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啭千声诗意溢

2015-09-10肖锦清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肖锦清

【摘要】《唐宋诗词鉴赏》是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教科书,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读诗写词的兴趣,引导学生鉴赏意境品味情感,不断增强文学底蕴,逐渐提高审美能力;笔者探究多种课型,实践能体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呈现“百啭千声诗意溢”的美好诗境。

【关键词】《唐宋诗词鉴赏》;课型设计;教学示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高中语文教学整体上看,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语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共五个必修模块,诗词教学安排在每册书的第二单元;共五个单元中,外国诗歌及中国现当代诗歌各占一单元,古典诗词仅三个单元,其中唐诗14首,宋诗2首,宋词5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仅清初编的《全唐诗》就入诗四万多首,《全宋诗》入诗近28万首,《全宋词》入词有两万余首;可见必修模块的诗词介入非常浅;《唐宋诗词鉴赏》为古典诗歌教学提供更大空间,广大师生乐于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按思想内容分设十二课,前七课唐宋诗,后五课唐宋词;每课由五部分组成:必读作品、相关链接、鉴赏与探究、扩展阅读、鉴赏知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解读为:一、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文化常识,为形成文化底蕴打下扎实基础;三、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多个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阅读新体验;四、尝试诗歌创作,乐于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众所周知,诗词鉴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鉴赏绝不等于教师的解析,《唐宋诗词鉴赏》选有近百首诗词,容量大,教学时间仅8周40学时(含评价),如果单一按讲读课型教学,笔者以为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难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学生无法真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单一讲读新课课型存在的弊端表现在:一、若按考点讲读,应试化教学很难呈现诗词的灵性。二、课本诗词容量大,授课时若无筛选,课时紧缺,难以深入;若所选诗词与学生实际悬殊,教学费时低效。三、如仅教选读诗词,会割裂必修与选修的紧密联系。四、学生很难根据实况提升诗词鉴赏水平。要弥补单一课型教学存在的不足,就必须用好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习空间。在课程标准研修时,笔者认真研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要成为主动建构者,要用探索法、发现法,要去搜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联系已知事物,对所学内容提出假设,加以验证;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交流。在课程改革创新的形势下,笔者根据所教高二学生情感丰富思维多样的个性特点,尝试多样化设计《唐宋诗词鉴赏》课型进行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现示例如下:

一、朗诵示范式

这是特长示范课型。语文教师大多擅长朗诵,发挥自身优势来组织教学。朗诵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是培养语感,深入理解诗词的有效途径。

例《春江花月夜》:先指名学生朗读,再教师美诵,一诵对比,激学生兴趣;教师二诵,学生临摹——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语调、句韵等朗诵技巧;教师表演式三诵,艺术地再现诗境……多次朗诵示范,学生掌握了诗词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凝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强烈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从而理解诗词的内涵。用比较、模仿的策略,学生本色朗读后,教师特色朗诵,相比之下感觉落差,自然激发了学习的愿望;学生模仿实践,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种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的朗诵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了百啭千声的美妙课境。

学生中如有播音员可选来示范,还可在反复聆听名家朗诵录音的过程中教学。

二、特色示范式

古典诗词鉴赏时可“五读”,读“诗题、诗人、诗境、诗情、诗法”,形成“诗题解析—— 作者生平——意象品读——情感体悟——艺术探究”的流程,可取一角度来突破重点,进行特色示范。

例《塞上听吹笛》:笔者选取诗法艺术特色——虚实结合,诗中数字“实数虚数”,诗中颜色“实色虚色”,诗中景物“实景虚景”,虚实特色格外突出:“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学生描绘实景画面(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戍楼间流动着悠扬的笛声);意境和平静谧,基调明朗壮阔;“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将“何处”嵌入《梅花落》曲名中,风传笛曲,关山一夜曲满、梅满、香满,可听可视可嗅,这虚景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交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塞外无梅,战士听曲梦见故乡的梅花,乡情油然而生;诗人满怀唐人特有的豪情,凝成开朗壮阔的基调,思乡情感美妙悠远。

这一课型可从特效诗题深入(诗题或是诗眼或示线索或定基调),可从特殊意象深入(特殊意象有特定含义表独特情感),可从关键词深入(一字含情一词传神,炼字是鉴赏的钥匙),可从特定人生深入 (“诗言志”,诗人经历不同思想迥异),可从特出典故深入(典故呈现深刻厚重的主题)……在特色示范中,学会鉴赏诗词的不同方法。

三、学生示范式

这一课型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换位,在试讲中生成诗词鉴赏的能力;在主导实践中培养主体意识,提升质疑解疑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诗性智慧。教师指导学生从书刊网络搜集有关资料,链接相关鉴赏知识,理解鉴赏与探究的设问,写讲稿、设计PPT、链乐曲、小组试讲,推荐上台主讲。

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因两情欢洽,对青春幸福美好憧憬的“人”,觉得花、灯、月、柳无一不散发出爱的温馨、美的甘醇。“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快乐的时光飞逝如电,人潮涌动中无缘再见佳人,物是人非的怅惘,使“人”见花伤感,观灯凄凉,望月相思,扶柳缠绵;泪眼问花花不语,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这是学生汤某正用诗语深情地描述《生查子·元夕》的一个课境,这是诗性智慧激发后学生试讲的场景之一。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柯说“人类按本性就是些崇高的诗人”,何况高二学生正处诗的年龄,想象画面,描摹诗句,感知意境;个性化解读;学生角色换位,激发了创造潜能,提升了审美情趣。

四、比较甄别式

这一课型注重比较鉴赏异同,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注重多元解读,培养辨别能力。同一题材,不同诗人的诗应有不同的鉴赏;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可多元透析;同一风格不同诗人的诗要甄别解读。有比较就有区别,对比使学生深入探究诗词。

例唐“咏蝉”三绝: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栖身高树餐风饮露,难以果腹;它自命清高含恨哀鸣,鸣到五更,声近断绝,一树叶子依然苍翠,不悲不疏,冷酷无情。李商隐咏蝉寄寓身世境遇的冷酷。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抒发被诬下狱,赴诉无门的痛楚。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对蝉内在高洁品格热情赞美,对品行能力高度自信。

三首诗都是托蝉清廉高洁来寄意的唐名作,因诗人地位、遭际、气质不同,呈现诗情殊异,提炼共性,深识个性,使学生触摸诗人独特的生命轨迹,思索各色人生。

五、吟诵诗会式

吟诵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法,周有光在《语文闲谈》中说“中国的诗词一向是吟诵的,不是朗读的,吟诵不同于朗读,朗读只表达语言,吟诵还要表达情调;吟诵不同于歌唱,歌唱重视曲调,吟诵可在基本曲调中随意变化。”一节课定下一个主题:一个诗人如“居易诗诵”;一类题材如“边塞诗赛”;一个季节如“咏夏诗课”;一个节日如“端午诗情”;一种物象如“咏梅诗诵”……要求语音准确清晰;节奏合理恰当;仪态大方自然,情感隽永韵味。诵诗时可配舞蹈、可呈墨宝、可展花艺、可现绘画来显诗境……声情并茂技艺唯美者予以奖励,表情达意不足者予以指导。

叙事诗可课堂剧排演,可情节扩写。笔者尝试课本剧《石壕吏》,学生在角色中,深刻领悟诗中的社会写真。

以此拓展至一个大型的“唐宋诗词晚会”,让更多学生参与,或齐诵或表演……更是提升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六、诗词接龙式

指定意象,让学生接龙诗句,梳理探究意象的诗境义。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一些事物包含的主观感情固化成特定的寓意;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意象接龙课对常现意象进行诗句再现寓意总结,在竞争中提升鉴赏能力。

例意象“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夜曲中闻折柳——杨柳青青江水平——满城春色宫墙柳……

接龙诗句可扩展为典故或成语或诗人轶事等,学生课外摘记,课内接龙,积累诗作知识。

教育家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接龙课是有新奇生成的“艺术课型”,可扩展出周记互阅课(选修课首课布置学生写周记,尾课互阅,可摘录意蕴丰厚的诗句,可批注心得,可读透一个诗人……互阅选秀上墙展示。

七、写诗创词式

青春盎然的高二学生个个是诗人,满腔诗情,借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古体、写绝句、写律诗、写宋词;可自改、互改交流展示,可组织诗社创办诗刊,可校内、校外报刊投稿。

例学生作品:

《离绪》“独自一人夜难眠,枕上清霜似多年。秋雁先引离人念,梦里沧海成桑田。”《相见欢·客乡》“夕阳斜染孤江,满目沧。谁知独帆只影亦难扬。芳草绿,花纷缠。几蹉跎?他日锦衣梦圆归故乡。”……诗作诗意涌动,灵感迸发。

八、诗词研究式

高二学生思维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要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性课型可从课文的相关链接、鉴赏探究、扩展阅读切入,制定开题计划(课题如何提出、预期成果、研究方法、任务分工、进度步骤、所需条件),拟写阶段报告(活动记录、已取成果、存在问题、下步设想),呈现结题报告(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讨论体会),最后评价(自评、他评、师评、校评);对研究成果(优秀论文、调研报告、制作模型等)颁设奖励。

例《研习“诗与节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与传统节日的渊

源……

以上不同课型各有优点——特色示范式在必修课本诗词鉴赏的基础上,延伸鉴赏的方法;周记互阅、诗词接龙在有积累的基础上精选喜爱的诗词;朗诵示范、吟诵晚会在活动中提升诗词的艺术魅力,陶冶精神愉悦审美;诗词创作、诗词研究通过写作探究,提升了创作水平;个性试讲转化角色,提高主体意识,比较甄别拓展联想,得到独创理解……当然还可开设课型,如视频观看课型(借助多媒体观看诗词专题视频,如“百家讲坛”苏轼视频,“唐之韵”视频)……

总之,上好课是每个教师的心愿,但是,事实上再好的课也存在遗憾,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怎样设计分配好课型,怎样一课可多型共设,需要结合所教学生实际进行把握。在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典诗词教学,既可以“告诉式”传递现成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诵读、品味、领悟、比较、发现。教师不断地设计自己的教法,在执着的教学探索中,养成严谨求实的课风,敢于改进,追求创新,灵活运用各种课型,百啭千声诗意溢,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DB/OL]hppt://www.dearedu.com 《有关音乐的诗歌鉴赏》

[3]《唐宋诗词鉴赏》语文出版社,200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