音寄给他,并多次在电话中向《怀旧金曲》的听众朋友送上祝福。
之后整整五天,我们在一起聊音乐、聊电影,听他讲过去的往事,有时也陪他在周边走走,但谈论最多的还是节目以及他对上海朋友们的牵挂。那时的查理,生活遭遇了不小的变故,当年因兴趣而与老王伯伯一拍即合的这档节目,此刻成了他全部的精神支柱。唱片架前,录制完成的节目盒带堆积如山,足够播上两三年。面对我疑惑的表情,查理告诉我,每天早上醒来,发现还能坐到录音设备前为听众做节目,对他已是最大的安慰。不过一生乐观、海派的他从不愿让朋友过多沉浸在这伤感的气氛中,很快就将话锋一转:“还好现在还有噶许多唱片好陪我,满足了,阿拉听音乐。”想来即使以往一切的美好对他已如过眼云烟,那份对音乐的爱也始终不会改变。深感荣幸的是,那次查理还邀我与他共同主持一期特别节目,如今这已成为美好的记忆。
那次分别后,查理的健康始终不容乐观,各种疾病渐渐袭来,每天只能勉强吃些东西,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打来电话了,有时只是一个短短的问候对他而言都是那样不易。2014年夏天,当我再次走进他的小屋,见到电视机前满头白发的孤独身影,不免阵阵心酸。他人更消瘦了,行动比之三年前又更为困难,再也无力独自寻找唱片。然而一旦乐声响起,他的脸上立刻又流露出兴奋与陶醉的表情。记忆渐衰的他,说起音乐背后的故事,或是喜欢的歌曲在自己收藏的哪张唱片中,依旧毫不含糊,甚至可以精确地讲出是第几首。我们坐在一起听Doris Day,听Harry James,听Gordon MacRae,只有在这些音乐中,昔日那个神采奕奕的查理又回来了。
以往每次来电,查理总会不厌其烦地问:“节目还可以听听伐?伐晓得阿有年轻人欢喜听?”显然他从未忽视年轻听众对于节目的感受,也总以自己对各类音乐风格的熟稔,千方百计地在节目中安排一些易于被我们接受和喜爱的歌曲。长此以往,这档节目也就成了为我们这些年轻乐迷打开欧美流行音乐黄金年代之门的一把钥匙。就在查理去世消息传出的第一时间,网络上即出现众人的怀念与追忆,其中便以70后甚至80后听众居多,我想若是他还能看到,一定会深感欣慰的。
一档以播放二十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欧美流行音乐为主的节目,如今同样能赢得年轻听众的青睐并在他们间留下如此反响,这不禁让人深思。如果说最初吸引大家走近这档节目的是那些我们曾无从接触和了解的欧美经典旋律,以及查理那一口如祖父的话语般亲切的纯正乡音,那么随着时光流逝,节目对于我们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本身,大家更感佩于两位老人留下的那份看淡一切的豁达心境和真诚处世的人生哲学。他们对节目的执着和对听众的情谊,真如老王伯伯当年为节目所选的主题曲般“直到永远”。这份传播音乐的使命感,也正是如今好些娱乐至上或类似流行艺人的“吹鼓手”和唱片公司“软广告”般的广播节目所最为缺失的,听众因此将原本专一的注意力慢慢转向时效更快、选择更多的网络媒体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
记得那天和查理告别前,仿佛有一种预感让我选播了一首我们都很喜欢的老歌《Together》。
当Gordon MacRae以醇厚的嗓音缓缓唱出这饱含深情的旋律时,查理与我和着乐声心照不宣地轻声哼唱。这或许是我们这对因音乐而结缘的“忘年交”间最好的告别方式了。再见了,查理,每当怀旧的乐声响起,我都会想起你,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