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熟古琴文化的弘扬和开发

2015-09-10顾倩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摘要】历史悠久的古城常熟,和中国的古琴有着极深的渊源。经过对常熟的虞山古琴文化的实地考察,明确应该加强常熟古琴文化的弘扬和开发。政府应加强引导,社会应该合力培养古琴专业人才,让常熟古琴文化既“留下来”,同时又“走出去”。

【关键词】常熟;古琴文化;虞山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古城常熟,历史悠久,古称“琴川”,地貌形似古琴。古城内的七条溪流穿梭而过,形状像琴弦上的七根弦。常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在古琴弹奏者心中,常熟十分神圣。唐宋开始,常熟就作为古琴研究和演奏的中心之一。明末清初,严天池、徐表山作为代表的虞山琴人们创建了古琴历史上的第一个派别,即虞山琴派。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的虞山琴派,在后来的几百年里,虞山琴派出现了很多名家,它独具特色的琴风和突出的理论建树,国内的很多琴派都受其影响。

北京与上海作为古琴文化的重镇地,也都受到了虞山琴派的影响。虞山派的古琴大师吴景略的门人子弟遍布世界各地。他将古琴文化提升到了专业教育上面,当在中国古琴学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活跃的艺术家们很多都是由他培养的,或者说他们自身也都和虞山琴派有着很深的渊源。

经过多年努力,常熟终于成为了新世纪有关古琴发展和保护的要地,开创中国第一家政府作为主体的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做法,因而虞山琴派的发展得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下文将全面描述虞山派古琴的传承现状,再针对现有的问题进一步做出思考。

一、虞山社古琴保护理念

有关虞山琴社的古琴保护理念主要体现在传统和现代、传承和创新、政府和民间等几组关系上面。

一直以来都比较难处理的便是琴人、琴社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琴乐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政府和琴社之间良好的关系。对琴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并且要努力弘扬古琴文化,并且要取得一定的成绩来争取政府对琴人、琴社的支持。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帮助琴人和琴社争取机会和资金。毫无疑问,朱晞的虞山琴社是上述关系处理得很好的典范。有的学者在研究了常熟古琴的发展后说:“其建立载体、软硬件相结合、全方位立体的保护模式,也成为其他艺术品争相参照借鉴的对象。”[1]

这些年来,虞山琴社以及政府一起参与了有关古琴文化产品的开发,积极参与并努力建设常熟和古琴有关的景点,让古琴成为推动常熟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政府制定的保护政策

首先,政府对古琴保护体现在对资金的保障上面。由政府出资,投入约一千万元左右重新修建虞山派的古琴馆,实行常年都对外开放,同时还保证有关人员的资金支出。每年都会以古琴为主题,在全国乃至国外开展比较大型且有影响力的活动。例如全国古琴流派的打谱会,在各大景区设立的有关于古琴的演出等等,这些经费都由政府提供。近年来,常熟市政府还投入资金在古琴理论方面的研究,几乎每一年都会有与古琴有关的著作和光盘的出版。

其次,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常熟市委在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取得成功后,在2001年正式确定了古琴文化在全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实行有关古琴的品牌战略。2004年,苏州市政府也开始筹备常熟虞山琴派的古琴文化艺术。2005年,文化局制定了有关古琴艺术的十年规划,明确了具体目标,主张把常熟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琴之乡”。主要体现在:加大古琴艺术文化的保护,重视虞山琴派艺术馆,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等等,培养相关的古琴人才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逐渐使得常熟的古琴文化的保护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常熟一直都比较重视传统节日中的相关文化,并在各类活动中弘扬常熟的古琴文化。在2005年,尚湖首届国际文化节闭幕式上开展了有关国际古琴的名家音乐会。在2007年,中国古琴艺术文化节期间还开展了“首届中国古琴艺术保护论坛”。从2009年开始,常熟政府开始和中国文联的一些相关协会和文化部一起合作,举办了“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同时还设立了一系列的奖项,如沙家浜戏剧奖和严天池音乐奖等等。通过此次实践证明了,艺术节的活动不但有利于展示艺术的成果,同时还有利于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最后,还应该设立相应的保护机构。从2005年常熟的古琴馆开馆以来,常熟政府就设立了与古琴艺术有关的古琴保护机构,同时还由常熟的文化局主管成立古琴艺术的工作室。出于对古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双重性的考虑,相应的部门都有很明确的职能分工,明确而又合理的分工有利于与古琴文化相关的工作能够顺利地

进行。

三、社会共建古琴传承体系

在古城常熟,虞山的古琴馆和琴社作为中心努力培养古琴文化的传人,同时还积极发展社会多层面办学设立从小学、中专、大专到大学的各个业余培训中心。努力开辟多种渠道的体系,争取努力培养出新一代的古琴文化的艺术传人。1997年开始,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开始有了有关古琴的选修课,这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首次开展的古琴选修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百人通过培训,在江苏各个地方传承和发扬古琴文化。2003年起,在常熟艺术学校开设了古琴的大专班并顺利开课。2001年成立了中国的首家少儿古琴社。很多热爱古琴的少年儿童接受培训,取得了卓越的教学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学新星。并在全国性的比赛中都拿到了很好的名次,还有的甚至以古琴为特长考上了专业的院校。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大型的琴事活动比赛少儿琴社也会非常主动地参加,在2004年,以“情系沙家浜”为主题的夏令营在沙家浜举行,20多位喜爱古琴的少年儿童齐聚一堂,在沙家浜的春来茶馆留下了他们动听的琴声。甚至在很多普通的家庭,学习古琴的少儿也不少。严天池曾说:“余邑名秦川,能琴者不少。”[2]

很多年以来,常熟的少儿古琴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很多学生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等。值得骄傲的是,在2011年,这些曾经的学生回到他们的故乡常熟并举办了“曲水流觞”。因为在琴人和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别,琴社在关于古琴文化的策略上不尽相同从而产生出了不同的保护模式。

诚然,古琴的发展保护模式会因为琴人对古琴的态度不同,琴社在古琴宣传方法上不同而有所区别。常熟的虞山古琴保护模式也并非是唯一的,但它充满实干且富有创新的探索模式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通过琴人、琴社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让常熟的古琴艺术既能够“留下来”,又能够“走出去”。古琴文化的弘扬之路必然充满着很多严峻的问题,但坚信充满实干精神的虞山琴人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将古琴的艺术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施咏.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94.

作者简介:顾倩,女,1994年生,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历史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