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迹天气的烦恼

2015-09-10

东西南北 2015年8期
关键词:用户量墨迹空气质量

和很多手机应用相比,墨迹天气有值得羡慕的地方,它有稳定的收入、让腾讯也刮目相看的用户量,但它值得忧虑的地方也和大多数手机应用相同——没能实现盈利。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60%,剩下的40%都是误差。有网民评价,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和章鱼保罗一样,都靠直觉和运气预测了第二天的天气,可惜命中率还不如后者。2009年,一款叫墨迹天气的APP出现在塞班平台上,它最先受到诺基亚用户的追捧,之后逐渐开发出其他平台的版本。

5年过去,诺基亚每况愈下,已经成为了微软的资产,塞班平台也早就被放弃,但墨迹天气活了下来,很多手机应用还在苦苦思索怎样让用户量突破千万的时候,它的用户量早就突破2亿大关,截止2014年年底,墨迹天气拥有3.3亿用户,日活跃用户4000万。除了预报天气,它几乎没有别的附加功能,不过,气象数据里隐含着一些让它走红的因素,一款轻应用也可以拥有一批重度用户。

社交不是万能药

从诺基亚辞职时,金犁心里很忐忑,他当时的年薪已经有30万元,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4年的职场人来说,这不是小数字。他先后在埃森哲、塞班和诺基亚工作过,“帮老外开发了不少软件,时间久了,很自然的想自己单干,试试运气。我在诺基亚工作时就用业余时间在做墨迹天气,后来觉得它可以做大,考虑了很久才决定辞职”。作为墨迹天气的创始人,金犁没有拉到任何投资,毕竟,一款预报天气的应用没法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他的存款。

墨迹天气这个名字是金犁和两个合伙人在餐厅里想出来的,“墨的痕迹,听起来很高大上,也和磨叽同音,很好记”。

2009年5月4日上线,第一天吸引了2000名用户下载,对于一款没有娱乐性,功能单一的应用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成绩。金犁说:“天气预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很重要,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就是天气预报,这才是地球上最大的刚需。但在互联网上,它被弱化了,因为很少有人在电脑上查每天的天气。”不过,一旦平台转移到手机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墨迹天气为在户外活动和有计划前往户外的人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查询天气的服务,半年时间里,它的用户量达到100万人,金犁第一次感受到了他一直渴望拥有的成就感:“我在诺基亚其实待遇什么都不错,但是让我很郁闷的是没有成就感,因为当时诺基亚放弃塞班系统了,我写的代码本来预计两年后会用上,但老板一宣布放弃,我的劳动成果提前作废了。”

现在,墨迹天气的用户量超过3.3亿,但金犁的成就感没有因此而增加,反而压力越来越大。他的朋友,陌陌的创始人唐岩对他说,工具类应用就算用户过亿,但由于用户与用户之间没有产生联系,仍然是白搭,没有什么实质的商业空间。这也是最初金犁没有拉到投资的原因。

纯工具类的应用一直不被资本市场看好,它要把用户量变成现金流实在太困难了。

墨迹天气的利润来源还是传统的套路,广告+用户流量构成了主要的收入。由于广告平台用户转化率过低,所以这种收入无法支撑一个团队的长期运营,墨迹天气在融资之后已经搬进了一间254平方米的北京写字楼,金犁需要养活一大帮人。为了给产品赋予更多社交属性,他开发了一个名叫“时景天气”的功能,用户除了可以查看天气数字指标外,还可以拍摄当时天气照片,上传到网上和其他人分享、阅览。

这个尝试并没有得到一致的好评,老用户对此表示不满,他们开始发帖怀念那个简洁清爽的墨迹天气,哀叹一款轻应用变得越来越复杂。金犁也觉得无奈,他遇到了工具类应用的先天缺陷,这类应用无法与微信和陌陌相比,它们为社交而生,绑定了用户之后,各种增值服务可以顺势引入,像微信红包这样的产品只可能出现在社交属性重的产品上,而墨迹天气这样单功能的产品无法做到这点。

被动的商业机会

金犁对“时景天气”这个功能仍然抱有很大期望,在开发之前,他想了很久。“因为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虽然墨迹抓取的是国家天文台的数据,也不敢保证天气能和数据反映的一致。‘时景天气’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补充。用户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真实的天气,再加上它有一点图片社交的属性,也给摄影师打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在上面,拍的照片非常好。”在做第一轮融资时,金犁就向投资人说过这一想法,得到大力支持。投资人的思路很简单,一款只能查询天气的应用注定走不远,用户和用户之间互动起来才有新的增长点。

现在墨迹天气的用户中使用时景功能的大约占20%。这意味着80%的用户并不使用这一社交功能,原因不尽相同,比如有用户认为使用这一功能消耗流量大,还有用户表示需要的是对未来天气的预知而非当下,有用户干脆开门见山——我就图看个天气,凭什么要社交呢?

主动的商业尝试遇到了挫折,但一些意外的商业合作却自己找上门来,在很多时候,墨迹天气的商业化似乎是被动的。最早找到墨迹天气做推广的APP是老虎地图。用户每从墨迹天气里成功下载一次老虎地图,对方都会付6元钱。算下来,老虎地图每个月会给墨迹天气带来一笔不少的收入。现在精品推荐栏里一般有10款应用,比较知名的包括京东商城、大众点评、点评团购、糯米团购、团800等。

另一種是植入品牌类广告,起初也是广告商通过中间代理公司找到墨迹天气,希望合作。比如iPhone用户在首页上可以看到一个穿衣的人物形象叫小墨妹或者小墨哥,类似QQ形象秀,小墨的穿着可以直观地告诉用户今天适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具备数字以外的情景提示功能。这个卡通形象可以植入服装品类的广告。金犁构想,未来也许会与电商结合,用户如果觉得小墨的衣服好看,可以直接点击购买。

在金犁看来,内容即广告。点开墨迹天气最下方“指数”的二级菜单栏,用户可以看到空气质量指数、饮料指数、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运动指数、洗车指数、化妆指数等,它们都有广告植入的可能。比如空气质量指数中,旁氏、迪奥等化妆品品牌除了提示空气质量外,还做软广告,推荐墨迹用户使用自己品牌的某款产品。最初,墨迹天气上广告栏的时候,用户有抵触情绪,大量人转投雅虎天气。衡量得失后,金犁退了一步,他定下了一些规矩:投放广告不能强势,要用软广告的形式;广告主必须是一线品牌,广告时长为1个月。

硬件领域的新突破

对于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公司来说,墨迹天气目前广告的规模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硬件被金犁视做墨迹天气的突破口。他认为墨迹天气想要制作硬件,必须和天气相关,而且技术难度不能太高。空气质量检测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4年5月,墨迹天气发布了第一款智能硬件产品——空气质量检测器“空气果”。它可以检测4项空气质量指标,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PM2.5。空气果的外壳采用一体成型的铝球,材料类似苹果Mac电脑,颇有后现代的工艺美感。漂亮的外观让它吸引了一部分用户购买,吕云是其中之一。“其他邻居家买的空气检测仪都是一两个小方塊,特别不好看。我们家的装修是超现实的风格,我就希望买一个时尚有美感的空气检测仪,放在家里可以做装饰。”吕云对记者说。

但更多的用户认为,空气果作为一个单纯的空气检测器,卖到999元的价钱实在是有些离谱。他们觉得,相比市场上普遍均价在300至500元的空气检测仪,空气果的定价高出了不少,可在功能上没有特别之处。另一些用户则不满空气果不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抱怨说:“知道了空气质量又怎么样?又不能自动帮我调节家里的空气。”

事实上,金犁是在亏本售卖硬件。每卖出一台空气果,墨迹天气要赔上近100元钱。金犁承认自己在第一批硬件上,成本控制出了些问题。他在产品上的要求颇为强势,要求必须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过分追求产品质量的结果,就是成本超过了预期。

空气果的成本一大部分花在了工业级的二氧化碳传感器和PM2.5传感器上。空气果使用的是瑞典SenseAir公司的二氧化碳传感器,每片价格在250元以上。二氧化碳并不是空气检测器中的常规检测项目,这项传感器成本可以省去,但金犁坚持在空气果中加入二氧化碳的检测。

“在室内,二氧化碳对空气质量影响非常大。只是大家过去不太了解。它浓度变化很快,1000至2000ppm时空气就浑浊了,2000至5000ppm会让人嗜睡呆滞、头痛恶心,超过5000ppm会导致严重缺氧和脑损伤。”金犁告诉记者。

PM2.5传感器的精度选择,也对成本有着很大的影响。便宜的PM2.5传感器只要几十元,但专业的PM2.5传感器却要数千元。墨迹天气通过技术努力,最终将专业传感器的价格降到了400元。尽管这个价格仍然不便宜,但它还是决定使用。“或者选400元的准,或者选40元的不准,我们没有中间地带可以选择。”墨迹天气副总裁姜洋说。

如果按照不亏钱的方式出售,空气果会变成一个千元级别的空气监测器。金犁很清楚:“卖得太贵,用户是不愿意埋单的。”他对空气果的定位很明确——百元级别。他认为,积累了硬件制作经验和出货量之后,墨迹天气和硬件制作厂商的议价能力将会增强,第二批硬件将有更强的定价权力。到时候空气果的售价不变,但墨迹天气不再是亏本出售。

金犁和墨迹团队都相信,999元这个价位的空气质量检测器会有一批用户愿意接受。在墨迹团队认识的人里面,有若干个创业者、企业高管和政府中层购买了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传感器,随身携带检测PM2.5的含量。

“我们很清楚这目前是一个小众市场,但我们不知道把这些万元级,或近万元级的产品做到了百元级后,市场会不会放大。当然,甚至会缩小也说不定,”姜洋说,“我们在赌它会放大。”

(综合摘编自《新周刊》《第一财经周刊》)

猜你喜欢

用户量墨迹空气质量
我不是当代毕昇,集体才是——从新见王选题赠墨迹看科学家精神
《墨迹》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美国付费电视市场第一季度流失61.2万用户
“空气质量发布”APP上线
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展
重视车内空气质量工作 制造更环保、更清洁、更健康的汽车
开展“大气污染执法年”行动 加快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盘点12个智能手机大国的怪现象
手机轻松写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