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兆华 “野光”不野 审美超前

2015-09-10

摄影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用光照相馆共性

无论是在摄影上敢于尝试“打野光”还是在摄影理论上“共性与个性”的思考,又或者是自费去往日本学习,吴兆华都是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不但是一个摄影人对艺术的坚守,更是人生不断开拓的结果。

打“野光”的摄影师

20世纪六十年代,吴兆华初出茅庐,原本以为摄影师就是扛着相机按按快门的他,却在照相馆做了十年助理,除了打光和摆姿势,他甚至连掌机的机会都没有。正是这种传统“学徒”式的严格训练,使他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但酷爱好莱坞电影的吴兆华发现,电影中的用光要比影楼拍摄时使用的灵活很多,便尝试着使用“硬打软辅”的方式拍摄,但是这种突破传统的用光方式并不能让照相馆的领导和自己的师父接受,他们说吴兆华拍照“打野光”。否定的声音并没有让吴兆华停住脚步,相反,顾客们很喜欢他的作品,很多人来指定找他拍照,称其作品放上三五年的时间再看,似乎会更好。市场规律的肯定让身处国营照相馆的吴兆华坚定了自己的“野路子”。同时,也奠定了他根据市场喜好确定摄影思路的经营理念。

人民币不是换柯达纸

在那个拘谨有余宽松不够的时代里,吴兆华的作品却总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他曾经试验过用十四盏灯的布光来拍摄一张肖像,也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三十年前在照相馆拍照不像现在的摄影工作室,一口气拍几百张,可以一张一张地选,那时候,就是打好光,找好机位,一张就完成。吴兆华认为人的审美有两性,一个是共性一个是个性,共性是基础,但是个性虽然可能只占百分之二十,却是一个人认可你的关键。人物肖像的“美”要在肖与不肖之间。齐白石先生说过,如果太像,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又有欺世之嫌。摄影师要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兼顾顾客“拍得要比自己本人好看一点”的普遍心态,这也是吴兆华作为一个摄影师在市场和自我艺术实现上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追求自我超越与被超越

三十年前意气风发的吴兆华除了敢于在拍照的时候“打野光”之外,还做了很多别人意想不到的尝试,比如用广角拍摄人像。同时,在后期全部靠暗房的时代,他就用“十字镜”加“星光镜”结合的方式来制造柔光效果。吴兆华没有满足于自己获得的荣誉止步不前,他一再地教导自己的学生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一定要避免“自由有余严谨不足”的毛病,苦练基本功,甚至和前来专门拜师求艺的年轻摄影师说:“如果你不能超越我,那么你就不要来和我学。”三十年,摄影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越,但是吴兆华作为老一辈摄影人并没有在新事物面前止步,相反,他常常说,如果不能在观念上与时俱进的话,面对残酷的市场,你就只能自己淘汰自己。如此态度严谨和头脑灵活的老爷子,在如今的摄影界中可不多见。

猜你喜欢

用光照相馆共性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对光
用光前精神立校 以公毅品格树人——基于“立德树人”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用光前精神立校 以公毅品格树人——基于“立德树人”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A LONG LENS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照相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
莹莹照相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