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观察: 南海“供给侧改革”的先动优势
2015-09-10王克邹锡兰
王克 邹锡兰
近年来,南海已经先后申报了铝型材、内衣、陶瓷和半导体照明四个“知名品牌示范区”。
近年来,南海已经先后申报了铝型材、内衣、陶瓷和半导体照明四个“知名品牌示范区”。
为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南海拟在3年内划定6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推动技术改革,其中机器人应用是重点。
“市场逻辑与政府作为”协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接着,围绕“供给侧”的“中央精神”频频释放,导向性政策亦接连落地。“供给侧改革”意义何在?“供给侧”如何进行“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又有怎样的关联?《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在实体经济尤其是装备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进行的调研,或许能够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
政府也是“供给侧”
将南海打造成创新创业者乐园,政府就是这个“乐园”的主要“供应商”。单个企业无力搭建的“融资”、“融智”平台成了政府新的“供给”模式之一。
前往佛山调研之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听说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百强市辖区第二名的南海有着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政府——早于中央大面积减政放权10年的2003年,南海区就开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历经10年时间、四轮深化,共向基层下放了265项审批管理事项,整合党委、政府等门户网站搭建的“南海一点通”平台则使得658项行政审批事项中的80%实现了网上申报,“政府服务”和“效能革命”无处不在。
然而,“高效南海”今天已不是当地党委、政府的核心追求。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梁维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南海党政官员的头脑中,单纯的“加强管理”已经是落后观念,“办事效率”也不再是考察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关键绩效指标”。在许多地方还在纠结“多一点政府还是多一点市场”时,南海早已开始谋划如何创新和加大培育及优化市场环境的“制度供给”。
梁维东认为,如同实体经济面临的供需矛盾,传统的“政府服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政府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区委多次讲到要‘将南海打造成创新创业者乐园’,政府就是这个‘乐园’的主要‘供应商’。”梁维东介绍说,“南海有16万家工商登记户,装备制造企业近30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09家、上市企业4家,而南海的整体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50%,‘红包赏赐’、‘访贫问苦’等‘亲商’、‘富商’手段也显然不再适用或者说边际效益不断递减,真正能够汇聚装备、技术、研发、金融等优势资源而单个企业又无力搭建的‘融資’、‘融智’平台便成了政府新的‘供给’模式之一。”
“互联网+”、“优质南海”、“创新创业”、“选种育苗”、“智慧家庭”……除了“高大上”的“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等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大手笔”,《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南海看到了一系列政府制订的“行动计划”,究其本质,都是改革和创新政府的“供给结构”。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有关人士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该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266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新引进5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了1个国家级孵化器、5个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3个省级众创空间和一批民营科技孵化器;新引进高端创新创业团队12个、第三批“科技镇长”走上工作岗位;“科技板”在广东省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正式启动,首批36家企业挂牌开展股权、债券交易和知识产权融资……
《中国经济周刊》在当地走访企业时,能够明显感受到南海政府“新供给”的能量辐射。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辅助制造设备(CAM)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提起公司在南海的发展,总经理郭华忠首先想到的是“政府导向”。郭华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南海政府的知识产权意识非常强烈,并为此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瑞洲科技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相继荣获40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其中已有20项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因此成为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及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伙伴和国内外5000多家知名企业的设备技术服务商,行业话语权日渐增强。“中国的制造业不是没得做,而是要看你怎么做、在哪里做。”郭华忠说。
《中国经济周刊》此后在有关部门得到的数据是:2015年1-9月,南海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5.23件,提前完成了《珠三角规划纲要》“九年大跨越”年度目标。
广东文灿压铸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模具设计、模具制造、铝合金压铸、精密加工、表面处理及装配为一体的大型铝合金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服务客户包括奔驰、大众、通用、特斯拉、沃尔沃、奥迪等汽车制造商和许多世界知名的一级零部件企业。公司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张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同样将企业落户南海归因于当地良好的创业氛围——政府营造的生存环境坚定了企业家信心。“企业有需求政府来满足,企业有困惑政府来引导,因而我们总能‘早走一步’、‘跨大一步’。”张璟说。
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经济师刘建辉十分认同郭华忠和张璟的“创业氛围说”。作为一家近三年来年均产值和利润保持30%左右高增长的世界知名建筑铝合金型材供应商的高层管理者,面对全国上下给铝产业贴上的“传统”、“高能耗”、“污染”、“衰退”等标签,刘建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南海区政府对铝有感觉。”
供给已成“生态群”
要以合作促进供给侧的改革和改进。“种米的不挣钱,开饭店的就行,唯有南海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南海能有这样的‘集聚’平台。”
为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南海拟在3年内划定6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推动技术改革,其中机器人应用是重点。
2013年4月,由广东省科技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南海区人民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四方共建的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在南海区狮山镇正式挂牌,研究院的成立似乎可以看作是南海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经典案例,因为它对政府、企业以及科研单位都可谓意义非凡——这一不同于一般概念的“产学研结合体”围绕机器人、精密装备、3D打印三大产业,将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高端人才团队引进、科技企业培育及企业服务糅合在一起,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充分融合。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研时,该研究院已经孵化和引进60多个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创立11家机器人企业、14家精密装备企业、3家3D打印企业,申请专利超300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超50件,服务地方企业超400家。
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2015年3月建成佛山市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形成机器人研发、生产、展示、交易、应用枢纽,其牵头组建的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协会会员单位涵盖机器人研发应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职业教育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用该院院长杨海东教授的话说,协会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生态群”。
“生态群”的提法在南海企业圈响应者众,更成为地方政府的“供给导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一份南海官方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联盟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建设诚信、品牌、标准、资本、服务‘五大联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技术联盟、创新联盟、区域联盟等多样化尝试,着力推动一批区域性的产业联盟落户南海。到2020年,产业联盟将达到40个。”
南海区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则表明,南海已经先后申报了铝型材、内衣、陶瓷和半导体照明四个“知名品牌示范区”,东方精工、南风股份、星联精密、一汽大众、粤海汽车、福迪汽车、爱信精机、本田变速箱、德联化工、文灿压铸、群志光电、珠江开关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入籍”更使南海形成了以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高端机械装备为基础,汽车制造及电子电气为特点的装备产业集群,覆盖包装设备、通风设备、搬运设备、金属加工设备、造床机械、整车及零部件、平板显示、电气器材等领域。佛山高新区(狮山)被授予“国家专用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业已初成。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会长、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吴全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企业主打产品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需要用到高转速轴承,但此类轴承需要进口且价格奇高,因为它使用了极富技术含量的陶瓷材料。“佛山是‘南国陶都’,5000多年历史、300多家企业,上千条生产线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吴全说,“虽然还是小批量生产,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试验成功——本土的材料、本土的技术,样品参数已经达标而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几分之一。”吴全认为,这一事例充分说明,要以合作促进供给侧的改革和改进。“新的供给带来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促成新的供给,南海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吴全还告诉记者,“广顺”旗下的10家企业都将把总部迁到南海,“种米的不挣钱,开饭店的就行,我们曾经去过很多地方,唯有南海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南海能有这样的‘集聚’平台,大家可以一起来发展。”吴全用形象的比喻向记者说明“供给侧生态群”的意义。
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互联网+”企业,“全屋定制”的市场渠道开拓和后台信息化自动排产使其成功解决了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这一对矛盾,在家具服务行业“鹤立鸡群”,短短几年间已经达到年销售额30亿元的规模。谈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公司董事付建平满怀期待地看好与“佛山陶瓷”的结合:“现在我们还只是根据客户的个人喜好定制其‘专属’的家具,将来,我们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将业务拓展到‘健康管理’等更深层面,而正在升级的佛山陶瓷卫浴产品就会与我们‘互动’起来——它可以实现对人体健康的数据分析,而这些数据又可以与我们共享,最终给用户提供生活提醒和健康方案。”
升级还须“政企同心”
民营经济贡献了南海区超过70%的税收和GDP,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南海区委:“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民企”。
短短几天的南海之行让《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做“供给侧改革”,“制造业升级”亦前景可期。然而,南海的主政者们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思考,梁维东自我揭短的“算账方式”可见一斑——与江阴比土地面积、与顺德比开发强度、与昆山比单位能耗、与广东全省比研发投入……得出的结论是“南海在产业、城市、创新、环境等很多方面尚未达到公认的理想程度”。在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交流中,梁维东更反复强调南海的供給侧改革和制造业升级需要“政企同心”。
南海区区长郑灿儒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政企同心”是南海党委、政府的一贯思想。南海的机械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超过70%的税收和GDP,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同时,民营企业也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努力跋涉,目前全区拥有57件中国驰名商标、164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6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在全省县级区域排名均居首位,全部都由民营企业创造。2015年年初,南海区委全会将“民营企业是转型升级主力军,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民企”写入全会报告,让企业家们感到了莫大的鼓舞。当然,这不仅仅是语言的宣示,南海在行动上也毫不含糊。南海盐步内衣协会会长、奥丽侬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炳祥就向《中国经济周刊》提起数年前的一个故事,当时盐步内衣集体商标被恶意抢注,区长郑灿儒亲自飞赴北京向有关部门汇报沟通,最终成功保住了这块区域产业的金字招牌。
在瑞洲科技有限公司,急于去广州参加重要活动的郭华忠临别时也没忘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到“政府背书”——瑞洲科技的设备科技含量较高因而价格难以压得很低,但是,南海政府对购买和使用此类高科技设备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一下子就排除了很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障碍,也解决了设备提供商的销路问题。“政府想企业所想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今后我会更多地研发新产品。”郭华忠说。
南海区有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后的南海将改变“一镇一业”的传统模式,形成“全区协同”的格局和对制造业大国德国、日本的定向招商,大力吸引一汽大众、本田变速箱等已落地重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落户南海,充分利用东方精工等龙头民营企业在国际上的技术和资本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并将合作项目优先引入南海。
“引进制造业大国的相关项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倒逼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勇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广顺的研发能力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入列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核心团队”就是明证,然而,广顺现在使用的关键设备还完全依赖进口,这种烦恼光靠一家企业无法摆脱,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区域、整个国家普遍升级才是根本出路。
刘建辉则从坚美铝材的发展历程向《中国经济周刊》说明业内同行齐心协力共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坚美铝材1992年初创时只有1台挤压机、1台熔铸炉,现在,世界上4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50%使用坚美铝型材,国内很多建筑工程招标采购铝型材时‘没有坚美参加的不算’,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市场地位,坚持使用原铝、坚持品牌销售、坚持引领标准,不参与低品质低价格的恶性竞争应当算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不参与恶性竞争’需要全行业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
在南海必得福无纺布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冯小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样一件出乎记者意料的事情——国家纺织行业的设备标准《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机械术语》不是由设备生产商编写,而是由设备使用者必得福主持编写的。究其原因,首先由于必得福是国内最大的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机械设备用户,其次是必得福直接接触国际市场最前沿。更有意义的是,必得福购进设备后会根据生产实际进行改装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冯小芬认为,这件事情告诉企业家们,“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協同”显得尤为重要。
在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调研时,《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与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杜雪红博士的一段对话似乎更具深长意味——在离开公司前,杜总突然说起了尽量选用国产设备的事情。记者问她:国产和进口设备的技术差距是否很大?杜雪红的回答是:差距肯定是有,但是,我们不“一起玩”,国产设备什么时候才能赶上进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