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2015-09-09夏云峰
夏云峰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学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带来教育的革命。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可以更加有效的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3-0165-02
Reflection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XIA Yun-fe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break the people learn, the space constraints. For people to learn, work, and life offers a convenient plat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ring a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support, could be more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义务教育是教育之本,是整个教育体系这座大厦的根基,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每个个体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全社会、全民族长远发展的智力源泉。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乡适龄儿童“有书读”的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但“读好书”问题依然存在。可见教育公平中的教育机会平等已经基本实现,但是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均衡、优质均衡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可见,作为革命性要素的信息技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将成为重要的工具。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义务教育中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一种可能。无论是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是学者们的学术研究都对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了一定的解释说明。在我国,对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付诸实践。200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育部开展的“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三通两平台”项目等都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政府大力开展了很多重要的项目和重大工程。这些项目工程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些项目工程中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类是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代表的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公平而实施的工程。这类项目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的特点为落后地区传送数字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平等。第二大类是以建设全国资源共享平台为主。这类项目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该类项目是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为教育提供一个畅通的资源平台。前两类可以看成是点与平台的搭建,并没有将其有机的错综复杂的搭建起来。第三大类就是将这种离散的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将独立的点与搭建好的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种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全时空教育。该类项目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典型。
2 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者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微观层面实践的探索中都暴露出一些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技术在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研究的活动范围比较狭小。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政策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的范围也是主要跟着社会热点政策,没有更大范围的深入研究。第二,相关政策不完善。尽管政府已经制定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并且实施了一系列的工程项目,但是从长远看来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第三,政策过于宏观。由于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历史的新课题,没有可遵循的模板去学习。我们只能在探索中前进,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宏观的政策对于具体的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从微观层面而言,虽然已经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项目,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第一,评价机制有限。现在的评价机制对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程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度量标准。当前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多以区域内均衡发展为导向,对区域间的发展评价相对缺乏。第二,资源共享价值不高。主要表现在,区域内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资源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区域、城乡、校际的不均衡,区域之间的"信息沟”、“知识沟”开始出现。
3 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在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加大对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在思想、机制、模型的创新,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3.1 提供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
无论是从政府出台的鼓励发展信息化教育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还是很多地方开展的巨大工程,以及很多人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都意识到信息化教育将会极大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在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根据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者的研究,出台全方面、多层次的宏微观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最后,健全各项机制的发展,以促进信息化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如果没有合理健全的评价机制,只是根据项目管理的程序与方法来评价,无法将该项目有效的长久发展下去。我们所要作的就是建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3.2 建立有利于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共享模式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之间的资源壁垒日益加深,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出现了“数字鸿沟”的现象。首先,应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在对义务教育均衡的作用,为实现区域、城乡、校际资源的均衡提供一个大数据平台。同时,还应把企业的力量引入,也让其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样,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普通的教育资源,在两者的竞争过程中将会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构建云时代下的国家、区域、城乡、校际间的联盟模式。伴随云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区域加入资源共享行列,区域性开始消失,学校组织构成学校联盟的小节点,学校组织成为云中的一滴。
3.3 提供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理论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最新的产物,还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也实施了一些重大的项目工程,所参与的研究主体也多以政策的机构人员为主,但是,还没有相关的具体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研究来指导我们前行。因此,我们应该发挥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积极鼓励研究学者研究开发,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模型提供一定的研究成果。这种理论成果可以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实践活动提供行动指南,这样可以加速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国林.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2] 何克抗.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理论经纬,2011(5).
[3] 彭红光,林君芬. 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4] 高铁刚.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2).
[5] 苌景州. 建立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J].贵州社会学科,1994(1).
[6] 祝智庭,管珏琪.“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7]Besser H.Education as Marketplace[EB/OL].http://www.teacherplace.org/downloads/connect_educators.pdf.
[8] LIL.Y,ZHENGY.L,OgataH,YanoY.Research On Pervasive E-Learning System Development. Proc of Elearn,2003.
[9] Ken Sakamura,Noboru Koshizuka.Ubiquitous Computing Technologies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TE) . 2005
[10] Gwo-Jen Hwang,Chin-Chung Tsai,Stephen J H Yang.Criteria,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C].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