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名中的历史密码(外一篇)

2015-09-10朱文科

湖南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古渡耒阳渡口

朱文科

耒水悠悠,逝者如斯。倘若细心追溯,便会发现一些可以追寻的轨迹。

古人对地理的命名,颇有讲究。有因山水而得名,有因重大事件而得名,有因迁徙而沿用原居住地的地名而命名,也有因历史人物而得名,还有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得名。第一种最为常见。古代中国,“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以此命名了大量的地名,符合地理特征之形象。比如襄阳的来历,就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像禾苗,而当地又多水,山脉处于水中,宛如插秧。在古代,插秧就叫“襄”,所以该地名为襄,襄山、襄河、襄阳,均来源于此。衡阳、岳阳、耒阳、邵阳、祁阳、益阳、湘阴等,也是这样来的。

仔细探究,我们会发现,耒阳之名缘由,与襄阳类似。而且,耒阳得名,还不只是第一种命名方法,包含了第二种因素。耒阳的耒字,源于一种叫耒的农具,这种工具,传说是神农炎帝在耒河边发明的。这是个重大事件,耒的发明,推动了农耕文明。人们为纪念炎帝,就把这条河流取名耒水,耒水岸边还有耒山。后来,秦始皇在湖南设置五个县,耒水两岸辽阔的土地,成为耒县。又因县城在耒水北面,改名耒阳县。以耒命名地名的县市,全国只此一处。尽管这个字生僻,但在前些年,当有好事者欲把耒阳市改名蔡伦市,几乎遭受全体市民的反对。

耒阳很多地名,都是因山水命名的。马水,因境内有马水河得名,这条河流发源于白马泉,泉水蜿蜒向下,清流端急,河中形成一深潭,古时称之为白马潭,河流两岸统称马水。洲陂,因马水河下游汇河口有一大沙洲,三面环水,另一面连着河岸的一川平地,因此得名。小水,据传圩后一溪江汇集耒水,两者相比,故曰小水。竹市原名竹塔市,古时此地圩场附近,楠竹生长茂盛,如座座宝塔耸立,人们称此圩为竹塔市。久而久之,人们去掉了一个塔字,便成了竹市。有的用数字冠名,一把伞、两路口、三架桥、四眼井、五峰仙、六神冲、七岭、八字冲、九眼塘、十里洞、八十担、十出九没泉、三十六甲箭眼,等等。还有用山水边有标志的树、物冠名,纵树下、枣树下、槐树下、枫树下、樟树下、观音阁、铁杉冲、大河边、大桥边、亭子坳、白泥山、桌子坳、榴子坳,等等,不胜枚举。

古人这种“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办法,在耒阳也遭遇例外。比如南阳镇,应该在南山之阳,或者南水之北,可是,在这里找不到南山,更没有南水,只有一条小河,叫淝江,是耒水最大的支流,被郦道元写进了《水经注》。为何不叫淝阳呢?我曾百思不得其义。最近,看到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文章,提及一个观点“:周,常自己称作夏。周、夏可能是一族,夏,是从西方来的;周也是从西方来的。南阳,夏人的居留地,见《史记》。夏在河南的西部。"我茅塞顿开。我在想,耒阳的南阳,与河南的南阳,是不是有某种血脉传承呢?也许今天耒阳南阳一带,部分居民的先祖,是夏人的后代,是从河南西部的南阳迁徙到此,之后将此处命名为南阳,以纪念故土。南岳衡山有记载大禹治水的禹王碑。当年,夏人的一支跟随大禹治水,来到遥远的湘南,在那个交通闭塞的远古时代,他们最后留在了耒水流域,未能回家乡,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我的猜想成立,那么,与南阳镇相邻的夏塘得名,也非常清晰,自然就是夏人居住的水域,其周边的山岭就是夏岭了。据说,夏塘龙岭山出土有西周邓功世酒撙,东湖夏家山出土有西周甬钟。当中的关联,不言而喻。

耒阳境内很多古地名,隐含着丰富的历史密码。比如鳌山、敖山庙,严格来说,无论“鳌”字,还是“敖”字,都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只是原名的谐音。真正的鳌山,是鷔山,下面是个“鸟”字,因为这座山形状像古代的鷔鸟,可能是这个字过于生僻难写,或者由于鷔鸟是种不吉利的鸟,后来的人们就改成鳌山、敖山庙了。类似的谐音转化,还有上架乡、上架冲,上架之名,源于境内淝江上的上架桥,是座石拱桥,原本叫上嫁桥。这桥是明朝初期,平陵乡绅李忠卿嫁女而建,故名。清朝时,乡民陈其楷、陈耀芳重修。不知何故,民国时,改为上架桥了。这样改,反而没了原名的诗情画意。还有亮源乡,相传有座石板桥,桥面较宽,人称让人桥。时日一久,人们以让人的谐音,喊成了亮源桥。新市镇,本名新城市镇,得名于新城县,自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来为水路码头,商贸重镇,人文底蕴深厚,是一座千年古镇。而三都镇得名于元朝年间,桂阳郡邑治耒阳时,欲备几处要地建都,该地依次列数第三,故名三都。夏塘境内则有二都村,龙形境内有四都村。太平圩,此地在旧社会匪盗横行,民无宁日,清剿后得太平,后建圩场,取名太平圩。

耒阳境很多地名,与三国人物有关。上架境内的侯憩仙,原名猴子山,因诸葛亮在此驻兵、计谋军事而改名。诸葛武侯在此发明孔明车、挖掘孔明井。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军,刘备趁机夺取了荆州的武陵(现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现今郴州)和零陵(现今永州)四郡。当时,耒阳属桂阳郡辖。七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刘备以湘江为界,水西属刘备,水东归还孙权。耒阳归属孙吴,前后达六十四年。刘备在夺取四郡之前,派张飞随诸葛亮抵达耒阳,在城东矮子冲安营扎寨,操练士兵。后人为纪念张飞,改名张飞寨,在今竹市镇阳光村。还有马阜岭,又名放马岭,是张飞养马的地方,而马家巷则是张飞圈养马匹的地方,至今保存有他的马槽。还有坛下乡的寨下仙,也是张飞操练兵马的地方。相传司马懿在此久攻不下,留下一段斗张飞的佳话。耒阳属于蜀国只有七年,首任县令就是庞统。因庞统在耒阳做了不少好事,当他在落凤坡遇难的噩耗传来,耒阳百姓无不悲痛,为纪念他的功德,自发修建了庞统祠、凤雏亭。后世还有人把他治耒的事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如京剧《凤雏理事》《醉县令》等,久演不衰。

耒阳东南角,有个古地名石镜。石镜之名来由,源于形状如镜子的石块。清朝《耒阳县志》载:“石镜,在大义乡龙窟中,有石如镜,可以窥物。”新中国成立初期,石镜是个独立的乡,人民公社化后,改为四个大队,白云大队、上石大队、石镜大队、下石镜大队。其中,下石镜大队划归上架管辖,其余三个仍然属于大义。我老家就是下石镜村。后来,又从下石镜划出一个村,取名丛木塘村,又名石塘村。据我父亲讲,我们下石镜之所以划归上架,是因为我三伯父。三伯父是个老革命,曾任下石镜大队总支部书记,他觉得大义比上架路程远,开会走山路不方便,就找民政局,把下石镜从大义划给上架了。石镜风景奇特,十出九没、铜钱眼,都很有名。

还有些地名,源于民间传说。比如哲桥,相传过去通往县城的主道被江水截住,人们建石拱桥,在兴建时曾屡砌屡坍,巧遇一白须老人指点,果然建成,便称此桥为“哲人之桥”,简称哲桥。龙塘,相传在香兰庙对面池塘中,常有“龙”在池内栖息,龙塘因而得名。大义,相传外地商旅常来此地贸易,人们洽谈行商公正合理,顺乎情义,故称之为“大义圩”,乡以此名。南京之名,则与江苏南京无关,而与吴三桂有关。相传,清初,吴三桂曾率兵安营扎寨于此,意在此建都,故而得名“南京城”,以后他在衡阳建都,但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石镜的十出九没泉,则源于义侠黄三宝智斗瞎子龙的故事。南阳有个资疯子冲,据说过去有个资疯子,很有钱,独自建了个湾村,因而得名。后人感到不雅,改名“丰子冲”,可是喊来喊去还是疯子冲。灶市街原名灶头街,地名源于三国时期的一个传说。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大败曹操。曹操咽不下这口气,率十万大军追击蜀汉军队。刘备率部众一万余人马且战且退,从荆州退入耒阳,一路损兵折将,眼看就要陷入绝境。诸葛亮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令兵士在撤退之前,第一天每人挖灶五个,第二天每人挖十个。曹操追到第五天,至今日灶市街一带,见灶头越来越多,疑蜀汉军队兵多将广,陷入重兵伏击,下令停止追击。灶头街,由此而得名。

耒阳有些地名,称为“某市”“某圩”“某铺”,灶市、新市、大市、竹市、黄市,东湖圩、大和圩、太平圩、公平圩,小水铺、清水铺、春江铺、石塘铺,这是因为耒阳物产丰富,水路、陆路交通方便,商业历来发达。据史载,清乾隆时期,耒阳境内,沿耒水有商埠码头二十六处,陆路有驿铺三十五处,都是商品集散地。有商店字号一千一百多家,从商人数达六万余人。到光绪年间,耒水两岸有集市五十五个,客商云集,其中黄泥江、大河滩、灶头市(今灶市)、新市有耒阳四大口岸之称。其它还有陶洲、上堡街、清水铺、淝江口、泗门洲、白山、大陂市、龙王庙、肥田等。唐代前,梅岭路未开,奔赴岭南者必经耒阳、永兴至郴州,故耒阳有方田驿,后改为水路驿站。境内还有五条驿道,通往四周县州,驿道也叫官道,路宽且平直,能通马车,主要供政府官吏、军队的调派、出行或出征用,传送文书、通讯。驿道每十里路远有个铺,又叫驿站,耒阳县境共设三十五铺,都是商品集散的小圩场。这些古地名,是古代耒阳商业繁华、交通发达的历史见证。

至于以家族姓氏命名的村落,遍布耒阳乡间。从这些地名,可以探究出某个时代人口的繁衍、变迁历史。人类历史长河的很多密码,就潜藏其间。

耒水古渡

清清耒水,若碧绿飘带,流淌在湘南大地。有河必有渡口。沿河一路逶迤,向北探寻,就会发现很多古渡口,以及由此而兴的古街、古市、古圩场。这些静止的音符,早已湮没于历史厚重的尘埃,昔日的风光不再,只有那些残缺的故事,留给今人无尽的叹息。

耒水有多少渡口,恐无准确统计。耒阳境内的古渡,《耒阳县志》记载有三十一个。古渡口杨柳依依,至今记得它们的名字:易口渡、水东渡、东江二渡、淝江渡、汭州渡、车水渡、双洲渡、白沙渡、雅江渡、大陂渡、罗渡、荫田渡、象江渡、车田渡、烟洲渡、陶洲渡、大河滩渡、摊下渡、泌水潭渡、堡子口渡、杨象洲渡、早禾田邓氏义渡、茭源王氏义渡、百里渡、白马渡、衡头渡、东阳渡、高滩渡、宽里渡、水吉冲渡、操箕潭渡。这些渡口,全部属于义渡,常年渡船保持在四十艘以上,还有十几叶小舟。

当然,它们不完全在耒水,有十三个在舂陵江,有四个在淝江,还有两个在南京境内的象江,属于耒水的古渡,只有十二个:易口渡、水东渡、东江二渡、汭州渡、车水渡、双洲渡、大陂渡、白沙渡、陶洲渡、大河滩渡、摊下渡、百里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耒水修建了二十三个现代渡口,由政府出船,当地居民出资或收费过河。随着耒水桥梁一座座架起,这些现代渡口也大多停渡了。岁月的流逝,若干年后,慢慢地也会成为古渡,散发古老的韵味,抹上沧桑的色彩。每个古渡,是一首诗,怀古般幽思。每叶小舟,是一幅画,梦幻般优雅。

我去过永济镇的百里渡。渡口上的古街和石鼓,见证了曾经的繁华。古街长约两百米,宽五米,用麻石砌成的,有五百余年历史。临街房屋,清一色的清砖瓦顶,木板木门木窗,斑驳的墙面,破败不堪。正是酷暑,岁月的风堙,飘摇在烈日下,古街折射的光芒,使渡口显得格外苍凉。停靠渡口的船,早已腐朽。摆渡的艄公,也消逝在如水的岁月中。没有谁,还会记得他的善良,没有谁,还会想起他的名字。人生易老天不老,《边城》里的阿公不也远去了吗?那送过王维好友的沈子福归江东的艄公不也消失了吗?艄公不在了,唯余古渡名存。水因为古渡而古老、古渡因水而缠绵。水,汇成溪泉,汇成江河,就有了桨,就有了船,就有了渡口,有了一幅幅让人追忆的风俗画卷。那些南来北往的旅人,曾在这里登上撑向彼岸的、或者顺江远去的船。而水拍沙岸、雁啾蒹葭的声音,还是那么清晰,那么让人心痛。

我也去过市东七十里外的陶洲渡。那个古渡,同样寂静得让人寂寞。古渡边有一排杨柳,孤零零在晚风中颤抖。“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只要翻开中国文化史,就能发现,古人对环境的要求,比今人更高,更讲究品味。他们的居所、茶社、戏楼、园林,无不按照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加以建造,就是那些迎送之地,长亭,短亭,浦口,渡头,都按照一定的文化品味营造着。因此,古人喜欢在渡头栽种杨柳。柳树喜水,适宜近水栽插,加之枝影婆娑、绿意清芬,有了“柔丝拂水,横斜枝曼”的优雅环境。再有“柳”与“留”谐音,以柳喻示深情挽留和不忍分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折柳送别的风俗。古渡的柳树,其实契合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意境,即使想起,也让人万般怜惜,无限缠绵。当年送别时,挥手的人不见了,泣泪的人不见了,那船、那桨、那艄公、那羁旅行人,都在一日复一日的流水中远去了。

耒阳南郊,有处古渡。两岸古树参天,潭深流缓,碧水如镜。水上鸬鸟环舟,渔艇如织,这就是著名的易口渡。“易口渔家乐融融”诗句,在耒阳家喻户晓。据《耒阳县志》载: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耒阳邑令马宣创建五里牌、灶头市、易口渡、东湖塘劝农亭四处,刻《农桑摘要》书。后来,易口渡一度停摆。到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人倡建义渡,伍、谢、周、刘、谭、徐、李七个姓氏家族,纷纷捐租,多则一百四十余石,少则三石,又捐铜钱三千串,铺屋十一间,船三艘,雇船夫六人,在此摆渡。易口渡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战略要地。一九二八年四月一日,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退出耒阳县城,向井冈山进发。次日凌晨,伍云甫、伍临庄、徐仲庸组织城厢一区农军七百多人,从易口渡偷渡过河攻城,激战南门菜园,未克,伍临庄、徐仲庸等一百二十余人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初期,易口渡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到六七十年代,随着耒阳大桥、耒水大桥等数座大桥的建成通车,易口渡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古耒阳八景之一的“易口渔家”,仍然是人们泛舟游览的胜地。在易口渡边,遗留渡口码头的平土坡、渡石台阶,还有座古亭,正中一块亭石上,刻有“易口美渡”字样,据传已有百年的历史,故又称“百年美渡”。站在易口渡眺望,风景清幽,水清见底,灌木郁葱,丛林拥翠,恍如隔世。

我还去过大河滩渡。这是耒水进入耒阳境内的首个渡口,也是耒阳与永兴交界的一个山乡古街。大河滩在唐朝就已形成集市。到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有二三十家店铺,南来北往的客船、货船穿流不息,来自长沙、汉口、衡阳及永兴、资兴、郴州的客贾,常常聚集于此,成为耒水河上很重要的商埠。有联云:“耒水源界,奔衡口湘江,汇南来北往商贾,繁荣千年古街;大河滩渡,通蔡伦竹海,聚东坪西岭舟客,服务四方游人。”大河滩因紧靠水路,每日都有水上旅客来往。上市以土纸、纸浆、木材、豆类为主,输出以木材、楠竹及汉白玉雕刻的门、窗、柱、栏、匾、狮为主。土纸最为行销。据清光绪《耒阳县乡土志》载:“土纸在本境销行每岁约三千余担,陆运出境至涟洲、郴州、桂阳州、坪石等处销行,每岁七千余担;水运出境至衡州、湘潭、长沙、汉口等处销行,每岁一万余担。”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衡阳沦陷,一些大商户纷纷来大河滩避难,市场一度繁荣昌盛。这里仍有保存完好的古街,商店铺宇以砖瓦土木结构为主,整齐宽敞。在合面街檐之间,有条两米多宽的青石板街道,步入其间,犹如走入时空隧道。村口有处奇泉,泉水自地下往上喷出,水量很大,长久不衰。古街脚下,耒水悠悠,河面摆着两艘柴油机动力船。春去秋来,光阴倏忽,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人群如何喧嚣,历经无数风雨的古渡,依然不倦泅渡着跋涉的心情。来去匆匆的人们,风尘仆仆的过客,就是古渡对历史贡献的见证者。

由大河滩北行,约三十里许,便是淝江口古渡。这里是淝江注入耒水处,江水交汇,形成一滩洲———江心洲,与泗门洲隔洲相望。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置桂阳郡于耒阳县境,这里曾是郡治所在地。东汉建武时期迁桂阳郡于县城,县郡同城。也就是说,这里曾作为桂阳郡的郡治,达两百年之久。有《水经注》的记载提供了佐证:“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淝南,有郡故城。”历史上,淝江口桅杆似竹,商贾云集。鼎盛时期,沿江两岸商铺,从淝江口延伸到淝江桥,纵横数里。泛舟而上,两岸青山翠绿,风景秀丽,田园风光美不胜收。南岸有石块筑的长堤,砖堤护栏,凭水而起,临江而立,恰似水中长城。江堤上每隔十米设有垛口,砌有码头及平台台阶,伸入水中,供泊舟之用。可见,当年这个古渡,何等繁华。

耒水还有个著名渡口,不知何故,没有收录入《耒阳县志》。这就是新市街渡口。新市街古称新城市,距耒城六十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朝时陈朝、唐朝、元朝,新市街三度为新城县治所。到清末,历时一千四百余年,历来为水运码头,商贸重镇,商业久盛不衰,曾有过“九街十三巷”的记载。《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新城市,在湖南衡阳东南百五里,西濒耒水,南接耒阳县界,清时有巡检驻此,即故新城县治也。”明代《徐霞客游记》载:“小舟再前即止于新城市,新城去衡州陆路尚百里,水路尚二百余里,适有煤舟从后至,遂移入其中而炊焉。又六十里,午至新城市,在江之北,圜堵甚盛,亦此中大市也,为耒阳、衡阳分界。”清末至民国初期,耒水支流敖河、淝江驶来的船只,多在新市街停泊。到了夜晚,站在渡口码头,但见两三百船只,艘艘相连,灯火通明。来自四周各地的茶油、粮食、木材、煤炭、豆类,皆以此地为集散口岸。商业的繁荣,促使服务业的发展,店铺、旅馆林立。新市街至今还保存一条古石板街,长达七八里。除“九街十三巷”之外,还有条“半边街”,这半边街是指依耒水河而建的街,街的另一侧就是滔滔不息的耒水。据专家认定,此处的古街古宅为湘南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宋代石桥石狮、重阳桥、天主教堂、“九街十三巷”、地下钱庄、水埠衙门、古染坊、古作坊、古兵站,这些遗址保存完好。站在耒水边眺望新市古街,沿岸吊脚楼、古码头、古渡口仍然可辨。小桥流水人家,晓风垂柳残月,好一个江南水乡古镇。

耒水悠悠,不舍昼夜,奔腾不息。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渡口,已成远去的繁华,留下的是寂寞的风景,是渐行渐远的背影。多少乘舟远行的游子,浪迹在海角天涯,再也无法回来。只有这些古渡,仍然在风雨中的漂泊,摆着定格的摆橹的姿势,唱着老艄公沧桑的歌谣。千百年来不息的喘息与歌吟,既连着历史的过去,又通向历史的未来。

猜你喜欢

古渡耒阳渡口
孙和平
渡口
耒阳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古渡
耒阳市烤烟主要生育期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耒阳:4747人“赶考”
在渡口
渡口
伤春
Achilles H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