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农村文化礼堂的强大脉动
2015-09-10陈建民
陈建民
农村文化礼堂通常会融入当地诸多文化之精粹,如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寿星文化、拱桥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名苑文化、宗祠文化、非遗文化等等。但红色文化的融入将使农村文化礼堂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扩展,是农村文化礼堂的强大脉动。
“红色文化”内容的搜集
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倪大村文化礼堂在初建时,搜集到了姓氏文化、孝文化、学子文化、寿星文化、剧团文化、名人文化、古厅文化、茶文化等内容,同时还搜集到了一些“红色素材” “红色记忆”,这使文化礼堂的筹建人员眼睛为之一亮。
抗日战争时期,兰溪市与浦江县接壤的兰北浦南建立了区委,党组织开始向浦南发展(1958年前梅江镇隶属于浦江县,1958年后划归兰溪市所辖),1938年11月就建立了倪大党支部,随后开展了情报搜集与联络工作;1944年倪大村建立联络站,是龙游至兰溪交通联络网中心的七站之一;1949年组建农会与民兵,迎接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3月,国民党顽匪作最后挣扎与反扑,派二O三师来倪大村围剿,新四军金萧支队第八大队一百多人在该村与之展开激战,当地人称之为“倪大保卫战”。在1938年至1949年期间,倪大村有27名意志坚定、革命热情高涨的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幸存者已罄尽!1984年,曾经担任路北县工委、县政府、八大队的领导李铁锋、季鸿业、胡文、徐有恒等来到倪大村里的倪大保卫战遗址,由原地下党老书记倪宪党陪同参观、回顾、留影。
红色文化的溶入使该村文化礼堂增设了“红色走廊”,但具体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资料匮乏、前辈过世、线索中断、缺少文字记载、路途遥远等等。面对困难,文化礼堂创始者不畏艰辛,登门拜访,昼访夜谈,与那些老革命前辈的亲属促膝长谈,寻找过去峥嵘岁月,寻找以往革命之烈火燃点,寻找那些悲壮而痛苦的回忆;跑党史办,抓住现有的线索,挖掘历史的真实史料;采访革命烈士家属,了解腥风血雨的历程;拜访老领导、老战士,打开了他们封存已久的记忆话匣。最终,这批“红色文化”得以呈现。
“红色文化”融入文化礼堂的现实意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的意识早成了亿万人民的历史共识。中国共产党人自1921年建党以来,经历长期的北伐、抗日、解放战争的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大军的战马大炮之轰烈,人易见之,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兰浦区武装工作队的零打散击,人易淡之;中共领袖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力挽狂澜的,人易敬之,倪大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的情报搜集与传递等稳秘战斗,人罕知之。然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火正是由这些星星之火而汇聚成燎原之势。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这些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特殊地域无不使人记之忆之,并建立起红色旅游线路,供人鉴赏与拜悟。然梅江镇的“红色文化”也不应被忽视。梅江镇的太阳岭留下了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攻打日寇碉堡的神勇佳话;墩头祠堂留下了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激战并消灭国民党匪兵的硝烟弹花;倪大保卫战的密集炮声产生了对国民党正规军的巨大威慑,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
与井冈山等红色基地相比,倪大地下党利用长衫、围裙、火篮(烤火的工具)张贴传单标语宣传抗日和解放全国,利用烟杆传递敌战双方情报的活动象萤火之微,毫不起眼。笔者认为大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固然重要,然而萤火之微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萤火之微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建立并充分利用其乡土性、直觉性、近距性,把爱国主义教育坐实文化礼堂,将其教育效果扩展至最大化,这也是农村文化礼堂工作者要探索的路径。
随着革命前辈的过世,许多红色文化内容与线索将随之入土。因此,抢救这些红色文化就成了我们这一代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