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台唱戏,激活语文课堂
2015-09-10张国玲
张国玲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生命载体形式的素材性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育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教育所给予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他人帮助,利用一定的资源自己建构的。可见,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资源,搭好课堂大舞台,就能更大程度地激活语文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注学习需要
心理学认为,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在语文课堂中,这种需要学生常将其感性地表述为“读不懂”或“不理解”。恰恰这种负向的课堂情绪,反映了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渴求,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站在自身立场开展教学,不关注学生心理教下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作者将鲁庄公这一人物刻画成见识浅陋的国君时甚感不惑,然而教师巧妙地抓住这一学生情绪,充分调动课堂中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帮助解决困惑。使学生明白,这是一种文学手法,为了衬托曹刿的远谋,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
二、巧用学生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总有先于教学之前的直观感受或见解,我们将这种见解称之为学生经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教学中,课堂必须让语文本身与学生的经验对接。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必须面向学生,容纳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经验参与进来,参与到文本自主构建中来,从而架构起课内外语文实践的桥梁,达到培养学生深入学习的目的。
王荣生教授认为,缺少相关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或者没能将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与阅读对象发生密切的联系是学生产生阅读困难的原因之一。作为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小说文本,学生面对它就像面对一个陌生世界,即便教师费尽口舌,学生往往仍然似懂非懂。而钱梦龙先生在教授《故乡》时,就巧妙地利用学生对《一件小事》的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简单的对话,搭台阶,巧妙地帮助学生跨越对这篇文章的背景上的认知鸿沟,将学生带入了《故乡》这篇全新的文本中来,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根据此进行教学。”那么,课堂就能变得生动了。
三、依据认知差异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探究能力更受重视。但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与后天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表达能力等呈现出了多样性,如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的能力、文本的解读等都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择不同层面的切入点,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样,不仅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启发新知。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进行到“读一文写多文”这一教学环节时,余老师给学生提了两个要求:第一,请你根据课文自选内容,自由命题;第二,“献”出自己拟的小作文题目。
余老师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体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民主与自由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活化了语文课堂。
四、妙用学生质疑
在所有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能否自始至终关注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都考量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课堂上的质疑,是“学习者所面临的刺激,通过一系列内部的构造被转做强、加工的过程”(加涅,美国教育家)。质疑一旦发生,作为教师,就得充分地利用好,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通过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解决质疑,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
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学生对于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一句,翻译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存在问题。面对学生的课堂质疑,教师并没有直接地回答,而是通过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在课堂的相互的思维碰撞中,明白这一表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修辞,这一句话应理解为:“群臣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民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一般说来,学生对未知东西总是保持相对的好奇心的。妙用质疑,激活课堂,便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应用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学科。关注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性,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搭好课堂教学舞台。这不仅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这对于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勤,吴荣华.课堂大问题——学校高效课堂问题诊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2] 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6).
[3] 李虹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4).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