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必修课
2015-09-10杨钊
杨钊
青年人走入社会,希望能够自立,要自立,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若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而去谋求其他问题,可以说是颠倒次序,次序颠倒就容易产生混乱;混乱则令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容易令身体及其他方面出问题。所以,历史的案例告诉我们,人生必须按部就班,才能健康地成长。人生成长的次序,首先要立志学习,其次是能够自立,建立小康家庭,再其次是富裕起来。其中的道路应如何走,应该学习些什么?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这里姑且介绍一下其中的要点,社会上千样万种知识和本领,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其一为做事,其二为做人。因此人生之道首先是“处事待人”之道,至于如何处理事情,把事情办好,重要一环是学会与人沟通,与人相处,只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沟通,对把事情做好,有很大的帮助。而与人相处的首要条件是学会“吃亏”,学会退一步思考问题,此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有许多路可以走。所以古人提醒我们,与人相处的方法是:“让他三尺也无妨”,正是“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也无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内容是古代有一人家去信告知在朝廷做大官的亲戚说:邻居把与自己房子相连的公共路的地,拿去建了房子,令路窄了。在朝廷做大官的亲戚就回信告诉他们,他要占,便让他占好了,甚至“再让三尺又何妨呢?”,结果其在乡村的亲属真的把屋的围墙退后三尺,让两屋之间的路宽一点,而对方见到邻居不仅不争,反而让步;因此,他也退后三尺,令两屋之间成为一条宽阔的大路,一时成为佳话,轰动全城,至今可说亦有千年历史。在“处事和做人”的学问之中,儒家认为其中二课是必修科,其一是《大学》,其二是《中庸》, 在这里与大家再一次温习《中庸》是如何教导“ 做人之道”的:孔子说:“我憎恶那些表面看似是好,而实在是不好的人;就好像稻田中的莠草,它搅乱了稻苗;我憎恶那些花言巧语的人,恐怕他们搅乱了道义;我憎恶那些口甜舌滑的人,恐怕他们搅乱了诚信;我憎恶那些邻国的淫声,恐怕他搅乱了雅乐;我憎恶那些黑混红的紫色,恐怕它搅乱了朱红的正色。”孔子说:“ 君子所作所为,都是依照中庸提倡的道理和方法;小人所作所为,都是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实践中庸的道理,也就是时时刻刻谨守无过、不及的原则;小人做事则违背中庸的道理,因此就会没有顾忌而胆大妄为。”孔子说:“忠和恕是离开正道不远的,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切勿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说:“平常的行为注意道德操守,平时说话要小心谨慎。品德、学问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力去追求和改进。”孔子说:“射箭有些像君子的作风,射不中箭靶的中心,就要检讨及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埋怨外间风力及阳光影响自己的成绩。”孔子说:“君子推行大道,例如仁义、忠孝之道,就好像走远路一样,必定从近处开始;又譬如登山,必定从低处开始。”孔子说:“以上的道理,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了,称为‘生而知之’,有些人要经过学习才知道,称为‘学而知之’;有些人则要在困苦之中或者在挫折之中才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称为‘困而知之’。虽然,领悟道理的入门和方法不一样,但所明白的道理是相同的。”孔子说:“任何事情,必须预先有准备,才会成功;没有准备,往往会失败;上台致词及演讲之前有准备,又或者先练习几遍,到时就不会‘口窒’及不畅顺;做事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困难重重,行动之前先思考完备,就不会因失败而后悔自责,上路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走上绝路。君子依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而行事,不贪慕本位以外的企求;处于富贵,行为就会合乎富贵的身份,做富贵人士本份应该做的事情,处于贫穷,行为就会做合乎贫穷身份的事情。孔子说:“广博地去学习,例如道德、学问、知识、技能等;细心思考,确切地实践;没有学到绝不罢休,尚未清楚,一定寻根问底,问过明白;认真地去思考,不掌握其中的原理和规律,绝不罢休;没有在实践中去练习和运用,一定要去实践,实行不彻底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力气可以完成,我用一百分的气力去做;别人用十分气力可以完成,我用千分的气力去做。如果能够实践这个原则,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懦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诗经? 卫风? 硕人篇》说:“穿了彩色的锦衣,外面加上一件罩衫。”这是因为厌恶那件锦衣的艳丽。所以,“君子之道”表面是黯淡的,(现代语称为“低调”),但会一天一天地彰明起来;“小人之道”,表面是风光的,(现代语称为“好高骛远”),却会一天一天地衰败。
选自《美佛慧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