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考
2015-09-08魏胜先
魏胜先
时下,教育内涵发展已从专家研讨、基层探索层面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党的十八大报告都提出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现就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特征、推进意义、实施路径谈些自己的看法。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目标是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方向国际化、师资队伍优质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追求高品格、高品位、高品质的教育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发展。它要求基础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适度超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达到数量与质量融合,规模与效益统一,传统与现代贯通,人的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使教育回归本位、返璞归真。秉承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等理念,按照学生年龄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科学施教,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揠苗助长。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体现育人为本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讲求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重点在于唤醒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使校长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学生的生命发展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高分数和升学率。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彰显学校和学生个性的特色发展。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内涵发展的根本是特色发展。它要求建设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达到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改变千校一面、同质化严重的状况。
二、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教育来说,就是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教育治理机制。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治理主体现代化、治理理念现代化和治理机制现代化。实现教育治理主体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推进教育家办学,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实现教育治理理念现代化,关键是推进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实现教育治理机制现代化,就是将人民群众纳入决策和管理主体,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只有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大力提升师生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加快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步伐。
(二)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进入21世纪,国家一直把教育公平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它是继解决“有学上”问题之后教育发展的第二个目标: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当前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待遇的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一事,但教育的不公平,则影响人的一生一世。从近年来的教育实践看,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已经转向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既是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体现,也是对人们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回应。
(三)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能力太小。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顺从权威,美国的学生挑战权威。美国学校的评价模式是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能力为手段,增强创新能力为根本,弘扬个性为目的。而我们通常的教育是以理解知识为基础,崇尚课本为手段,发展逻辑思维为根本,追求系统规范为目的,自然就催生了“千校一面、万教一法”的局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校内涵。
(四)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择校热、大班额情况依然存在;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成人化、中学教育功利化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豪华校园”;有的学校办学理念陈旧,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只有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有效化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困难和问题。
三、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必须形成合力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乎国计民生,涉及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要达到理想的目标,除了教育系统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和相互配合。
(一)党委发力,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扫清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制约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办学体制、人事制度、评价制度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校长负责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但至今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倒退现象。实行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强化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实现教育家办学,说起来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各级党委牵头并全力推动,是难以奏效的。学校的治理发展,理应是以校长为主角,可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校长们,在旧的体制下,只能做些“小手术”,不敢甩开膀子去干。因此,各级党委必须积极推动深化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实现教育局长专业化、校长专业化方面动真格、下真工夫,在推行校长负责制方面真松绑,加快学校去行政化的进程。
(二)政府给力,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
一是转变教育政绩观。由过去单纯以升学率高低为标准的教育工作考核导向,转移到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上来,不以教育的“GDP”高低论英雄。前些年,一些地方的教育局长和校长因为高考成绩下滑而被撤职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样的教育政绩观怎么能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呢!二是转变领导方式。真正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改变过去在领导方式和管理方面的缺位、越位、错位现象,政府要坚持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不该管的事情放给教育部门和学校。三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由偏重于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以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将工作重心从重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转向人的因素上来,将更多的钱花在人的身上,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财力物力支持。各级政府要强化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责任意识、改革意识、攻坚意识,加大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改革管理方式激发教育活力。
(三)社会助力,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在有些地方,学校在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的家长竟然告到教育部门,嫌老师讲的时间短;学校考试本来没有公布学生名次,家长非要问个究竟;社会群众评价学校还是看升学率的高低;社会上歧视教师职业、侵害学校权益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如此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学校内涵发展。因此,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动员社会各界为教育、教师办好事、实事,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宣传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方法和成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四)增强教育部门推动力,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搞好顶层设计和指导服务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大有可为,但能否深入推进,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的胆识、智慧和干劲。一要敢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学校自主办学等,已成为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瓶颈。敢不敢蹚这道“深水”,敢不敢啃这块“硬骨头”,是考量教育部门主要领导改革胆识的关键所在。是等,还是试?是说,还是做?是看,还是干?答案肯定是后者。有些改革属于国家层面,有的则可以在省域、市域或县域甚至一所学校内进行。二要会作为。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内涵,增强教育治理能力,使每个干部都能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规划,为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提供可靠依据。三要多作为。对认准了的事要早干、快干、多干,克服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倾向。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扑下身子、下沉重心,侧重引领,增强服务基层的主动性,加大对学校内涵发展工作的指导力度,做到少管多服务,少找茬儿多帮助。
(五)激发校长活力,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提供成功范例
“教育家办学”有两重含义,一是让教育家办学;二是使办学者成为教育家。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一是要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要博览群书,精通教育教学理论,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校长。要关注课程、关注课堂、关注教改、关注教师、关注学生,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树立专业权威。二是要特别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梯级成长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校本研修、高校进修、名师带徒等形式,鼓励支持教师学习业务,提升素质。三是搞好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狠抓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狠抓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约束力;狠抓环境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影响力。“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曾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个有品位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体系;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计算机房。这些话值得我们品味。四是坚持实行精细化管理。要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事事高标准。
(六)焕发教师活力,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主战场是学校,主阵地是课堂,主力军是教师。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教育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钱学森之问”,表面上看来是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当,深层次原因其实是教师的素质问题。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家提出十六个字,即“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结构合理”是教育部门的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则是教师个人的事。做到“师德高尚”,就要爱岗如家、爱生如子,坚守三尺讲台,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增强人格魅力,维护好人民教师的尊严。做到“业务精湛”,就要历练“三气”:一是知识的底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吸纳先进教学理念,以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二是专业的才气。要丰富教学经验,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教育学生的能力,创新教育教学艺术。三是改革的勇气。要积极投身新课改,探索“绿色评价”的新方法、新途径。做到“充满活力”,就是要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激情,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早日实现名师梦。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在整个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渴望优质教育的新期盼、落实教育综合改革新要求的重大举措。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推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不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担当,而且要彰显各级党政部门的责任担当,还要靠社会各界的配合担当。只要上下齐心,内外联动,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基础教育内涵发展一定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