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产业化探索之我见

2015-09-08张家昌

少林与太极 2015年2期
关键词:太极文化

张家昌

太极,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要传承载体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传播范围最广、习练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形式之一,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国际动作巨星李连杰说:“中国发达起来后,能向世界输出什么?太极最合适。”这从一个方面透露出太极将会再次焕发生机、大放光芒的前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气候恶化、环境污染、思想冲突、资源危机等,从根本上、更高层面上追根溯源,追求文化的融合、创新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作为现存唯一迅猛发展的“四大文明古国”,在日益崛起的进程中,文化的同步融合、创新已经成为必然。太极,无疑是向西方和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载体和途径。

一、太极拳的价值。

综合而言,太极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郾健身:太极的健身功效比较显著,奥巴马总统通过白宫专家团队验证,得出“太极是世上最完美的运动”的结论,并发表在《国情咨文》的讲话里,在美国掀起“中国太极浪潮”(编者:此消息未经核实)。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和群众口碑充分证实了太极的健身效果,其主要体现在对亚健康的调理、对体质的增强、对慢性病的康复、对生命状态的唤醒与提高等。

2?郾修身:太极在大众心目中就是修身的代名词,这并非仅仅是因为太极那种飘逸、舒适、行云流水、气定神闲的直观感觉,而且还有着以物理、生理医学为基础的实证材料,是“诚于中,形于外”的系统体系,能改进气血的运行态势,通过改变五脏六腑的机能,使人的情志与精神状态发生自然的改观。

3?郾以武入道:在中国,拳成为道的载体与入道的途径,它将大众眼中神秘、玄乎的“道”通过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动作”能跨越语言、文化、肤色和阶层。因而其对于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大大的方便之门、通俗之门。

4?郾文化沟通、融合:世界上的一切冲突,大到战争,小到人际关系失和,究其根本,其本质就是文化的冲突。有句名言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只是对事情的看法不同而已。”当今,伴随着一系列问题与危机,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发扬了。

太极,作为流出已久的古老运动方式,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直观、显著的功效。它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种族、国界、贫富等诸多隔阂,融合文化,化解冲突,它已经做到并将继续扩大做到“通过一套拳影响一个人,通过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通过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通过众多社区改善一个社会”的作用。

5?郾提升交际能力(圈子、平台、阶层、以拳会友):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不仅仅需要娱乐、休闲、保健,也不仅仅需要快餐式的各种学习、聚会、活动。以深厚中华文化为基础、具有养生、修身、悟道功效的太极文化无疑可以聚集起一个以文化共同点为基础的“新阶层、新圈子”,并因为这个精英群体自身的能量,而使太极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功效。

6?郾弥补信仰缺失的现状:信仰缺失已成为社会之痛,文化立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对于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继承与弘扬,建立起善的信仰基因,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搏击术,多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唯太极“以弱胜强,以小博大”,并且取胜不是靠主动攻击,而是“敌未动,我不动”、“借其力反制其人”,这与当今奉行的强权、强势思维形成了巨大反差,为世界上弱小民族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信仰、一套可检验的方法论。

二、太极拳传承脉络、现状。

作为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的“群众武术健身运动”,太极的传承主要靠“师承”制度维系。大致方式有:拳馆教学、广场、公园教学、学校教学、健身房习练等形式。其好处显而易见,扩大了习练的人数与范围,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除拳馆收费(不高)之外,其它场所多为“象征性”收费、公益性质为主,学校的太极课更多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应付,而健身房的太极课变成了“顺便”,就像超市里“附赠”商品一样。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很多地方的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不少人练变形、练走样了,能练出“真正”太极功夫的比例不高,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太极并非x家、x氏、xx嫡传的狭隘之争,而是每一个招式,从外形到功用能都体现出太极拳的原理并且能接受检验,比如常说的“气沉丹田,中正安舒,阴阳平衡,不丢不顶”等。

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产业,也就是靠它挣钱难,所以难以汇集人才与资源,本来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就不多,其中的少数多集中在国外、台湾、香港以及东南沿海等少数城市的少量拳馆、会所、相关机构里。

三、推广的困难点、原因。

造成太极产业化困境的原因,笔者曾与众多同道中人探讨,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郾因为太极是内家拳,不像外家拳(如长拳)那样直观、富有表演性、观赏性,所以很多人难以认识到它的价值,影响了它的受众范围。

2?郾很多大众对太极的认识是“退休老人没事打着玩的”休闲活动,换言之,大众的心理定式是“适合没事的老年人”,作为消费能力最强、活跃程序最大的社会主流创造群体——青年人则就这么被“放弃”了。

3?郾出效果慢。太极是内家拳,哲理拳,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立竿见影的见到很明显的效果,再说,真正的养生一定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自然就是生长,就是潜移默化,就是润物无声,哪能那么快呢?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那么快,人们普遍浮躁,让工作的人士保证平均每天40分钟到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本来就很难,没有时间保障,本身见效就“不快”的太极被“虎头蛇尾”的对待也就很正常了。由于缺少社会主流创造人群的参与,公园里的“没事老人”与学校里的“强迫应付训练”人群怎么可能支撑起一个产业呢?

4?郾赚钱难。学校里面的教学已含进学费了,不单独收,公园广场基本不收费,健身房多是通卡,跑步、跳操,有些消费者出于好奇或调剂需要顺便练练太极,所以少数健身房办个附代的学习班。除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外,内陆等地普遍收费不高,盈利模式是“第一年亏本,第二年持平,第三年略微盈利”,整体折算属于“微利行业”,这还是经营比较好的,多半是名家、大师直接或间接办的,有影响力、客源相对多一些的。笔者曾调研部分年收人在20万左右的职场人士,他们普遍表示,在场馆里面练习,认为一年也就应该交个“千儿八百”的,这种收费在城市里哪能赚到钱呢?

5?郾标准差别大。传统门派之见让一些人士还在为谁是正统嫡传而争论不休,打出来的动作很多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也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对太极的理解感悟不同”,更有甚者,同一个老师不同时期打出来的动作也不相同,让学习者无所适从。

所以,因为没有标准,所以没法统一,没法统一就没法产业化。

四、有为之处、发展方向。

尽管有诸多困难,但大势已越来越对发展太极有利,所以顺势而为,仍是有“可为之处”的。

笔者总结并展望、畅想了一些太极未来的发展的业态:

传统场馆教学:最传统、也是目前的主流业态模式。

会所太极:比如有太极瑜伽会馆,会员制,此类业态数量不多,影响的人数也不多。

健身房太极:众多健身项目里的一种,是一个受众面相对较多的平台,但出来的学员练得专业性强的不多。

新媒介太极:马云、李连杰、王西安三位老师发起创办的,以“传播健康快乐”为宗旨,打造的“新文化圈子”、“新生活方式”,因为三位老师的术业专攻及其个人影响力与资源,创办推动这项事业具有很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挑战与发展空间都很大,短期有挑战,长期看好。

连锁太极:“中国最大的太极养生连锁机构”、“首家标准化场馆太极”让创始人黄忠达先生声名鹊起,而复星集团的投资更是如虎添翼,作为“中国太极拳行业教练资格认证”标准的“唯一制定者”,易太极将在中国的太极发展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其它业态:有类似于培训公司,针对企业、机构、班级进行教练外派的方式。笔者展望认为太极与心理学有结合点,可以开发对应课程;太极与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国画等可以在一起办成“东方健康生活馆”、“中式生活馆”等,并衍生相关产业;太极还可与农业、旅游、地产等结合,办成“休闲体验式养生庄园”、“太极养生谷”等;另外,太极与医院、养老康复机构、出国留学机构都有深度合作的基础与空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太极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传统行业,需要用新的手法来使它焕发新的生机。产业化,应该是方法、是形式、是业态,但太极思想的根本要始终贯穿,不能过度产业化,不能丢掉了它的根本:拳术、拳理的根本,太极思想哲学的根本。如此,才能走得好、走得远。作为一位“太极产业化探索者”,笔者愿与一切有缘人交流共进,并期望得到指点斧正。

猜你喜欢

太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人到老年学太极
谁远谁近?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太极Ⅱ
诸葛闪闪与太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