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部领导谈民生热点

2015-09-10郭铁崔靖芳

人民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户籍民生粮食

郭铁 崔靖芳

两会期间,民生问题一直颇受关注。有数据显示,在今年“两会热搜词”的榜单中,“两会民生热点”再次排名第一。为此,《民生周刊》记者分别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请他们围绕民生热点畅谈自己所思所为。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

利剑斩污 关停企业9300多家

《民生周刊》: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关系民生、牵动民心。那么,河北是如何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治理的?

周本顺:我们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措施,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减煤、治企、降尘、控车、增绿多管齐下,坚决向污染宣战。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的治理,在钢铁、水泥、电力、玻璃等行业开展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完成528个脱硫脱硝除尘改造项目,对956家重点企业实施污染源在线监控,搬迁主城区重污染企业36家。全省工业能耗同比下降8.7%。今年在全省全面推开三河电厂改造技术,燃煤火电机组达到天然气发电的排放标准。积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严格控制劣质煤使用,淘汰改造燃煤锅炉3.96万台,推行煤改气、煤改电、煤改地热、煤改太阳能,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首次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同时,加快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核电产业。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污染,依法关停了9300多家企业。

经过努力,大气质量开始出现好转。去年,全省PM2.5、PM10、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2%、13.2%、25.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152天,比上年增加23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4天。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牛盾:

加快推进全产业链食品安全计划

《民生周刊》:如何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

牛盾: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是终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田间的,有大气、土壤,还有农业投入品;农业的,有化肥、农药,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尤其是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主要是化肥、农药、兽药,不要走偏了。要科学使用,不要滥用,也不能不用。

《民生周刊》: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牛盾:在新常态下,农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转方式、调结构,从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转为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第二,转变方式调结构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创新驱动。创新不是科学技术的专利,创新驱动还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经营主体的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等。做好这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民生周刊》:您认为,什么样的结构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牛盾:结构是最重要的,只有合理的结构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结构调整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结构的调整有几个指标:第一,用最好的品种;第二,最好的机械化;第三,最好的农业投入品;第四,科学化、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农业的发展,第一,要与市场信息对称;第二,标准化;第三,信息化;第四,市场化。如果能够调整到这样的结构,我认为是最理想的,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的。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

粮食“三高”是个愉快的负担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

任正晓:从总体上看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社会各方面粮食需求都得到了可靠保障。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民生周刊》:哪三个方面的矛盾?

任正晓:一是粮食供求总量长期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矛盾。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好中国粮,这个任务十分艰巨。一些品种出现阶段性过剩,突出的是玉米。玉米和水稻出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紧平衡形势严峻,同时却又出现“三高”叠加。

二是托市收购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国内粮价受托市收购价格支撑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来自国家粮食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吨国产玉米、大米、小麦分别比同品种进口完税价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价差更高,达1600元/吨。以前靠制定最低收购价政策来保护农民的利益,曾经发挥过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效应越来越弱,提升空间越来越小。

三是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的矛盾。一些替代品种,如高粱、大麦、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额品种进口快速增加,2014年,这些替代效应明显的品种进口总量接近228亿斤,相当于上年进口总量的12.8%,挤占了国内玉米市场份额。

目前,国家的粮食购销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民生周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任正晓:中国人吃饭还是要靠自己。首先,要解决有地可种;第二,稳产、增产要与节约、减损并重,而且要优先突出节约、减损;第三,提升国内粮食产能与走出去要并重,而且要优先提升国内粮食产能。

《民生周刊》: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三高”现象?

任正晓:这是个愉快的负担。我们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粮食大丰收,收购量增加对农民卖粮变现增产增收也有好处,当然库存也不是越高越好,不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库里是满的,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有保障。我们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可的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线。我们需要做的是,合理引导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实现品种的平衡协调,做到总量平衡,品种平衡。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

户籍改革难度可能在公安部门

《民生周刊》:户籍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您对此有何建议?

田成平:城乡社会保障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农村也实行了社会保障。目前我们的社保还在推行全国统筹,过去都是以省级为单位统筹。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广东、上海跟新疆、甘肃差很多,不可能实行统一标准。实行省级统筹在当时都是一大进步。现在要推行全国统筹,为什么要推行?要适应人口流动,社保费可以互相转移。虽然政策方向是明确的,但实施起来还有个过程。

《民生周刊》:您对当前推行的户籍改革如何评价?

田成平:户籍改革我衷心拥护,因为农民工问题原来就是归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就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我们很主张户籍改革,消除城乡之间的这种隔离,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能够跟城市居民享受均等的服务,包括他们子女入学、住房和保险问题。

《民生周刊》:推行户籍改革难度在哪儿?

田成平:我觉得难度在公安部。当时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们觉得可以,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来说这都不是什么大的障碍。我们是代表农民工利益的,希望能把户籍改革做成。公安部当时主要认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根本受不了,公安部也有自己的难处。人员流动是公安部的一大难题,流动人员多可能会对治安管理造成影响。

《民生周刊》:我国即将取消暂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制度,您怎么看?

田成平:我赞成取消暂住证制度。暂住证主要问题是流动人员享受不到公平待遇。领了暂住证在当时也是一个进步,但是并不把领取暂住证的人视同城市人口。“暂住”表述本身就是“暂时在我这里住”,享受不到流入地普通市民的待遇。事实上,哪个地方的财政也不愿意养外来人。

猜你喜欢

户籍民生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我的粮食梦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