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要去MIDO

2015-09-081980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米兰眼镜意大利

文 /1980

MIDO毫无疑问是全球眼镜行业的一大盛事,堪称一场设计盛宴,对国内从业人员来说应该要看,毕竟感受新东西,看到方向与差距,回来注入动力,才能不断创新,提升自己。每年的MIDO,国内大批的设计精英都会抱着朝圣的心态飞往米兰,现在在网上搜索“MIDO”,出来的搜索结果90%是赞扬米兰眼镜展的文章,几乎所有的言论都是让我们向MIDO看齐,向MIDO学习。不可否认,MIDO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专业的眼镜展览会,然而世上没有什么是完美的,难道MIDO就如此无暇?难道MIDO标准就是世界标准?意大利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真的适合我们?

本期我们对部分以去MIDO观展为目的的设计师和品牌负责人设置了三个话题:1.去米兰看什么;2.米兰设计盛宴下的收获与反思;3.别急,中国设计!围绕这三个话题,参与讨论的业界同仁各抒己见,既一同分享去米兰的收获,也表达对意大利设计的思考,同时不忘剖析中国眼镜设计的现状,为中国眼镜设计如何更好地发展献计献策。

话题一:去米兰看什么?

吴广旭(洪旭集团CEO)

我去米兰观展就是带着两个目的:一是学习优秀品牌的理论体系;二是实实在在地浸淫在他们的文化中去感受。意大利围绕着设计的产业链异常发达,没去看过的人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这就是他们的设计土壤。同时意大利的设计理论体系也非常先进和系统,而且以理工科知识体系为背景,他们把设计诠释为是一个“知识集成中心”,而不是想象的只有单纯的工艺和美术。

陈嘉樑(华诺兴业集团)

去米兰看眼镜展,三分之一看设计,三分之一看流行趋势,还有三分之一看展台装修。好马配好鞍,展台装修不到位,设计、产品效果也体现不出来。我在展会看中一家很不错的参展小品牌,我说我想定货,并希望要先去看工厂,但看完后很失望。他家的眼镜在美轮美奂的装饰环境下,身价倍增,犹如钟表、珠宝,离开柜台,在日光下,光环尽失。因此,我认为我们国内的眼镜品牌商在展台装修包装这一块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空间。

程永成(BIG HORN品牌负责人)

我觉得MIDO的展台空间展示很值得学习:他们的展示空间通过对功能性及视觉美感的合理安排,从“物”到“视觉、听觉”到“心”融合与人性感觉、触觉的外在感受,创造出场景气氛。在我们很多眼镜企业展厅很难有这种感受。

封波(眼镜设计师)

去米兰是去感受他们的感动。很多新的设计都来自内心的感动,这种感动基于设计者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在眼镜设计中所出现的一棵树、一只小鸟、一句问候、一张笑脸,这种感动也基于设计者对历史的尊重、对现状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看的不再只是设计,我们不再只是满足视觉的需求,我们更要满足的是感觉上的收获。要感受的是米兰所呈现的生活与情调,要静下心享受眼镜以外的设计精髓,如灯光、空间、氛围。这些都是带给设计师灵感、方向和目标的来源。

戴美儿(眼镜设计师)

为什么看米兰展;他们的专业态度、对美的执着、对自己的尊重、对佩戴者负责的行为都让人感动,非常值得我们眼镜创作人学习,我们在米兰看到的是别人在二战后再重新整合设计、工艺和引领时尚的一个沉淀,超越了60年。学习和追赶是比引领、突破来得容易,加上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中国眼镜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风格。下一步就是如何理解品位,如何引领眼镜设计的阶段了。

杨晓斌(OBE集团)

喜不喜欢意大利设计和适不适合中国市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值得思考意大利为什么能有多么多令全球喜欢的品牌,这就需要去体验一下意大利人平时的生活,了解他们做事的原则,他们对美的理解和体验。其实展会中的许多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存在,只是再设计和包装而已。米兰展,是一场设计盛宴,但米兰永远是别人的,唱歌剧、吃西餐、喝咖啡的,不是我们,不是我们的主流服务群体,因此找回自己、看重自己、革新自己才是根本,他们有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源泉,我们更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民俗,传统等可以传承,扬弃,挖掘等。中国永远都是中国而不可能成为意大利。中国,才是让我们最有底气和骄傲的源泉与依靠。

话题二:米兰设计盛宴下的收获和反思

封波(眼镜设计师)

一年一度的MIDO大餐里,学习是主要的,但是其中增长的浮华之气也需要我们注意、警惕。米兰眼镜展这班“老人”,实际上已经十分没落,但是他们对中国眼镜的进步看得十分清楚,对中国眼镜设计的实力也十分清楚,所以他们对中国是害怕的。关于抄袭的事情肯定是有,但是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组成。一方面,处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要学习,出位的事情会有。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产权在中国没有注册,我们也很难保护他们。这里面不是一个“可耻”可以概括的。

戴美儿(眼镜设计师)

参观米兰展已有不少年了,中国眼镜这些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米兰展的影响深入其中。最初是抄袭,后来米兰展看到中国人如防小偷,不让拍照,不让拿样本。确实,我们经历过这一偷师的阶段。就像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技术传到欧洲一样,只不过那时没有知识产权而已。作为文明社会的新一代眼镜人,抄袭,是我们欠米兰展的一段历史。

吴广旭(洪旭集团CEO)

对传统符号的简单移植和对西方设计的硬性模仿都使中国眼镜没有呈现给世界足够有影响力的设计,我们的生活方向一直在等别人给出引导,而我们却没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分享我们关于生活的独特思考及富有启发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程永成(BIG HORN品牌负责人)

很多人去米兰展就是看热闹,无数的形式涌现在眼前,把脑子搞得一团混乱,自己还很兴奋,回来之后免不了对着照片抄抄改改,渐渐地觉得累,眼睛累。跟许多意大利本地的设计师交流,提得最多的词汇也是“too much”。大多数人的定力是有限的,而米兰展像个规模宏大的超市,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

杨晓斌(OBE集团)

中国眼镜原创设计在近年来的上升高度和速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靠单薄的中国原创力量是无法与意大利品牌拉近距离的。主力军的大制造企业如果只是着眼于眼前利益,大厂的设计师只能对着拍回来的图片进行深化,只能针对产品本身进行表象型的设计,而不是去学习他们的气质、学习他们的设计战略方法,我们的设计只能限于自我陶醉,这就是制约中国眼镜设计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我们拥有了原创力量的“软实力”,但由于市场体制与行业趋势等种种原因,要成为真正的有文化底蕴的主流眼镜品牌还是有难度的。

另外,国内消费者的审美能力也在提升,但消费者会不会为好设计买单呢?对于好设计,欣赏可以,但要让国内消费者为它们买单好似并不容易。这也正是中国眼镜原创设计一直无法真正“辉煌”的苦恼。

话题三:别急,中国设计!

吴广旭(洪旭集团CEO)

意大利设计着眼于lifestyle,而北欧设计则是从living situation出发,不同价值观和文化,直接影响表达方式的不同,但都能深入人心。我们不必膜拜任何一种文化,中国市场那么大,看你针对的是哪一层面的客户群,就从哪儿出发,有选择地学习和吸取别人的优点。

戴美儿(眼镜设计师)

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中国的市场就是一个世界级的市场,如果我们的设计能为13亿中国人口服务,那么已经走向世界了。因此,我们不用刻意在很短的时间内希望赶上意大利,因为时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跟时间比赛”的理念急功近利,最终会导致中国眼镜设计走火入魔。中国眼镜原创设计才刚刚起步,跟有着60年历史的意大利站在一起,还只是蹒跚学步的儿童,需要时间成长,这件事急不得。

封波(眼镜设计师)

我们在学习意大利的同时还是先学习一下我们邻居日本吧,日本人在做事和设计上我同意是亚洲的德国人,因为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是把西方的先进科学和意大利的工匠精神学到了、消化了,至此,也就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国际设计师。所以现在我认为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需要我们的设计师把心收回来,不要被表面的繁荣迷惑而膨胀,静下心来,先做好产品,再想下一步吧……

程永成(BIG HORN品牌负责人)

最近两年国内市场正在经历转型的动荡和机遇,大家都认可设计创新是未来市场的一个核心增长点。如何使其落地,发扬中国的文化特性又与国际真正接轨是需要大家从不同方面共同思考和努力的。

陈嘉樑(华诺兴业集团)

有时候不用看展会,只是手机朋友圈里面几百条的丰富内容,就会让你深受启发。最强烈的感受是表面山寨期过了,研究期到来了。业内少数早些年依自我悟性深入研究的大咖们,你们的宝贵价值要发威了,超越碎片过程的积累走向系统的深入整合,是时候将成果呈现给我们国内眼镜行业了。o

猜你喜欢

米兰眼镜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意大利面“变魔术”
眼镜知识知多少
从天而降的眼镜
身在青岛,遇见米兰
2017春夏米兰时装周
意大利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