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门儿
2015-09-10马德芳
马德芳
都说住在楼房里,人与人的关系变冷淡了,出入都是铁将军把门,老死不相往来。我却不这样认为。
上世纪70年代,我住在单位分的一套简易楼里。我住一楼二号,和我家对门住在一号的是周大叔老两口。当时两位老人都已50多岁。大叔是离休干部,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多次立功受奖,光军功章就有一大堆。但是大叔从不居功自傲,平时总爱穿一身半旧蓝色中山装,花白头发,见人总微笑着打招呼,倒像一位老教书先生。大婶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在家里除照顾大叔外,还哄着两个孙女儿。那时,我们两家处得就像一家人。我和爱人出门儿,就把钥匙放在大婶家,外边晾的衣服,也要托咐大婶给收拾进来。大婶老家在农村,每次回家,都会给我们带些青玉米、白薯、新鲜的瓜菜。大婶的手很巧,会做各种小吃,我最爱吃大婶做的驴打滚和冰糖葫芦。很多往事,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70年代末的一个大年三十,我爱人已到预产期,医生说分娩还得几天,于是我就带着女儿回老家和母亲一起过年了。爱人因身体不便没有回去。正月初一夜里,在老家突然接到大婶的电话,说爱人临产,已送进医院,让我赶快回来。我接到电话,急忙赶到医院,已是夜里11点多钟。大叔大婶老两口,正坐在妇产科外的长椅上焦急地等待着。见我来了,安慰我说:“放心吧,经检查一切正常,很快就要生了。”一会儿,爱人就顺利地生下了儿子。直到爱人平安分娩后,老两口才放心地离开医院。
事后得知,初一下午爱人肚子疼得厉害,豆大的汗珠从头上往下滴。爱人已经破了羊水,很快就要生了。家中无人,急得爱人大声呼叫。大婶大叔闻声赶来,赶紧打车把爱人送进县医院。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挂号、拿药、交费,楼上楼下的来回跑,连住院费都是大叔给交的。当时大叔手里钱不够,赶紧给两个儿子打电话,让他们连夜把钱送来。爱人住进病房后,老两口还不放心,在这寒冬腊月,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妇产科外的长椅上,待了几个小时,一直等我赶到。
第二天天刚亮,老两口提着煮鸡蛋、红糖,还有一兜包子,急匆匆地赶到医院,说爱人刚生完孩子,需要补血、补充营养,知道我没有空吃饭,顺便从饭馆买了两斤热包子。我望着二老慈祥的面容,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花在眼里打转。大婶又耐心地嘱咐我如何照顾大人孩子后,才和大叔互相搀扶着,冒着凛冽的寒风离开医院。这件事过后,我回想起来就后怕,如果当初没有大叔大婶相助,爱人和儿子的后果不堪设想。如今儿子已近三十,每看见儿子,就会想起大叔大婶,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大婶老家有自留地,每年都要种些黏高粱和黄豆 ,以备秋后做驴打滚用。金秋时节,收了新粮,大婶就开始做驴打滚了。我虽帮不上忙,但我喜欢看大婶那健美的身姿,灵巧的双手。更主要的是我早已馋不可耐,想在第一时间尝到大婶做的美食。
大婶首先把磨好的黏高粱面倒入瓷盆内,加入少量温水用手搅和,一边和面,一边不断加水。直到把面和得软硬适中,水面滋润为止。再把面揪成几个面团,放进笼屉里蒸。接着大婶拿出炒熟的黄豆面,掺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面团大约蒸了一小时,揭盖凉凉。大婶再把面团擀成薄薄的面饼,撒上拌好的红糖黄豆面,卷成长卷,用刀切成一窝儿一窝儿的粗条。外面再撒上一层厚厚的黄豆面,滚两滚儿,驴打滚就做好了。紫红色的面条,金黄色的豆面,又黏、又甜、又香,别提多好吃了。而第一个吃到驴打滚儿的就是我。大婶看到我的吃相,就会笑着说:“别光顾自己吃,先给桂芳(我爱人)和孩子们端过去。”啊!美味驴打滚,多么有趣的名字,至今想起来还口有余香。
怀柔盛产山楂,每到山楂收获的季节,大叔都要买几十斤个大质优的红果,用湿沙子埋起来,留着天冷以后,做冰糖葫芦用。大婶是做冰糖葫芦的高手,每年过了元旦,大婶就开始做了。每次我都去帮忙。头天晚上,大婶就煮好了一锅红豆沙,用白糖拌好。第二天一早,我去了以后,帮助大婶把洗净的山楂用小刀切开,掏去核儿,再装上红豆沙,用消过毒的竹签穿起来。每串五六个,在熬好的冰糖汁里两面一蘸,待凉凉后,鲜红晶莹的冰糖葫芦就做成了。每次做完,大婶都装满一茶盘子,给我们家送去,给楼上的邻居们送去。我们每年都能吃到几次酥脆鲜美的冰糖葫芦。那时,大婶的两个孙女和我的儿子女儿年龄相仿,都才上幼儿园。孩子们在一起跳着唱着,两家人一起吃着冰糖葫芦,听着孩子们欢快稚嫩的歌声,开心极了。
每当我打开柜子,看见大婶当年给我们做的一双双崭新的鞋垫,看见鞋垫上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就想起大婶当年缝制鞋垫的情景……
别看大婶50多岁了,眼睛一点儿不花,做针线活从来不戴眼镜。鞋垫上用各种丝线绣的鸳鸯戏水喜鹊登枝,真让人觉得振翅欲飞,双喜字和福字也绣得苍劲漂亮。我们家做衣服的下脚料,穿不着的旧衣服,我都给大婶拿去做鞋垫,大婶给我们家每人都做了好几双。我们楼的住户,家家都有她送的鞋垫。
左邻右舍,谁家生了小孩,大婶知道后,就会连夜赶制老虎枕头、老虎鞋,在孩子满月那天,亲自送到小孩家里。那五彩斑斓古色古香的枕头和鞋,给喜添贵子的人家,带去了无限的喜庆和欢乐。
听大叔讲过,大婶做姑娘时就心灵手巧,当年还是支前模范呢。她亲手缝制,直接送到战士手中的鞋垫就有上千双。大婶当年送大叔参军,送给大叔的定情物,也是两双鞋垫。大叔从一个红漆小木箱里拿出让我看过,鞋垫上绣的是两个经典的爱情故事,一双是十八相送,一双是断桥送伞。服饰鲜艳,形态逼真传神,呼之欲出。虽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鞋垫依然崭新,可见大叔一直珍藏着,从未穿过。
现在,大婶依然把左邻右舍都看成亲人和朋友,把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热爱,都一针一线地铭刻在鞋垫上。大婶常说:住在一起,就是有缘,为大家做不了什么大事,绣几双鞋垫,留个纪念吧。
大叔窗外的绿地上,有棵枸杞树,已有五六年了,主干已有碗口粗,枝条爬满了窗外的护栏。听说是大叔刚搬来时栽种的。大叔闲暇时,就给枸杞树浇水、施肥、捉虫。
阳春四月,枸杞树开花了,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在青翠欲滴的树叶间,爬满了护栏,几只鲜艳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着。我一打开窗户,一股淡淡的清香,就从窗外飘进来。
金秋十月,护栏上的枸杞变红了,一串串鲜红的枸杞,在绿叶的映衬下,像翡翠树上挂满了红玛瑙,缀满了护栏,令人赏心悦目。
楼上张大妈的儿媳,给她生了个胖孙子,她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这不,颠着一双白薯脚,来到窗下喊大叔:“大兄弟,我摘把枸杞给我儿媳熬鸡汤。”大叔听了,就像自己得了孙子一样高兴:“摘吧!恭喜您抱孙子,回头我买两只乌鸡给您送去,枸杞乌鸡汤最滋补了。”
李二嫂哼着小曲儿,美滋滋地走来,高兴地对大叔说:“您大侄子吃了这几服中药,肾亏的病还真见好。腰不疼了,身体也有劲了。只是每次都从您这儿摘枸杞配药,怪不好意思的。”“没事!没事,只要能把大侄子的病治好,你就是全摘光我也高兴。”
赵大爷满面红光,捋着花白胡子,手里拿个塑料袋。人还没到,洪钟般的声音先传了过来:“大兄弟!你教我泡的枸杞酒真好,又补身子又好喝!你看我越喝精神头儿越足,身子骨越棒。这不,今儿个又买了几瓶二锅头,再摘点儿枸杞泡上。”大叔笑着说:“好,好,我祝您越喝身子骨越硬朗。”
我也喜欢喝鲜枸杞酒,泡酒方法是大叔教我的。采摘时选择那些个大、红艳,没有被虫咬过的鲜枸杞。摘去果蒂,清洗干净,放在玻璃容器里,然后倒入二锅头酒。泡完后封好盖。一个月后,酒色变红,把艳丽鲜红的枸杞酒斟在透明的高脚玻璃杯里,显得分外高贵典雅。二锅头原来辛辣烈性的口感没有了,变得清香、绵甜、柔和,枸杞酒有明显的滋阴补阳,舒筋活血的功效。我常把大叔请过来,让爱人炒几个菜,和大叔对酌。饮酒间,大叔兴奋地说:“我当初种枸杞,只是为美化环境 ,没想到不但自己受益,还帮助了小区的邻居。看他们摘着鲜红的枸杞,我也从心里高兴。”
80年代末,大叔大婶搬到县城去住,我们依依难舍,相邻十余年,老两口像父母一样帮助照顾我们,令我们终身难忘。现在,我们仍关系密切。逢年过节,我们都去看望二老。如今大叔大婶都已进入耄耋之年,衷心祝愿二老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 师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