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士革玫瑰瓶苗炼苗栽培技术研究
2015-09-10徐立军李志斌蒋淑磊康欣娜
徐立军 ,李志斌 , ,蒋淑磊 ,康欣娜 ,
(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 家庄050041;2.石家庄市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41)
大马士革玫瑰(Rosa damasceneMill.var.kazanlika)为蔷薇科蔷薇属灌木,花香纯正,是萃取玫瑰精油和加工玫瑰纯露的优良品种。玫瑰精油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香茅醇、香叶醇等芳香物质、有机酸等有益美容的物质)[1],被认为是玫瑰精油的极品。大马士革玫瑰目前主要以分根、扦插、压条及组培繁殖[2]。用压条、嫁接等方法繁殖,受季节、母株材料等多种因素限制,成活率极低,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采用离体培养繁殖,在较短时间内可获得大量、整齐一致的种苗。黄颖等[3]以大马士革玫瑰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筛选出最佳的初代培养基、继代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以上研究主要侧重于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和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而后期大马士革玫瑰炼苗栽培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大马士革玫瑰组培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农药及浓度对瓶苗根部的清洗、不同基质、不同施肥对瓶苗成活率的影响,以期为大马士革玫瑰的快速繁殖及商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1 材料、条件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大马士革玫瑰瓶苗来自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组培中心,以健壮、生根的瓶苗为试验材料。
1.2 炼苗条件
组培苗经过20d左右的生根培养后,选取符合出苗标准的瓶苗,移到智能温室进行炼苗处理。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炼苗7d,先松开瓶口1d,然后解膜到1/2处1d,再全部打开封口膜,把生根苗移入营养钵中。利用智能温室空间,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人工喷湿,保持相对湿度80%~90%,控制温度和光照。温度控制在19~26℃范围内,光照一般在30000Lux以下。
1.3 试验方法
1.3.1 瓶苗根部处理
将大马士革玫瑰瓶苗炼苗后,用镊子从培养瓶里夹出来,将根部培养基用自来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杀菌剂或清水处理。
1.3.2 栽入不同基质
瓶苗洗净、消毒后栽入不同基质。基质分别为草炭土∶蛭石=1∶1,草炭土:蛭石=2∶1和草炭土∶蛭石=3∶1。
1.3.3 不同施肥处理
营养钵苗生长过程中应该适当追施肥料,用以提高苗的生长速度,本试验共设4个施肥处理。
1.3.4 结果与统计
成活率=(成活苗数/总苗数)×100%,按100株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时不同杀菌剂根部清洗对成活率的影响
大马士革玫瑰瓶苗出瓶时,将根部培养基清洗干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清洗后用杀菌剂处理能显著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见表1。清洗后用1000倍绿亨二号、800倍多菌灵等对组培苗进行蘸根杀菌处理,然后栽在营养钵中。结果表明:不用杀菌剂的处理成活率较低,杀菌剂绿亨二号和多菌灵相比,用绿亨二号比用多菌灵的成活率明显高。
表1 不同基质类型对大马士革玫瑰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基质类型对大马士革玫瑰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瓶苗洗净、消毒后,移栽到基质。移栽试验基质有∶草炭土和蛭石的比为1∶1、草炭土和蛭石的比为2∶1、草炭土和蛭石的比为3∶1。从表2中数据可看出:大马士革玫瑰的移栽苗在草炭土和蛭石的比为2∶1或者3∶1的成活率高于1∶1混合的基质,但草炭土和蛭石的比为2∶1与3∶1差别不大。从成本上分析,草炭土和蛭石的比为2∶1作为基质最好,因为草炭土疏松,且有营养。
表2 不同基质类型对大马士革玫瑰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量对大马士革玫瑰营养钵苗生长的影响
营养钵苗生长过程中应该适当追施肥料,用以提高苗子的生长速度,本试验共设4个施肥处理,不同施肥方法对营养钵苗生长的影响见表3。从表3中可看出:0.1%尿素水+0.1磷酸二氢钾处理最好,苗生长最健壮,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此处理营养比较全面,能补充小苗生长所需的N、P、K等元素,满足生长需要。
表3 不同施肥量对大马士革玫瑰瓶苗生长的影响
3 结 论
(1)大马士革玫瑰瓶苗出瓶时,将根部培养基清洗干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用杀菌剂的处理成活率较低,用1000倍绿亨二号清洗,成活率最高,达到95%。
(2)清洗、消毒后栽入不同基质,综合分析,草炭土和蛭石的比为2∶1作为基质最好。
(3)营养钵苗生长过程中应该适当追施肥料,用以提高苗子的生长速度,综合比较0.1%尿素水+0.1磷酸二氢钾处理最好,苗生长最健壮。
[1]杨柳,崔亚宁,刘松,等.大马士革玫瑰1号精油香气成分的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3).
[2]杨富强.大马士革玫瑰伊犁地区繁育技术[J].农村科技,2013,(12):47-48.
[3]黄颖,胡磊,谷晴,等.“大马士革”玫瑰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4,(3):104-106.
[4]吴新海,薛志忠.不同激素配比对大马士革玫瑰茎段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