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记叙文写作策略
2015-09-10陈刚
【摘要】当前的高考作文中,学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上写出一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记叙文,是当前学生写作的一大难点。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记叙文“要有真挚的情感”“要有曲折的情节”“要有传神的细节”“重视环境描写”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能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情感;情节;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考作文分数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试卷的最终得分。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也成了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笔者根据八年来的教学经历,特从如下几方面浅谈高中记叙文教学策略。
一、要有真挚的情感
“情感真挚”指的是文章里面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社会、人生以及生活的发自作者内心的自然真实的情感。“情感真挚”是“情感真实”这一基础的升华。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面讲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所说的,就是“情感真挚”。
以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定格父爱》为例,该文所选的事件,在中国农村比比皆是,作者却抓住了这随处可见的事与随处可见的人,在表达父爱的伟大的同时,又很好的折射出中国教育存在的乱收费问题。文章紧扣题目,处处真实,水到渠成。
二、要有曲折的情节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里面讲到“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所记叙描写的故事要以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曲折为上品。可是,很多的高中学生,由于记叙文写作训练时对于情节的曲折这一方面训练不到位,写出来的作文情节往往是“流水账”式。其实,只要学生在写作前,认真拟好写作提纲,想好要写的故事,想好如何让这个故事写得有波澜一点,让作文有曲折的情节还是很好做到的。对于如何让故事显得有波澜,增强表达效果,可以从改变常规的叙事方式,以及运用诸如“设置悬念法”“铺陈误会法”“设计巧合法”“情节突转法”等学生容易学会的方法来进行。
以2012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为例,文章在构建结构方面采用了“设置悬念式”与“时间顺进式”。作者截取了高考这天的真实场景,为阅卷老师娓娓道来,从妈妈在厨房为自己准备早餐到开车前往高考考场的路上,始终从“我”的角度来展示母亲的形象。在时间轴上,又对其层层进行悬念的设置,处处埋下伏笔。
当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
1.不要为了追求技巧,而让叙事虽曲折却破绽百出,穿凿附会。
2.避免情节构思方面的老套,别让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的故事,被自己叙述得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避免将故事情节描写的过于曲折,却跟文章中心关系不大。
三、要有传神的细节
记叙文如果没有细节描写,也就不能算作优秀的记叙文了。细节描写是最为生动、最具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运用极其精彩的笔墨将主人公的假丑恶与真善美和盘托出,让阅卷老师评价欣赏。细节描写在作文描写中的地位看起来像是赘笔或闲笔,但这却是学生精心的安排与设置。一篇作文,如果能恰如其分的运用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刻画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氛围和揭示文章主题思想的
作用。
以2012年江苏省满分作文《忧与爱》为例,半瞎与丑儿这对卖瓜的父子形象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卖瓜前,父子俩人从同忧到同去;集市上卖瓜时,先是子闲父忙,妇人的一席话却让儿子震撼;然后父忙子帮,洋溢着满满的爱意;最后父亲留着汴塘瓜不卖慰劳儿子,其乐融融!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父子情,在作者老到、高妙的细节描写下尽情展现。
在运用细节描写时,学生还应该注意:
1.要抓住特征,“求小同而存大异”,小处见大,大题小作,写出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的“闪光点”来。
2.细节描写要具有深刻意义,要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
3.细节描写要选取具有概括性、代表性和能深刻反映文章主题的事。
四、要重视环境描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的性格并限制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影响和决定着人物的性格。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适当的插入精彩合理的环境描写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形象、渲染文章氛围和奠定文章情感基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穿插在记叙文当中的有意使用的环境描写,往往能够让文章妙笔生辉,让阅卷老师找到作文的闪光点。
以2007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为例,文章描写勾勒出割麦的场景,从而表达内心深处浓浓的情感。作者对于天空的虚实描写,无论在开头还是结尾都非常到位。作者在文章开篇,用“明净”来展现季节特征,用“悠闲”将云描写得非常富有情味。文章结尾处对于烈日的描写,用语简练,却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因为这其中有农家孩子自己那浓烈的情感。
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学生还应注意:描写一定要生动细腻。多用修辞,加入必要的修饰语,让语言生动形象;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作品里面去,让读者产生共鸣。
笔者在此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述己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学生写好记叙文,在高考场上取得作文高分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祝明富.九大特点:把高考作文引向高分[M].北京:语文出版社.
[2]刘永康,张伟.高考作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曲一线.3年高考2年模拟[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刚,男,1985年生,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省成都市棠中外语学校,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