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新加坡遭遇“中年危机”?
2015-09-10俞懿春张倍鑫
俞懿春 张倍鑫
新加坡年轻人对一党制越来越质疑,他们要求更多民主、更加透明和自由的信息。老一代人则认为年轻一代缺乏忧患意识和警惕心理。
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曾预言:李光耀离去后,新加坡不会生存多久。会这样吗?在很多分析家看来,新加坡面临多重挑战,过去行之有效的家长式治理作风已引起许多民众厌倦。“新加坡人想要更多反对声音,也许未来50年,政府很难继续强势下去,新加坡成功公式的一部分就会改变。”新加坡资深媒体人韩福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将向何处去?它能否继续保持其“非凡”美名?一串疑问摆在新加坡面前。
缔造“新加坡奇迹”
1959年,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大潮下,英国的殖民地新加坡获得自治权。1963年,新加坡与马来亚等合并组成马来西亚。两年后,新马分家,新加坡独立。独立之初,新加坡人口不到200万,粮食和水无法自给,基础设施落后,经济依赖低端贸易,族群冲突阴影犹存。但50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小渔村,如今已高楼林立、跨国企业云集,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1959年,新加坡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到李光耀卸任总理的1990年,该数据已超过12700美元,到2011年更是突破5万美元关口。
在短短三四十年时间里,缺乏资源禀赋、多民族多宗教的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国家攀升至第一世界梯队,缔造了“新加坡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还树立了小国外交典范。在平衡外交理念指导下,新加坡以务实的态度,使其国际威望大大突破“蕞尔岛国”的局限。
经济重组不容易
50岁的出租车司机李福赛对新加坡的治安、法纪和组屋住房政策很满意,但对物价颇有怨言。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个月收入2000多新币(1新加坡元约合4.5元人民币),10年来都没多大变化,倒是物价一直在涨,在新加坡生活还是挺有压力。”
新的发展问题摆在面前。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7%,70年代为9.4%,80年代为7.5%,90年代为8.4%,进入21世纪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只有2.8%。作家瓦达凯斯是一名印度裔新加坡人,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过去10年新加坡经济表现总体良好,但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因为存在大量廉价外劳,新加坡的生产率相比欧美国家不算高。于是,在新一轮经济转型中,新加坡政府提出经济重组、把创新与提高生产率相结合等 战略,同时收紧低技能外籍劳工配额。
“未来并不确定”
成长在经济腾飞时期的年轻一代是另一大挑战。瓦达凯斯说,新加坡年轻人对一党制越来越质疑,他们要求更多民主、更加透明和自由的信息。老一代人则认为年轻一代缺乏忧患意识和警惕心理。正因为此,在快90岁时,李光耀仍出版新书《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希望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并支持国家的发展道路。
英国《金融时报》3月23日称,新加坡有着“保姆国家”的名声,该词切中李光耀的理想社会核心特征:为了更广泛的社会福祉,集体责任高于个人天性。但这种家长式治理作风引起许多新加坡人不满,他们厌倦了被告诉该如何生活。
“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对于他所创建的这个实用主义城邦,未来并不确定。”美国《福布斯》网站称,李光耀给新加坡留下的是繁荣与秩序,但他的遗产的持久性令人生疑。“也许未来50年,政府很难继续强势下去。”韩福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至于新加坡能否继续“特别”,他说:“我想说,机会是有的,但是未来会否和现在一样,没人能说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