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灵板”揭秘
2015-09-10刘安立
刘安立
1891年2月,为数不多的显灵板广告开始出现在美国报纸上。例如,匹兹堡市一家玩具及新玩意商店的广告称:“显灵板是会说话的奇妙木板。更神奇的是,它能以惊人的准确度,回答你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疑问。它绝不会让任何阶层的消费者失望,而是会带给他们无穷乐趣。总之,它是连接已知与未知、物质与非物质的纽带。”刊登于纽约一张报纸上的另一个同类广告称:“显灵板妙趣横生,却又神秘莫测。它拥有专利申办署的认证,每副售价1.5美元。”
这种神秘的显灵板,与今天仍在美国出售、美剧中时有出现的显灵板并无多大区别。前者是一张平整的长方形木板。从A到Z的26个字母在木板上排成呈半圆的两排,下面是数字0到9。“是”和“不”的字样分别占据木板的左上角和右上角,木板最下方则是“再见”字样。木板上还有一张泪滴形状的占卜写板,写板上有小窗口(用于写板在木板上的滑动)。显灵板的用法是:两个以上的人围坐在它旁边,把各自的手指尖搭在占卜写板上,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目瞪口呆地看着占卜写板从一个字母移动到另一个字母,由此拼出看来符合它的意愿的答案。今天的显灵板与当初的显灵板的最大区别在于:当时用的是木板,现在用的是硬纸板;当时的占卜写板也是木制的,今天的占卜写板则是塑料材质。
广告中的说法很难查证。但显灵板看起来的确很神奇,况且它在上市前确实经过了专利申办署的官方“认证”。今天的心理学家甚至相信,显灵板有可能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种连接纽带。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显灵板的历史恰如它的“工作”原理一样神秘。自1992年起,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默奇一直致力于调查显灵板的历史。他说,在他开始这项调查时,竟然无人知道显灵板的起源,这不得不让他感到匪夷所思:“对于如此一个在美国文化中既引起恐惧、又造成惊奇的事物,怎么可能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
事实上,显灵板直接脱胎于19世纪美国人对招魂说这一唯心论的着迷。所谓“招魂说”,是指对于死者能与生者联络的信仰。在欧洲已经存在了多年的“招魂说”于1848年波及美国,其重要标志是福克斯姐妹在纽约郊外的一夜成名。福克斯姐妹声称能接收来自魂魄的信息(魂魄轻击墙壁,表示对提问的应答),并且在纽约州各地表演“通灵”奇迹。受这对姐妹的故事和报纸对其他“灵媒”(自称能与灵魂交流者)的宣传影响,笃行“招魂说”的美国人数量在19世纪下半叶达到巅峰,达好几百万人。
“招魂说”与美国人的其他主要宗教教义不矛盾,这意味着在周六晚上举行降神会是可以的。在降神会上与魂灵“接触”,不仅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有教益的。在降神会上,参与者有时会把手放在一只小桌子上,看着桌子开始摇晃并发出咯吱声。与此同时,他们都宣称自己并未试图移动桌子。在人均寿命低于50岁的当时,转桌子“招魂”无疑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心灵慰藉。当时,女性容易在产子时死亡,儿童容易病死,男性容易死于战场。就算是林肯总统的夫人玛丽·托德,当她的儿子1862年死于发烧后,她也在白宫(总统府)举行了一场降神会。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招魂说”大行其道——人们指望通过降神会,联络上战场后一去不归的亲人。
默奇说,当时通过降神会与死者“联系”的现象非常普遍,也就见怪不怪了。而在今天的美国人看来,通过显灵板之类的东西与“魂灵”联络,则相当于打开“地狱之门”(这一点,本文稍后会有讲述)。不过,显灵板的首批生产商当初创建“肯纳德新玩意公司”(简称肯纳德公司)之际,他们心里想的却是怎样打开美国人的钱夹子,而肯定不是要打开“地狱之门”。不然的话,他们靠什么赚钱?
随着“招魂说”在美国甚嚣尘上,人们也越来越对这一点感到挫败:要想从魂灵那里得到任何有意思的信息,所花时间太长。例如,呼唤字母表和等待对正确字母的敲击,是很无趣的事。毕竟,与身在远方的活人进行迅速联系已成为可能(当时电报已经问世几十年),为什么不能让与魂灵的接触变得更容易些?人们对这样的方法孜孜以求。虽然多个企业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肯纳德公司走在了前头。
1886年,还是初生牛犊的美联社,报道了在俄亥俄州灵媒中风行的一种“说话板”。它正是显灵板的雏形。它上面有字母、数字和指向这些字样的类似占卜写板的装置。这篇报道影响深远,但马里兰州巴尔地摩的查尔斯·肯纳德对它的嗅觉无疑最灵敏。1890年,他召集4名其他投资人(包括收藏家鲍威和一名当地律师、一个名叫邦德的人,以及一名测量员),创立肯纳德新玩意公司,专门产销新型说话板。这些合伙人都不是招魂论者,却在招魂现象中发现了商机。
然而,当时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显灵板。肯纳德公司的说话板也缺乏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与美国大众相信的不同,“显灵板”这个词并不是法语单词“是的”(oui,中文发音“维”)和德语发音“杰”(ja)的串并。基于默奇所进行的研究,它实际上是肯纳德公司合伙人之一——邦德的妯娌兼“灵媒”海伦·彼得斯所创。据说,当初他们坐在桌子旁边,问说话板该怎样称呼它。说话板“回答”:“维杰(ouija)。”他们又问这是什么意思,说话板“答”:“好运。”这个故事听起来既恐怖又神秘,但实际上,彼得斯承认自己戴了一只上面有一幅女性照片的小盒式吊坠,照片上方是这位女性的名字“维杰(ouija)”。这个故事来自肯纳德公司合伙人的信函。现在看来,一种很大的可能性是,吊坠上那名女性正是女权活动家兼著名作家奥维达(Ouida),她也是彼得斯的崇拜者。“维杰(ouija)”很可能是对“奥维达(Ouida)”的误读,但以讹传讹,“维杰(ouija)”最终成为美国几乎人尽皆知的“显灵板”一词。
根据默奇对肯纳德公司合伙人的后人的采访,以及他亲眼见过的显灵板专利申请文件,这项专利的申请故事并非杜撰。这些合伙人很明白,如果他们不能证明显灵板的确能“显灵”,就无法取得这个专利。专利申请由邦德到华盛顿专利申办署办理。在那里,署长要求邦德进行演示——如果显灵板能准确拼出他(署长)的名字(不论是邦德还是彼得斯,应该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就会批准这项专利。当时,他们全都坐定,“与魂灵交流”,占卜写板果真拼出了署长的名字。不管是否真的是“魂灵”使然,还是邦德事先打听到了署长的名字,反正在1891年2月10日这天,脸色惨白、明显惊魂未定的署长,签署了这项属于“玩具或游戏”类别的专利。该专利并未解释显灵板的工作原理,只是声称它能“显灵”。这种模糊性和神秘性,或多或少正是显灵板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这种营销真是大有成效。到了1892年,肯纳德公司就从巴尔地摩的一家工厂发展到本地两家、纽约两家、芝加哥两家和伦敦一家。到1893年,由于内部不和,肯纳德和邦德离开该公司。至此,因为一开始就参股肯纳德公司而占到先机的威廉·福尔德,最终实际上掌管了该公司运作。1898年,经鲍威(肯纳德公司的大股东和当时在世的唯一最初合伙人)准许,福尔德成为显灵板独家授权人。此后数年里,福尔德凭借显灵板发了大财,而一开始就服务于肯纳德公司的一些人却越发不满。在当地报纸上,双方为谁才是显灵板的真正发明者大打口水战。在此期间,肯纳德公司的竞争者此起彼伏。1919年,鲍威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把自己在公司的所余利益卖给了他的接班人福尔德。福尔德于1927年离世,原因是他从自己新工厂的屋顶离奇坠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福尔德从未声称自己是显灵板的发明人,《纽约时报》却在他的讣告中如此声称。而且他也曾说,这家工厂是显灵板要他建造的。
显灵板的一炮走红和迄今已120多年的持续火爆,证明它已经在美国文化中占据了奇怪的一席之地。显灵板被宣传为既能给出神谕,又能提供家庭娱乐,其乐趣超脱尘世。这意味着显灵板的购买者远远不止是巫师或“灵媒”。事实上,灵媒可能最不喜欢显灵板,因为他们可能会由于显灵板的存在而失去自己的职能。据默奇调查,显灵板的消费者基本上不分年龄、职业和受教育情况,因为显灵板为人们信仰某种东西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方式。默奇指出,美国人总爱相信一些不太可能的东西,并且这种希望非常强烈,而显灵板为表达这种诉求提供了一种途径。这就是显灵板竟然能畅销100多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显灵板在人们信心不足的时期最受欢迎,是很符合逻辑的,因为这时的人们最依赖信仰,并且从任何地方寻求答案,而成本不高、又可自己搞定的神谕尤其能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20世纪前30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爵士乐的疯狂年代和美国禁酒时期(1920~1933年),在此期间,显灵板迅速蹿红。1920年5月,擅长描绘20世纪温馨家庭生活的插画家诺曼·罗克韦尔,在美国《星期天晚报》头版发表了这样一幅画:一对表情幸福的男女,其膝盖上放着显灵板。这幅画的出世一点也不让人惊讶。1929~1939年,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福尔德的显灵板公司却需要开设多家新工厂来满足人们对显灵板的需求。在1944年的5个多月里,仅纽约市的一家百货商店就销售了5万副显灵板。1967年,即派克兄弟从福尔德公司买下显灵板游戏经营权的次年,显灵板卖出了200万副,销量超过另一款好玩且“实在得多”的玩具——强手棋。那一年,入侵越南的美军数量更多,旧金山发生反文化的“爱之夏”,美国多地发生种族歧视骚乱。
怪异的显灵板故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美国报端。1920年,当时的美国国家通讯社报道说,刑侦人员正开始运用显灵板寻找线索,希望由此侦破纽约赌徒约瑟夫·埃尔维尔神秘被杀案。这一报道令纽约警方颇为难堪。《纽约时报》1921年报道说,一名被送到精神病院的芝加哥妇女对医生说,魂灵通过显灵板告诉她:她母亲的尸体需在起居室里停放15天后,才能在后院下葬。1930年,报纸读者被这样一条新闻惊呆:纽约的两名妇女受显灵板信息蛊惑,谋杀了另一名妇女。1941年,来自新泽西的一名23岁的加油站员工对《纽约时报》说,他之所以参军是因为显灵板告诉他要这么做。1958年,康涅狄格州一家法庭决定不履行海伦·佩克夫人的“显灵板遗嘱”。根据该遗嘱,佩克夫人给两名前仆人留了1000美元,却给约翰·福布斯先生留了15.2万美元。谁是福布斯先生?佩克夫人声称自己通过显灵板联系到了他,而他是一个没有身体、却很幸运的魂灵。
显灵板甚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1916年,珀尔·库南夫人成为报刊头条,因为她声称自己之所以开始写诗写小说,是因为通过显灵板得到了指引,而指引者是一名17世纪英国妇女的魂灵。1917年,库南的朋友艾米丽·哈钦斯声称,她的一本书是通过显灵板得到塞缪尔·克莱门斯指引而写的,这个克莱门斯就是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年)。库南因为有关显灵板的说法而名声大噪,哈钦斯因此得到的名声要小些,但她们在这方面的出名效果都未能匹敌普利策奖(由普利策所设,在新闻、文学、音乐界内颁发的年度奖项)得主、诗人詹姆斯·梅里尔:1982年,他的一首据说是由显灵板激发灵感和授意的诗歌赢得国家图书奖。梅里尔公开暗示,显灵板并非只是充当了让他与魂灵联络的热线,而更是充当了他的诗歌灵感放大器。1979年,在创作另一本“由显灵板激发”的书之后,梅里尔对《纽约图书评论》杂志说:“要说魂灵不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这又怎么可能!”这无疑是一番唯心谬论!
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据说是由显灵板引发的凶案外,显灵板只存在于美国文化的外围,一直只具有流行、神秘、有趣和无威胁意味。但只在1973年之前是如此。正是在这一年,好莱坞电影《驱魔师》吓坏了美国观众。据说,该片是基于一个真实案例:12岁女孩雷安在独自玩了显灵板游戏后,被魔鬼附身。这部影片从此改变了美国人对显灵板的看法。在这之前,美国人最多只是把显灵板看作是好开玩笑、虚假和愚蠢的玩意,并不认为它有什么害处。但一夜之间,显灵板就变成了恶魔的工具和恐怖小说、电影制作人的工具。它开始在恐怖电影中频频露脸,其角色是为恶魔洞开门户,让它们跑出来残害无辜的学生。而在电影院外,从1974年开始,显灵板被美国一些组织视为恶魔偏爱的通信手段。2001年,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地区,显灵板被与书籍《哈利波特》和迪士尼影片《白雪公主》一起焚烧。2011年,美国一知名节目主持人警告:恶魔可通过显灵板释放,从而伤害我们。就算是在美国的“灵异学界”,显灵板如今的名声也不好。默奇说,当他第一次在灵异现象会议上讲话时,被告知不要把他的仿古纸板带到现场,以免吓着观众。派克兄弟公司以及后来在1991年收购它的孩之宝公司又卖出几十万副显灵板,但人们购买显灵板的理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灵板不仅能招魂,而且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
近年来,显灵板在美国卷土重来,部分原因是美国经济陷入低谷,以及显灵板作为一种道具的实用性。在美国大受欢迎的系列影片《鬼影实录》中,多次出现显灵板。在多个真人秀电视节目中,显灵板也频繁出现。不仅一些内衣以显灵板做图案,而且对于外出期间也想“求助”或者玩显灵板的人来说,甚至有了显灵板手机程序供他们使用。2015年,孩之宝公司发布了又一款显灵板游戏,取代旧的黑白版本。2012年,有传言说环球影片公司希望以孩之宝的显灵板游戏为蓝本制作电影。不过,孩之宝至今未对类似传言发表评论。
然而,一个真正的问题——每个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是:显灵板究竟是怎么工作的?科学家指出,显灵板当然不是由什么魂灵或者恶魔驱动的,而是由玩它的人自己推动的——哪怕这些人发誓说不是他们干的。显灵板之所以能够运动,完全是因为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超过160年的观念运动效应:正如一种悲伤心情会让你在不经意间热泪盈眶,一种思绪也会导致你出现无意识的生理反应。早在1852年,内科医生兼生理学家威廉·本杰明·卡彭特就为大不列颠皇家学院撰写了一份报告,专门检验在缺乏“有意识的”意愿或意志力的情况下发生的自动肌肉运动(例如悲情戏剧引发的观众哭泣)。几乎从此开始,其他研究者意识到观念运动效应能解释招魂活动等现象。1853年,化学家兼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出于对转桌子招魂(即桌灵转)现象的兴趣,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最终证明桌子的运动其实是源于参与游戏者的观念运动效应。
科学家指出,观念运动效应的存在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伦敦大学心理学及异常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弗伦奇解释说,观念运动效应能产生一种很强烈的错觉——这种运动是由某种神秘力量引起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他类似显灵板、桌灵转之类的装置,例如用迷信方法探寻水源、矿脉等的杈式卜杖,或者最近导致几十个国家政府和军队受骗的假的炸弹探测装置,利用的其实都是非意识运动。弗伦奇说,这些装置利用的是由很小的肌肉运动引发的大效应。尤其是占卜写板,它们很适合自己的角色。过去的占卜写板一般都用轻质木板制成,上面装有脚轮,目的是让占卜写板的运动更顺畅、更自如。现在的占卜写板通常用塑料制作,底部有毡状材料,目的同样是帮助占卜写板在显灵板上的滑动更容易。
弗伦奇还指出,通常情况下是一组人围坐在显灵板旁,其中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轻微的影响。因为显灵板游戏规则(即任何参与者都不能推动显灵板或占卜写板)的缘故,不仅每个人都为了参与游戏而放弃了一些自主控制(如此一来,每个人都会认为“不是我在让占卜写板移动”),而且每个人也不相信是其他某个人或某些人在移动占卜写板,这样一来,导致占卜写板移动的原因看来就是外部的某种神秘力量。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参与者还有一种期待或暗示,即显灵板本身就具有魔法。而一旦有了这种信念,那么赋予显灵板神性就是必然的了。
显灵板当然是通不了灵的。如果还有人存在质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接触显灵板,看看它会不会自己移动写板。但为什么就算如此,它却照样能长盛不衰?莫非其中真有什么玄机?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没错。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认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们认为,显灵板有可能是一种检验不同层面心理信息处理怎样进行的好办法。心理意识有多个层次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个观点并不新,但对于究竟怎样称呼这些层次,迄今仍存争议: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僵尸意识等术语都被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中,但它们都有各自的褒贬者。为了本文中讨论的方便,我们用“意识性的”(或“有意识的”)来指代我们能意识到的正在具有的思维(意识),例如“我正在阅读这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反之,我们用“非意识性的”(或“无意识的”)来指代自动先导式思维(意识),例如眨眼。
2012年,该大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龙·伦辛克、心理学博士后研究生海莱娜·戈楚及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教授西德尼·菲尔斯等人开始调查:当人们坐下来使用显灵板时,究竟会发生什么?菲尔斯说,他们之所以会想到研究这个问题,是受一次万圣节化装舞会的启发。当时,菲尔斯参加了这个以占卜为主题的舞会,并且向多名在这之前从未见过显灵板、更不了解其原理的留学生介绍它。留学生们不停地问:电池装在哪儿?菲尔斯觉得这很好笑,于是解答了他们的各种好奇,但故意漏掉了对观念运动效应的介绍。接着,他让留学生们自己玩显灵板。数小时后,当他重返现场时,留学生们竟然还在玩显灵板,只不过到这时他们都显得有些惊恐了。几天后,菲尔斯、伦辛克和其他几名研究人员开始谈论显灵板究竟会引起什么。他们推测,它也许真的能提供一种独特的方式,有助于检验非意识性的认知,并且有助于调查观念运动效应是否在表达非意识性的认知。虽然只是推测,但研究者们倾向的答案是“没错”。不过,实验结果依然让他们惊呆了。
他们开始时的一系列实验使用了一个玩显灵板的机器人。参加实验者被告知: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你们正在与另一房间里的一个人玩显灵板,和你们一起玩的机器人模拟的正是这个人的动作。而事实上,机器人模拟的是这些参与者的动作。至于另一房间里的那个人,其实只是一个计谋,是为了让参与者认为他们并未受到控制。参与者被问及一系列基于事实的问题,例如: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不是巴西首都?2000年奥运会是否在悉尼举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参与者则通过显灵板的提示来作答。
实验结果是:当参与者不通过显灵板提示来回答这些问题时,答对率为一半左右,这是典型的猜答案结果,而且完全符合问题的设计思路。但当他们通过显灵板来回答问题(即相信答案来自于另外某个地方)时,答对率升至65%。这不得不令人讶异:难道显灵板真的为他们回答问题提供了帮助?菲尔斯指出,这绝对不证明显灵板能通灵,实验结果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人的非意识比意识还要聪明。
由于机器人故障,它未能被用于进一步的实验,但这未能阻止研究者们对显灵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这一次,参与者们不再与机器人一起玩显灵板,而是与一个真人(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称其为研究者)一起玩。有时候,参与者被蒙住双眼,而研究者则悄悄把自己的手从占卜写板上退下来。这意味着参与者相信自己(他或她)并非独自一人在玩显灵板,从而确保研究人员所找寻的某种自动先导式状态不会缺失,同时也确保答案只可能来自参与者本身。
伦辛克说,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他们的预期。例如,一些参与者抱怨研究者在移动占卜写板,而事实上研究者的手根本就没接触占卜写板,这恰恰证明参与者产生了先导式状态。这项试验完整复制了有机器人参与的显灵板实验结果:当人们不认为自己在控制答案时,也就是以为占卜写板在授意他们怎样回答问题时,答对率高达65%;不借助显灵板时,参与者自己口头回答提问的正确率只有大约50%。研究者们2012年2月在学术刊物《意识与认知》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通过显灵板回答提问,比你认为自己能答对的正确率高得多。这证明潜意识中实际上知道的东西比能意识到的还多,而显灵板看来有助于释放在潜意识中知道的东西。”
上述系列实验显示,在调查非意识性思维过程方面,显灵板可能是一种大有用场的工具。菲尔斯解释说,既然非意识能力方面的一些假设已初步证实,我们就可以开发自己并未意识到的潜能,而显灵板可能将成为这方面的一个开发工具。现在,他们正在借助显灵板回答其他一系列疑问,例如:无意识心智知道哪些东西?知道的程度多深?它能(前提是它真的能)多快地学习、记住甚至娱乐自己?这就打开了更多的探索路线,例如:如果真的有两个甚至更多的信息处理系统,那么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老年痴呆症,会更多影响其中哪个系统?伦辛克等人猜想,如果非意识心智更早受影响,那么疾病征兆就可能在显灵板(或类似、但属于科学范畴的仪器)操作中显露出来,这对于提前发现病征和及早治疗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眼下,伦辛克等人正试图通过第二轮研究,把使用显灵板作为工具的运作方案固定下来,并由此获得更可靠和进一步的发现。然而,毕竟这类研究具有很大的争议性,短期内也难有经济效益,所以研究者们遇到了研究经费方面的瓶颈。但即便第二轮研究难以展开,或者展开后也难成功,伦辛克等人也已实现了早期显灵板广告中的一个宣称:显灵板为已知和未知提供了一种连接。当然,在科学家看来,这里所说的“未知”并不是指一些人笃信的那种未知。
扶乩
对显灵板中所用非意愿性自动书写的最早记载,见于至少1600年前的中国史料。该方法被称为“扶乩”(音jī),到清朝被禁。在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欧洲,也流行过类似的通灵、占卜方法。扶乩也称扶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鸾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负责带来神明的信息。因此,扶乩有传达神谕的意思。扶乩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扶乩,其实是扶褉。扶乩要准备带有细沙的木盘。没有细沙,可用灰土代替。乩笔插在一个筲箕上,有的地区是用一个竹圈或铁圈,圈上固定一支乩笔。扶乩时,乩人拿着乩笔不停地在沙盘上写字,口中念某某神灵附降在身。术士制丁字形木架,其直端顶部悬锥下垂。架放在沙盘上,由两人各以食指分扶横木两端,依法请神。木架的下垂部分在沙上画成文字,作为神的启示,或与人唱和,或示人吉凶,或与人处方。旧时民间常于农历正月十五夜迎紫姑扶乩。1934年,上海滩流行过碟仙。无论是碟仙还是笔仙、银仙、筷仙等,都是扶乩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