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关系转变的三个时期
2015-09-08陈嘉怡
陈嘉怡
摘要: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红楼梦》女性中的两大主角,通过本文的分析将她们之间的关系确定为相识对峙期,相知和解期,死生合一期三个阶段。她们关系的转变是串联《红楼梦》故事的重要线索,展现了人性两极从矛盾到调和的漫长过程。二者围绕婚配宝玉这一核心症结,从争夺到悬置再到共守,最终达到梦想与现实,生与死的融合,在宝玉身上实现真美合一的理想至境。黛玉与宝钗代表了作家曹雪芹对女性两种极致美的欣赏与崇敬,折射出社会人生中梦想与现实的终极矛盾,人格中本我与超我的妥协平衡。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人物之争;钗黛关系;双绝合一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63-03
一、钗黛关系的对峙期
从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到第四回薛宝钗入住梨香院,《红楼梦》一书中的两大女主角均已亮相出场,在此之后近40回的文本中钗黛屡次交锋,基本处于“黛紧钗冷”的状态。林黛玉言语尖酸刻薄,屡现锋芒,借机试探宝钗的用意和态度。书中多次出现“黛玉冷笑道”,借以表明黛玉对宝钗的敌视态度。如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这明显表示黛玉对宝钗所食“冷香丸”的传奇来历颇为不屑。再如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点出宝钗对宝玉通灵宝玉的在意是在留心与宝玉的“金玉良姻”。然而与此同时宝钗对待黛玉挑衅讽刺的言辞多是加以冷处理并不流露过多的爱憎情绪或与其做直接正面的交锋。如上面提到的第二十九回,当宝钗听到黛玉带有挑衅意味的话时“便回头装作没听见。”又如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黛玉借丫头雪雁送手炉之机奚落宝玉对宝钗言听计从,而“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下文我将从两个方面来阐释钗黛关系对峙期的表现及背后形成的原因。
(一)钗黛二人在荣府的生存境况
黛玉来到荣府是寄人篱下,在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后彻底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女,贾母成为黛玉唯一的也是强有力的保护伞,而贾母也确实对黛玉宠爱有加,把对亡女贾敏的疼爱都转嫁到外孙女林黛玉身上,与宝玉一同视为掌上明珠。如书中所言“……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王夫人对黛玉也表示了礼貌性的关心,如在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王夫人无论是因为要奉承贾母还是真的菩萨心肠到底也不曾为难黛玉。但是敏感如黛玉,她心里很清楚荣府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她的吃穿用度都由贾府供应,这与宝钗只是客居于此,“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的处境相比必然会感到自尊受挫和心理压抑。正如张锦池先生所说的,“黛玉从身份上说,虽则是位小姐,从经济上说,却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她之所以没有掉到使女队伍里去,是由于比香菱多了个贾母,只是这条纤弱的血缘纽带,把她高高地挂在小姐的地位上。”黛玉时刻提醒着自己要生活的小心不能惹人嫌恶。如第二十六回晴雯没有听出是黛玉的声音未给她开门,这时“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薛宝钗的忽然到访使黛玉的处境更加不乐观,有了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对比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就大大失了人心,“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宝钗各处送礼连最不受重视的赵姨娘都照顾到了,可以说生活如鱼得水,一切尽在她的掌握之中。这就又戳到了黛玉无依无靠缺乏经济实力的痛楚,因此她因为宝钗的到来“悒郁不忿”实际上是因为自卑惶恐而增大了心理的压力,而此时的宝钗却是“浑然不觉”,一个人没有针对你就将你击败了,这样的冲击对黛玉而言是难以弥合的,对宝钗产生敌意,感觉宝钗抢夺了别人对自己的宠爱是不难理解的,她们的对峙关系由此产生。
(二)钗黛对宝玉的态度
婚配宝玉成为钗黛对峙关系的症结所在。宝黛之间的感情从“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到“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说明情意渐浓时黛玉的不安全感越是强烈,投入得心思越多越害怕失去。黛玉的孤独与伤怀在偌大的荣府里实际上只有一个可诉也只有一个肯听之人那就是宝玉。因此黛玉对宝玉有情感上的依赖,宝玉是她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撑,是她所有美好幻梦与希冀的寄托。这样的黛玉就时时把能否与宝玉婚配这桩隐秘心事放在最敏感的神经弦上。而宝钗带来的“金玉良姻”如同阴云一般瞬间笼罩了她的全部生活成为难医的心病,这是钗黛对峙的根本原因。如第二十回,有一段话充分暴露了黛玉内心真实的忧虑想法: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宝钗真的成为了黛玉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连自己曾经自恃的诗书才华也遇到了实力超群的敌手,她感到了莫大的威胁与惶恐,害怕宝玉会被宝钗夺走。随着感情的不断磨合,黛玉可以确定宝玉心里是有自己的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就如王昆仑所言“因此黛玉并不是以为宝玉给自己的太少,而是以为他分给别人的太多;……黛玉也常感到被扰害和须要防范的痛苦。”所以黛玉对宝玉总是不放心,非要到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亲耳听到“你放心”三个字才敢确认自己的真心不曾错付。这为40回后黛玉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埋下了可能和解的心理基础。 宝钗来荣府的目的起初并不是专为求宝玉婚配而来的,而是待选入宫,但是没能入选。她入住荣府后很清楚母亲与王夫人的打算,第二十八回写道: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同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说明薛姨妈与王夫人都很愿意二宝的婚事,这样可以巩固王家在贾家的权势,宝钗是绝对完美的不二人选。宝钗一方面遵从封建淑女闺范要明里远着宝玉和他保持距离好避嫌,另一方面在暗里多用柔情蜜意悉心劝导来感化宝玉,如第三十回,宝钗走进宝玉的卧房,在宝玉熟睡时禁不住替袭人绣肚兜上的鸳鸯,这分明暗示想与宝玉成双成对的美意,如果当时对宝玉真的无意何必天天把金锁悬在胸前,又来做这种妻子份内的小事?还有第二十六回,从晴雯的抱怨中可以得知宝钗“有事没事跑来坐着”说明私下里宝钗常来宝玉这里,大意是为了增进与宝玉之间的感情,让宝玉增强对自己的好感,所以才会从自己的观念角度出发规劝宝玉,想对他采用慢慢渗透的方式增进感情进而将宝玉改变成走仕途经济的正道公子,宝钗就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对宝玉失去信心也明白了黛玉在宝玉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而宝玉对宝钗也变得是敬而远之了。这为钗黛下一步的和解奠定了基础。
二、钗黛关系的和解期
黛玉与宝钗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彼此都有了不同的认知,黛玉对宝玉已经“放心” ,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不在意“金玉良姻”了,相反黛玉更加忧虑,她不能肯定一对恋人的坚守与执着能否抵得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侵袭,所以黛玉对宝钗始终保持相当高的警惕性。而另一方面宝钗对黛玉与宝玉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也已经了然,她明显感觉到宝玉对自己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此时宝钗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宝二奶奶”的位置,她很清楚自己在婚姻这件事上做不了主,她将决定权留给了母亲。但是面对黛玉这样才貌双全堪与自己比肩的女子她也是非常欣赏的,所以宝钗决定悬置婚配宝玉这个终极矛盾而试着与黛玉化敌为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使宝玉减少对自己的反感,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这一阶段就呈现出“钗热黛融”的状态。
(一)钗黛关系和解的契机
行文至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黛玉在行令是说出了两句戏词“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它们分别出自《牡丹亭》和《西厢记》,此时宝钗敏锐的捕捉到了黛玉此言的纰漏“回头看着他”而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幸而黛玉没有与宝钗理论否则就失去了一次钗黛关系和解的好契机。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明确点出宝钗主动出击和解钗黛之间的对峙关系,她先将黛玉阴至蘅芜院中,这是一个完全私密的个人空间说明宝钗并不想将此事宣扬出去让黛玉多加一层偷看杂书的罪名,而她并没有一上来就苦口婆心地劝诫而是先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罢了。”先摆出一副封建家长的架势给黛玉一个下马威,在心理上压倒黛玉,是黛玉“心中也不免疑惑”是黛玉心虚,接下来宝钗的态度稍稍和缓,笑道:“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道哪里来的”点出黛玉失于检点之处,但同时也摆明了自己“也是个淘气的”把自己偷看杂书的短处坦然暴露给黛玉,让黛玉放下戒心,表明今天所谓的“审问”并不是要揪住黛玉的错处不放成为我在宝钗手中的把柄,而是传达给黛玉一个友善的信号,我也不是不会“淘气”的事,只是我很明白那些事不过是玩闹并不符合闺范,杂书看看就好了,若是“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确实是一番对黛玉的肺腑之言,黛玉固然纯洁天真但是宝钗对自己说的这些“好话”和其中想传达的“善意”还是可以明白地感受到的,所以她没有辩驳,不是无言以对而是“心下暗伏”。钗黛关系因宝钗的一席话打破坚冰,走向春天,也从此揭开了黛玉对宝钗时时防范的心结。
(二)钗黛关系和解的效果
在第四十二回“兰言解疑癖”之后,钗黛和解的效果就立刻呈现了,在“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一回中,黛玉除去了对宝钗的芥蒂,立刻心胸开阔,心情变得异常的好,在此之前很少看到黛玉如此愉悦,充分发挥自己的伶俐与诙谐,讽刺刘姥姥是母蝗虫,又打趣惜春“照着这个样子慢慢的画”语言既讽刺又幽默却又不失伶俐慧黠,而宝钗更是与黛玉一唱一和,一直在肯定称赏黛玉所作的调侃之语。在说到要替惜春准备画画用具的时候,宝钗正在显示她的博学多识,黛玉却笑道:“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甚至说宝钗“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公然打趣全才宝钗而且不是用带有敌意的冷笑,而是幽默诙谐的调笑,可见黛玉并不担心宝钗会恼怒而宝钗也不同以往淡然置之做冷处理,而是难得俏皮得反唇相讥黛玉是“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 进而更是“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一派天真活泼的嬉闹场景,此后两个你一言我一语暗指“兰言解疑癖”之事,之后更有宝钗替黛玉拢头发的小细节,这说明钗黛之间已经搁置婚配宝玉的问题初步达成默契。到了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知心朋友的程度了。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必犯嗽疾,可知久病难医不能根除了,病中孤独常盼姊妹来问候,可是说不得三五句又厌烦了,可知黛玉确实很娇气,是不容易相处的人,可是宝钗却时不时去探望。宝钗说起黛玉的病表现出忧虑并提出每日送一两燕窝来滋补,这时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黛玉能说出这番肺腑之言是坦诚以待出于真心的,然而黛玉并不是受宝钗小恩小惠的蛊惑就能如此的,她先前早已对宝钗心存芥蒂时时警惕,如果宝钗不是出自真心相待,敏感如黛玉怎么会轻信呢?这说明宝钗确实是心疼黛玉的,怜悯这样才貌都不输于自己的女子竟常年受病痛的折磨而日渐憔悴。对于婚配宝玉的事我不能说宝钗一定就在心里放弃了这种打算,但是这时的宝钗起码已经不热衷于当上宝二奶奶,她宁愿悬置婚姻的问题而坦诚地表达自己对黛玉的关心。骄傲的不只是黛玉也是宝钗,她并不想逼死黛玉来达到赢得宝玉的结果,她这样兰心蕙质的女子也会渴求一个爱自己的丈夫的,所以这个时期婚配宝玉的问题被黛玉宝钗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三、钗黛关系的合一期
《红楼梦》文至80回忽然断稿,令多少红迷为之遗憾叹惋,有很多红学家根据前80回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推断80回后的情节,其中在庚辰本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总批提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而“钗黛合一”的主张实际上是针对宝玉在爱情婚姻上的抉择问题。黛玉是宝玉爱情的寄托而宝钗则成为宝玉最终婚配的选择,“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二人可谓各司其职,事实上就是回避了现世生活中爱情与婚姻不对位的固有矛盾。
(一)钗黛合一的可能性
黛玉宝钗之间虽然通过“兰言解疑癖”和“互剖金兰语”坦诚相待成为知心朋友,但她们之间的矛盾症结从未解开只是隐匿起来罢了。而这症结就是谁最终能嫁给宝玉成为荣府的“宝二奶奶”。黛玉与宝玉心意相通精神上相互安慰依赖,他们是渴望天长地久的婚姻的,他们是坚信木石前盟的,有贾母这个保护伞在他们结合就有一份希望。而与此同时王夫人与薛姨妈早已筹划将宝钗娶进贾府,这样在对待宝玉婚姻的问题上贾母与王夫人的矛盾早已形成,如第二十九回贾母这个老人家急的抱怨说:“……偏生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很明确“冤家”是恋爱男女互相的戏谑称呼,王熙凤作为贾母的心腹她敢于开黛玉的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以凤姐姐的精明很了解贾母的心意同时她也绝不想让宝玉娶更有管家能力的薛宝钗而大权旁落。王夫人和薛姨妈早就讨论过薛宝钗的金锁要找有玉的来配,从王夫人对袭人的喜爱和对晴雯的厌恶也可大致反映出她对宝钗和黛玉的爱憎态度。那么钗黛合一的矛盾只能用唯一的方式来解决让黛玉泪尽而逝!只有黛玉先死去了这种不可解的矛盾才能得以解决。根据周汝昌老先生的推断:黛玉自知眼泪不多大限将至将宝玉托付给了宝钗,体现黛玉对宝玉的深爱。“爱到深处无怨尤”,她希望自己死后宝玉不要殉情弃世,真正的爱情是想要对方一世安好的倾情付出,而她唯一信任可以保全爱护宝玉的人惟有宝钗!黛玉和宝钗已经没有嫌隙互诉过肺腑黛玉对宝钗已无敌意,当自己和宝玉注定有缘无分的时候,她并不会自私地强占宝玉让他永远活在失去自己的痛苦里,她相信宝钗能够爱护宝玉为他筹谋,保他一世无虞。
(二)钗黛合一的终极表现
“这两个美女的精神世界体现两种人性美的理想,一真一善。黛玉的真,在自己一方是率真,对别人是真诚待人;宝钗的善,在自己一方是独善,对别人是与人为善。二者共同构筑了真善美的人生理想。”[9]这段话精到恰切至极!黛玉与宝钗的关系并不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关系,即使在钗黛关系的对峙期也不是如此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人们对真与善的不同理解,是审美层面的矛盾。她们在相貌上一个是“罥烟眉”“含露目”一个是“脸若银盆,眼似水杏”。气质上一个如纤柳,风流袅娜;一个似娇花,鲜艳妩媚。钗黛合一是将她们的美合二为一。但是世间安得双全法,宝玉最终只能面对黛玉仙逝的惨痛事实而接受与宝钗的金玉良姻。《终身误》一曲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说明宝玉面对另一种美艳无双的宝钗却无法抚平失去黛玉的心伤。“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宝玉对宝钗是敬爱的会相敬如宾地维持他们的夫妻关系,宝钗代替黛玉弥补了他生活中的空白,但是他的心已随黛玉远去。宝钗既然作为黛玉的知心朋友也很清楚宝玉心之所属,她也不可能强求恩宠,只是扮演好“宝二奶奶”的角色而已,是不会真与宝玉如胶似漆地过夫妻生活的。当爱情与友情面对两难的抉择时要想都不辜负就只能辜负自己了,最终宝钗也在这样的两全矛盾中抑郁而终得以解脱。钗黛合一在宝玉身上得到了终极的展现,他与宝钗的人和黛玉的心相伴相守,是纯真美与圆融美的结合,是梦想对现实的超越,是曹雪芹超验的生命理想,是《红楼梦》塑造钗黛两个极致的女性永垂不朽的原因。
综上所述,黛玉与宝钗从第五回首次交锋即呈现出“黛紧钗冷”的对峙状态。经过近40回的相处了解,在第四十二回由宝钗主动出击“兰言解疑癖”,之后呈现出“钗热黛融”的和解状态。80回后黛死钗嫁在宝玉的生命中实现钗黛合一。黛玉与宝钗的关系从相识对峙到相知和解再到死生合一,体现了真善美完美融合的人生至境,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人格中本我与超我在一次次矛盾挣扎中达到了平衡。梦想与现实从来不能用孰是孰非来辨,纯真与圆融从来没有孰美孰丑之分。黛玉与宝钗的关系展现了《红楼梦》这部书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内心与世俗不可解的矛盾冲突。曹雪芹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人性的两极,梦想与现实时刻折磨着我们的心灵。痛苦由此而来,悲剧由此而生。人世光阴就在理想与现实互相的拷问妥协之中覆水东流,本我与超我从来难以平衡。然而这种矛盾却是人生意义的真正所在。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