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蒋介石重庆谈判背后的美国因素
2015-09-07周昌文
周昌文
1945年重庆谈判时,赫尔利同蒋介石、毛泽东合影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形成了合作抗战的局面。但是,由于各自政治立场的驱使,双方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上并没有达成一致,为此,国共之间举行过多次谈判。虽然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在各自军队及统治地区范围这两个最根本问题上分歧依旧很大。1945年8月,两党领袖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举行了历史性的谈判,10月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重庆谈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之际,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重庆谈判并不局限于国共双方,而是具有宽广的历史背景,尤其带有明显的美国因素——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支持中国抗战。1944年赫尔利受命使华,后来又担任驻华大使。他奔走于重庆、延安之间,努力调解国共关系,为促成国共领袖重庆谈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罗斯福派赫尔利使华,调解国共关系
1944年8月3日,美国罗斯福总统与马歇尔将军共同决定派遣赫尔利前往中国调解国共问题,协调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罗斯福于8月19日电告蒋介石,赫尔利将作为其私人代表赴华,与蒋协调中国战场军事问题。
赫尔利于9月6日抵达重庆。当时,国共之间的谈判正处于僵持局面。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在给国务卿的电报中表示,近来蒋针对共产党的解决方案毫无新意,仅仅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所做的样子罢了。
而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则对美国人的调解表现出积极和配合的姿态。9月11日,毛泽东致电南方局,请他们考虑就成立联合政府一事“先同美方大员一谈”。中共代表在与美国大使等谈话时,他们“已提出要改变现在中国政治局面,必须请中共参加政府”。在这之后,9月23日,朱德与美军延安观察组的谢伟思也深入讨论了国共关系。朱德明确提出希望赫尔利访问延安,直接听取共产党的意见,以此施压国民政府。继朱德之后,毛泽东也与谢伟思进行了数次交谈。“毛明确表示,美国在国共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希望美国政府支持中共提出的组建‘联合政府’的提议”。
中共的积极态度给谢伟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到,“中共当下坚信美国有能力影响国民政府并将决定中国战后是否会爆发内战。中共渴望得到美国的支持,担心美国疏远与中共的关系”。随后他给史迪威写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美国不需要与国民政府进行军事合作,因为它不进行政治改革,这就不能在对日作战中达到美方的要求。
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阻止了国民政府对自身的政治改革。因此谢伟思提出美国对华政策应基于两点,一个是不应寄希望于蒋介石政府,另一个是不考虑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反政府力量的情况,就不能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确切地说这也是美国的问题。
1944年11月,毛泽东、朱德在延安会见赫尔利
赫尔利亲赴延安,与毛泽东签订《延安协定草案》
1944年10月17日,美国驻华使馆在备忘录中建议赫尔利与在重庆的中共代表林伯渠、董必武会谈,明确表示美方希望中共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若延安亦希望如此,美方将草拟一份谈判协议供双方参考。此外,若双方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应安排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会谈。
10月17、18日,赫尔利连续约见董必武、林伯渠,传递了他认为“中国现政府不民主”,“蒋的态度已变和缓”的观感,转达了“蒋也允许他必要时去延安”的意愿,表达了他“代表罗总统帮助中国团结,决不对党派有所偏袒”的态度,对共产党“过去宽容忍耐,以国家为重,极称赞”。19日,毛泽东指出,“蒋最怕指名批评他,美国亦怕我们不要蒋,故在允许蒋存在的条件下,可以作出一些有利于我们的交易来”。10月23日,董必武、林伯渠与赫尔利见面,提交了1937年9月22日由中央社发表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的四个要点,即: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10月28日,赫尔利提交了一份名为《协议的基础》的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国共两党统一军事力量以共同抗日;两党认可蒋介石为国家及军队的最高领导人;两党遵循孙中山三民主义准则,建立民主政府;国民政府认可中共为合法政党,所有中国政党将给予相同的平等、自由、合法地位;中国将只有一个合法政府,一支军队,所有官员及士兵不管国共,将享有与其级别相适应的薪水待遇,各部队在物资补给上一视同仁。
11月7日,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对赫尔利“五点协议”进行了修订,强调中共军队需受国民政府及国家军事委员指导;中共军队只有当受到国民政府认可后方能拿到与其级别相适应的薪水待遇。另外,这份协议中仅保证了中国所有政党将得到合法认可,但并未提及给予相同的平等、自由地位。
当天,赫尔利亲自前往延安。11月8日,赫尔利便与毛泽东开始正式会谈。在第一轮会谈中,赫尔利对毛泽东表示,他作为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已经取得蒋介石同意,其使命是协调国共谈判,促成双方达成共识。赫尔利将他起草的五点协议交给毛泽东,表示希望由国共双方修改,力争由国、共、美三方共同签署正式协议。他特别指出,起草该协议的目的在于联合中国的各种力量抗击日本,同时防止战后中国爆发新的内战。他说:“(罗斯福)总统迫切希望中国能与美、英、苏三国并列四强之一。美国并不打算在未来控制中国,仅希望中国能同美国一样拥有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赫尔利还向毛泽东转达了蒋介石有意与毛本人会谈,以解决国共冲突的意愿。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赴重庆谈判,与张治中、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在延安机场合影
当天下午3点,举行了第二轮会谈。毛泽东就赫尔利起草的五点协议系统地发表了中共的意见。他首先肯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的成绩,但也指出目前的国民党统治区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就是国民党的错误政策和腐败机构。他认为,双方要达成协议,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对当下国民政府的政策与构成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未来的政府应由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中间党派共同组成,并且享有平等的权益。对于具体问题,毛泽东指出,在当下,应该被改编的不是共产党部队,而是那些面对日军临阵脱逃、毫无斗志的国民党部队。随后,毛泽东表示,很长时间以来他便有打算与蒋介石会谈,但一直困难重重。“今天有赫尔利将军帮助,在适当时机我愿意和蒋先生见面”。中共方面将对赫尔利提出的五点协议提出修改草案,以便双方进一步探讨。
在赫尔利看来,毛泽东的态度显然与他的西方民主观念是非常吻合的,也是他所乐意见到的,他当即表示,如果能够让两位会见,就可能解决许多困难,“那会是一个伟大的会晤”。
11月9日下午,举行了第三轮会谈,中共提出了对赫尔利五点协议的修改意见,其基本要点是:一、中国政府、国民党、共产党通力合作,统一军队,击溃日本,建设中国;二、改组国民政府为“联合政府”,由一切抗日党派及无党派政治团体代表构成;三、联合政府以孙中山的思想为原则,建立民治、民有、民享政府,实行各民主政策;四、联合政府及联合军事委员会承认所有抗日部队,并公平分配军事物资;五、联合政府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抗日政党的合法地位。这个意见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其中所体现的民主理念和制度安排,让赫尔利大喜过望,他表示“我将尽一切力量使蒋接受,我想这方案是正确的”。当天晚上,毛泽东主持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五点协议。
1944年11月10日,赫尔利与毛泽东举行第四轮会议,然后双方在《延安协定草案——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上正式签字。下午,赫尔利飞返重庆。
达成共识,赫尔利与毛泽东在延安构想重庆谈判
在11月9日、10日的会谈中,赫尔利和毛泽东还就下一步举行“毛蒋重庆谈判”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力争形成国、共、美三方共识。
首先,赫尔利表达了他对毛泽东主席的尊敬,并代表美国政府作出郑重承诺:一是蒋介石如愿见毛,他将陪同毛前往重庆;二是如果毛愿意见蒋,将成为美国的上宾,“以美国国格担保毛主席及其随员在会后能安全地返回延安,不管会议的成效如何”;三是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前往重庆,均由美国提供飞机运输。
对于赫尔利的好意,毛泽东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说,“我很久以前就想见蒋先生,过去情况不便未能如愿。现在有美国出面,赫尔利将军调停,这一好机会,我不会让它错过。”
随后,赫尔利与毛泽东讨论了未来“重庆谈判”的进程安排,达成了系列共识——
1.由赫尔利将两方达成的《延安协定草案》征求蒋介石的意见。蒋如同意,毛就与蒋见面。毛泽东希望赫尔利发挥他作为罗斯福总统代表的独特作用,并再次表示“此种好机会我不愿错过”。
2.毛泽东提出把毛蒋会面的地点确定在重庆。赫尔利询问毛泽东,如蒋同意见面,在什么地方?不要在重庆见面,是否可另选一地点?毛泽东明确表示,“见面地点当然在重庆”。
3.《延安协定草案》应由赫尔利、毛泽东、蒋介石三人签字。由于有双方代表董必武和张治中、王世杰在谈判具体条款,赫尔利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如何签字。毛泽东表示,这五点协议要国共“双方共同签字,公开发表”,中共方面由毛泽东签字。这让赫尔利相当高兴,当即表示“那我也要在这上面签字”。
4.未来的政府由蒋介石担任主席。赫尔利向毛提出一个假设,“如果蒋问:‘接受五要点,是否就是不要我在政府里面了?’对这问题,请毛主席告我如何答复?”毛泽东回答,“仍要他在政府里面”。赫尔利进一步追问,“我要再证实一下,你是否和他合作,要他当政府主席。”毛泽东明确地回答,“要他当政府主席”。赫尔利这下才放心了。
5.由毛泽东致电罗斯福总统,确认毛、赫五点协议。会谈结束时毛泽东特别提出希望赫尔利把五点协议转达罗斯福总统。赫尔利建议,可由毛泽东给罗斯福写信。同日,毛泽东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感谢他派赫尔利赴华调解,“今一旦得赫尔利将军之助,使我们有实现此目的(即《延安协定草案》)之希望”。此信由赫尔利转交。
6.中共派周恩来同赫尔利前往重庆,协助赫尔利与蒋介石商谈。
调解受挫,赫尔利力推重启国共谈判
▲国共重庆谈判旧址——桂园
当赫尔利乘机离开延安的时候,心情是愉快的,在他看来,情况似乎非常乐观。但是,他的这种西方式的民主理念很快就碰到了顽固的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抵制。
对于毛、赫达成的《延安协定草案》,国民政府于11月15日由王世杰与张治中向赫尔利提出了四条“反协议”,主要修改了关于中共合法地位的内容,国民政府仅将在必要情况下认定中共为合法政府,且中共军队将受命于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此外条款中还删去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抗日的内容。随后,国民党方面于17日、21日连续提出了对《延安协定草案》的修改意见。周恩来对蒋介石拒绝中共提出的五点协议感到非常失望,于是返回延安。赫尔利的调解遭遇到预料之外的麻烦。
这时,赫尔利方才明白“双方对协议条款所产生的分歧有如此之大”。11月16日,他在给罗斯福的报告中表示他仍不会放弃努力促使国共达成一致。罗斯福回信赫尔利,肯定了他为中国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并正式通知他已被任命为美国驻中国大使。
赫尔利继续努力斡旋于国共之间。12月底,赫尔利回电毛、周二人表示,根据其在重庆的观察,国民党政府是有诚意就谈判做出让步的,希望双方仍按照计划继续进行谈判。赫尔利主动提出,国民政府愿意派遣宋子文、王世杰、张治中及他本人前往延安,在双方取得基本共识后,再陪同毛泽东、周恩来二人前往重庆与蒋介石继续谈判。
毛泽东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他希望赫尔利向国民政府传达中共建议在重庆召开国事会议之预备会议的建议。此会议应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三方参加,并保证会议公开举行,各党派有平等地位。若国民政府同意,则周恩来可再到重庆磋商谈判。赫尔利于1月20日回信毛泽东,建议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并表示会派美方德·帕斯上校与周恩来同机前往重庆。两天后毛回信,表示同意此举,周恩来可赴重庆谈判。
在赫尔利的力促下,国共终于重开谈判。
《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布《为商讨团结建国大计毛泽东飞抵重庆》的消息
1月底,周恩来回到重庆后与宋子文、王世杰、张治中进行了一系列谈判。谈判中,双方亦邀请了赫尔利出席。中共提出了建立联合军事委员会的意见,欢迎在联合军事委员会中有美方代表出席。蒋介石则在谈判中表示,其将在5月4日起草新的宪法,将政府权力还之于民。此后,周恩来与王世杰被任命共同协商成立一个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的机构,国民政府建议此机构叫“政治咨询会议”,旨在促进立宪政府的成立、联合各方军事力量、确保各党派成员在政府中占有相应席位,从4个方面对中共做出了一些让步,表现了一定的灵活性。该份建议送给了赫尔利和周恩来。周恩来告诉赫尔利,他第一次感到国共双方有可能达成合作的基础。
同时,在赫尔利的斡旋下,由罗斯福总统出面施压,蒋介石被迫同意组成由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共同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赴美国参加联合国旧金山制宪会议。这是赫尔利接受中共建议,力排众议而达成的一件好事,影响至今。
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促成历史性的重庆谈判
进入1945年,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月,美、苏、英召开雅尔塔会议,美苏两国首脑达成支持由蒋介石统一中国以避免中国发生内战的共识,并决定由中苏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约来实现美苏两国对中国国民政府的承诺。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召开了七大,把建立“联合政府”确定为中共的路线,作为规划战后中国格局,与国民党谈判的底线。5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六大,提出“召开国大,还政于民”,而拒绝对政府的民主改造。国共关系开始由战时的合作转向战后的对峙。
在此背景下,在用政治和军事两手解决共产党问题的抉择中,蒋介石首先考虑使用政治手段。8月14日,蒋介石向毛泽东发出了邀请其到重庆参加谈判的第一封电报。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读《投降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对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当晚,蒋介石告诉赫尔利,据宋子文莫斯科来电,《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已经签署。蒋不无得意地对赫尔利说,“中苏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联愿意协助中国境内各武装力量的统一;苏联愿意支持中国建立一个自强、团结、民主的政府;愿意帮助国民政府。”借此机会,赫尔利向蒋介石建议邀请在延安的毛泽东来渝谈判。他说,若毛接受邀请,国共间的冲突将变为政治上的不和,而非武装对抗,蒋也将有机会向中国民众展示其在战后和平时期仍像战时那样的领导能力。
于是,蒋介石向毛泽东连发三电。在8月16日的第一封复电中毛泽东并不积极。在22日的第二封复电中,毛泽东表示“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晋谒”,表达了愿意恢复谈判的立场。此时,赫尔利通过魏德迈向延安表示,“愿继续在国共两党之间进行调解并愿意履行从前的允诺”。或许是对美国调停的信任,毛泽东回电魏德迈,第一次透露出准备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的意向。24日,毛泽东复蒋介石第三封电报,表示“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25日,魏德迈再次致电毛泽东,请其赴渝。8月26日,中共举行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最后下定赴重庆之决心,说“我去重庆的问题,昨晚政治局七位同志同若飞同志商议,决定答复魏德迈的电报,去。”随即,毛回电魏德迈,“承蒋委员长三电相邀,赫尔利大使两次表示愿望来延,此种诚意,极为心感”。因此明确表示“欢迎赫尔利大使来延面叙,鄙人及周恩来将军可以偕赫尔利大使同机飞渝,往应蒋委员长之约,以期早日协商一切大计”。
为确保毛泽东赴渝,8月26日,蒋介石请求赫尔利前往延安,“并陪同毛泽东及其他中共人员赴重庆参加谈判。”27日,赫尔利飞赴延安。行前他向记者表示“我很高兴能够再访延安,过去一年多以来,我们一直在为国民政府与中共之间达成和解而努力。虽然在双方谈判过程中有很多分歧,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国共领导人始终对彼此及谈判充满了尊重与信任。”
8月28日,在美国大使赫尔利、蒋介石的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毛泽东及周恩来、王若飞乘美国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
与此前不同的是,谈判在国共双方之间展开,没有赫尔利从中调停。谈判首先由两党领袖毛泽东与蒋介石直接商谈,两人共见面11次,其中有几次秘密进行。更多的具体磋商则在双方谈判代表周恩来、王若飞与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中进行。谈判历时43天,经过了普遍交换意见、实质性问题商谈和达成协议三个阶段。
进入9月,赫尔利作为驻中国大使的任期即将到期。但是,在谈判的进程中,赫尔利仍然在努力发挥重要作用。
在实质性问题商谈阶段,国共之间“边谈边打”,除在“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两项总原则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上有了基本共识外,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为此,9月16日,周恩来起草了一份公报稿,作为备忘录,提交给赫尔利,希望表明中共先达成原则协议,再讨论具体问题的意图,以期打破僵局,推进谈判。
9月17日,赫尔利分别约见国共谈判代表,劝说双方达成协议。但对于国共军队缩编比例问题,双方仍没能达成共识。
《双十协定》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共同签署《关于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与声明》,因为1月11日重庆《大公报》的报道
在此关键时刻,赫尔利采取了几个措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第一,他决定推迟回国行程,留在重庆继续调解国共关系;第二,他致信挽留毛泽东在重庆继续商谈,他说“你在重庆多住一段时间,对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产生令人满意的了解是非常有益的。早日达成协议,将使中国立即进入一个和平建设时期”;第三,他与蒋介石进行了会谈,然后约见国共双方代表,尤其是向中共施加压力。形势一度紧张。毛泽东立即约见赫尔利,一方面鲜明地重申了中共的立场,另一方面也表示中共的态度是“虽然目前有很多困难,但总可以想出合理的办法解决,不会向分裂的方向走”。这样就使国共谈判得以继续进行下去,并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继续前进。
此后,谈判进程逐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到9月底,谈判进入达成协议文本的阶段。并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国共领袖的重庆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也成为国共关系的里程碑。
赫尔利1944年8月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身份来到中国,11月30日任驻华大使,1945年9月22日卸任回国。奉命使华1年零1个月。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签署了《延安协定草案》,促成了毛泽东蒋介石重庆谈判、两党签署《双十协定》,赫尔利对国共两党劝和、促谈,合力打击日本,试图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联合政府”,从而提升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影响。在抗战已经胜利,构架中国战后政治秩序的过程中,赫尔利仍然为了美国的利益,在保持国民党统治的前提下,推动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和平、民主、团结”的方向发展。这其中的成败得失可以为后人参考与借鉴。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邓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