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掘金“中国制造2025”
2015-09-10侯隽
侯隽
“日立公司在制造业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和经验,在绿色制造上有40年以上的经验,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和现场经验,这其中有许多技术诀窍和经验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积累起来的,有很大的分享价值,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加速升级。”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下称“日立”)执行役常务中国总代表小久保宪一如是表示。
11月23日,日立携手中国电子商会举办了“中国制造2025”技术交流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介绍“绿色制造”及“智能制造”相关技术。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政府发布的顶层规划,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10年路线图,这一计划从今年5月份提出后,让众多在华外企捕捉到新的契机,纷纷希望搭上这一快车,在中国开始新的布局。
日立:用“绿色+智能”寻找发力点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随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经济所处位置也出现相应变化。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今后对外资的利用将会更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变化,逐渐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因为我国在近些年本身也在发展这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上,利用外资也有更大的空间。”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显然,精明的外资企业也捕捉到这个机会。对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的日立来说,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转型,逐渐淡出人们熟悉的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电子装置、建筑机械、高性能材料,甚至包括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日立的数据显示,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日立全球销售额达到5138亿元,日立在华销售额达609亿元。日立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180余家公司、近5万名员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国已经是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约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2%。
“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分别是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日立既有制造大型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汽车系统、医疗系统、高性能材料等的能力,也有IT信息通信能力和操作技术运营服务能力。因为这样多维度的融合能力,使得日立在帮助客户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有很多独到的优势。”小久保宪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立,逐渐淡出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早在2009年,日立就和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合作协定,2015年 11月初,日中经济协会和日本的经济团体联合会派遣了多达200人的大型访华团来中国进行访问,日本主要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都积极参与,希望加入到“中国制造2025”的专列上。
“当今的中国已经在发挥世界经济领头羊作用,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期转入政府提倡的新常态时期,社会对解决环境问题和低碳化进程的高度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对水、空气这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尤为敏感。”小久保宪一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日立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与中国社会同发展,把握诸如提高环保意识等来自当地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利用自身作为制造企业积累的技术优势,生产环保型产品和服务,实现低碳经济。
恩智浦:抢占风口,联合中国大企业
如果说日立是利用自身优势来参与“中国制造2025”,来自荷兰的恩智浦则是通过和中国领先的公司进行合作,将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
在2015年3月,这家荷兰半导体公司对外宣布将大中华区总部设在上海。接着,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Guido Dierick全程参与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访华,其间宣布与宝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正式结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将于上海市中心建立基于无线物联网技术的大型智能商业社区。
“恩智浦耕耘中國市场已近30年,此次与中国商业地产的战略合作是一次新的突破。通过安全互联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我们助力基本实现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恩智浦半导体中国区CEO兼全球市场销售资深副总裁郑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据介绍,恩智浦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良好契机,该公司一直将中国当作一个创新技术平台,希望将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带到这个市场。因此,恩智浦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希望与行业内最优秀的中国公司结成联盟。
因此,该公司先是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做出决定携手华为共同开拓工业4.0中国与全球市场, 接着在5月份又同小米结成了联盟。
郑力认为,与华为、小米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不但可以帮助恩智浦完成帮助人们实现“智慧生活,安全连接”的战略布局,还可以在新领域如智能家居打开缺口。
据英国市场调研机构朱尼普公司最新报告,到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10亿美元,中国的市场份额将占全球总规模的32%。恩智浦与小米公司的合作将在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正如《金融时报》评论员文章所说的那样,“2025年之后,外资企业在中短期更难获得商业利润和机遇。这可能显著加剧外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减少外资企业的商机,但随着中国高附加值制造业逐步形成,外资企业仍可以通过共享知识和技术来参与中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