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茶马古道:穿越千年的商贸走廊

2015-09-10

科学24小时 2015年4期
关键词:马帮蜀道茶马

谈起茶马古道,人们总会认为这是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不只在大西南的云贵川,在广袤的北方腹地中,也存在一条承载千年的商贸古道。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以牛羊肉和高寒青稞炒面为主食,肠胃难以承受而需茶叶助消化,为求茶便用马匹换取,可是北方地区不产茶,在西北各省中,自古以来也只有陕西的汉中和安康两地产茶,因此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北茶马古道的辉煌历史

自从东汉王褒所著的《僮约》中有“武都买茶”的文献记载之后,当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中也指出:“武都地方氐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的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与西北游牧部落,故成都和武都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历史文献记载,从四川、云南通往陕西、甘肃地区存在着一条极其重要的茶马古道,即秦蜀茶马古道。《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六《梁端肃公奏议五》之《议处茶运疏》中,就详细记录了秦蜀道运茶线路及里程,是确定秦蜀道为茶马古道干线的重要文献。

其实,记载茶马互市的史料颇丰,如唐朝中晚期,西部、北部的吐蕃、回纥已开始大量购买中原地区的茶叶。又如,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北宋时,由于西夏和契丹的崛起,中央政权为加强军备、巩固国防采购马匹,川、陕、甘交界的陇南地区就成了茶马交易的重要市场。宋、番茶马交易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通过古蜀道和陇道,从事茶马贸易。而所易之马主要为陕、甘番区的战马,承担运送茶叶和输送马匹主要任务的秦蜀道,也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茶马商道。秦蜀道在宋朝政府抗击辽国、西夏和金国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北茶马古道进行茶马互市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来自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北茶马古道的运输线路,如同一条大河有许多支流那样,还有无数支线如蛛网般密布在每个角落,将西北地区各省各地紧密连接在一起。马帮人牵着驮载货物的骆驼、马匹远道而来进行交易活动,使这片广袤的地域一直保持着活跃和生机。

两军交战有险关,和平时期是边市。我国历朝历代都会在边境关隘、城堡附近开设内地与边外少数民族或国外的贸易市场。如明朝政府有专门机构管理互市,制定《关市令》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

那么,茶马互市的贸易盛况是怎样的呢?边市的规模很大,摊位边堆着形形色色的货物,栏圈屯有数百匹马,商人熙来攘往…… 现场由官员管理,驻兵维持,部落首领也派人到场监督。内地的汉民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方便了关内外的民众,政府因此也可增加税收。通常茶马边市每年定期开放1~2次,每次开放的时间约为15天左右。

马帮人行走在崎岖绵延的古道上

在北茶马古道上,运输货物全靠人背畜驮。专门用牲畜从事长途贩运业务的人被称为“脚户”,而靠人力肩挑背负贩运商品的人则被称为“背脚子”。大客商往往雇佣脚户来贩运,而小客商则雇佣背脚子运送。背脚子每人至少要给东家背90千克货物,每日行程五六十里,往返一趟得花七十多天。

行走在北茶马古道上成千上万的脚户和背脚子,在困难的行程中开辟商贸之路,也踏上了一条超乎寻常的艰险征程。为了防止途中强盗抢掠货物,他们便自觉组成一个马队,并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

长年累月地在北茶马古道上行走和生活,脚户和背脚子们还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即所谓的马帮人的“行话”。为预防走漏消息被路人知晓,发生抢劫等意外事故,他们在交流信息时多用“暗语”(即“黑话”)。脚户和背脚子们有很多忌讳,如称土匪为“线子上的”,称小偷为“梁子上的”,把“炝浆水”说成“热酸菜”,他们忌讳“炝”字,因为“炝”与“抢”同音,他们最怕遇上土匪杀人掠货。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上映过一部名为《神秘的旅伴》的电影,其中有许多镜头呈现了马帮人的日常生活。马帮人沿山崖栈道翻越山坡、穿越密林,或是走进被峭壁所围、谷底怪石嶙峋的峡谷,他们行进的路线多为荒凉或冷僻地带,野兽时隐时现,他们的生命时常面临着熊等猛兽的威胁。

入夜,疲惫的脚户点燃篝火,在朦胧睡意中渐入梦乡。半夜,值更人发现一群野狼嚎叫着前来侵袭,众脚户便会立即拿起木棍严阵以待守护着马匹、货物。远处的头狼仰天长啸,似乎在寻找进攻的突破口,十多匹群狼露出暴戾凶恶的目光,等待头狼发出进攻的指令。可是熊熊篝火令狼群不敢贸然进犯,隔着旷地双方对峙着,直到黎明狼群撤退了,被折腾了一夜的脚户们又启程了……

一块明代古碑揭示的信息

北茶马古道是先辈们用双脚踩踏出来的。这些茶马古道也并非一成不变。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甘肃陇南康县望关乡发现了《察院明文》残碑,经考证此碑系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后所立。这是迄今国内唯一发现的茶马古道碑刻,碑记中记载了古代陇南诸如行政地理、茶马贸易、道路交通、关隘兵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茶马贩通番捷路”首次实证了陇南茶马古道的存在。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是蜀道、川藏道网络中的重要支路。

据史料记载,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蒙古回纥地区,回纥人驱马与唐人做茶马交易,开创了茶马互市的先河。马匹作为古代重要的战略储备,一直深受朝廷重视,北宋时期北方茶马互市十分活跃。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定鼎杭州,茶马互市重心移至西南地区,滇川藏茶马古道由此繁忙,而北茶马古道则逐渐冷寂。到了明代,茶马互市又繁荣起来,万历年间达到了高峰。至清代,茶马交易行情又发生了变化。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官营茶马互市中是“费茶多而获马少”,至此茶马交易制度由此被彻底废止。然而,民间茶马互市和马帮运输却从未中断。

北茶马古道作为中国西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康县茶马古道碑刻的发现,更为茶马古道的研究填补了空白。之前我国对茶马古道研究主要分为两块,西北侧重“茶马互市”的政治制度、经济史范畴,以正史为主;西南侧重语言学、民族学和人类学范畴,以田野调查为主。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研究区域和研究主体有关。

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遗产保护”会议,达成了“普洱共识”。该共识以“西部地区”取代“西南地区”, 虽仅一字之差,却无疑是对西北作为茶马古道发源地的承认与确定,是国内学术界胸怀的拓展和理性的回归。“普洱共识”发展和完善了“茶马古道”的概义与内涵: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部地区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构成庞大的交通系统,穿越滇、川、藏、青、甘、黔、陕等省、自治区,连接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等地区……”

猜你喜欢

马帮蜀道茶马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入川行吟(通韵)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