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的思考

2015-09-07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

天津农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老龄化农民农业

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

摘 要:农业从业者老龄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不容忽视。笔者对我国当前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合理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开展农业后继者的培养工作、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返乡务农,保障农业后继有人。

关键词:农民;老龄化;农业;后继者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16

Abstract: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actitioners aging on promoting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aging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unity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e agricultural economic benefits, establish a reasonable standard of land circulation system, actively carry out agricultural successors of the training work, return to the farmers' professional property, we hope these measures can attract more atavistic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 words: farmer; aging; agriculture; successor

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直接导致农村高素质的新生代劳动力大量流失[1]。根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的65.5%。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导致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下降、农村人才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突出。未来农业谁来种地,农业发展由谁来接班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最终结论研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学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持乐观态度,如张永丽、王宝文等认为新世纪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彻底性流动能够瓦解传统以来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2];蒲艳萍、黄晓春[3]通过对西部289个自然村的调查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而大部分学者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引起的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表示担忧,提出有必要培育新生代农业接班人。如高洪洋指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经严重危及到我国粮食安全,老龄化问题亟需解决[4]。

1 我国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1.1 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

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为31.37%,初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为53.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12.6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93%。另一方面表现为接受农业新技术、新观念的速度较慢。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主要由老年人和妇女组成,一些地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将近60岁。他们多是根据多年的耕作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持怀疑态度。

1.2 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现象严重

我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20 24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9%,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3 16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7%。而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所占总人口7%的国家或地区划定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显然,我国人口已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在我国的老龄人口中,将近60%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5],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又与农业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对此,学者们也对我国各省的农民老龄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何小勤对浙江省的农业劳动力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浙江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异常严重,并且这种严峻形势在短时期内很难缓解[6];彭华等[7]在2013年对四川省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四川省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村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还存在“未富先老”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较低,使得农业老龄人老来无依,没有切实的经济保障。

1.3 农村青年劳动力存在离农、恶农、不爱农的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但农村青年中却不断滋长离农、恶农、不爱农的思想,他们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却对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不认同,他们以在城市安家立业为奋斗目标。即使是在校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农学知识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也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脏、苦、累且经济效益低,无法满足青年劳动力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社会“跳农门”观点对青年劳动力的影响程度比较大。

2 我国农业从业者老龄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2.1 直接造成农业后备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者逐渐以老龄化人口为主,一些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的情况。再加上农村青年离农、恶农的思想,大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在学校毕业后纷纷选择在城市打工而不愿意回家乡从事又苦又累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农业从业者减少且从业者结构失衡,农业后备劳动力不足。

2.2 制约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不再是依靠传统的人力、畜力进行简单耕种,而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尽管老龄劳动力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从事农业是一项耗费巨大体力和精力的劳动,老龄劳动力往往力不从心。而且老龄农业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有关学者曾对2009年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老龄劳动力的单位面积作物产量与产值不会下降,但是主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且各主要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也比较低[8],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不利于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农民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一方面呈现土地无人耕种、土地大量撂荒的现象,另一方面老龄劳动力受制于精力和体力,他们通常会种植一些易耕种、产量高的农作物,而耕种面积大、精耕细作的粮食作物却很少耕种,这种“懒人农业”“懒庄稼”使得土地粗放经营,或出现“双改单”的隐性撂荒等现象,导致粮食增长仅仅是结构性的增长,不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3 对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的思考

3.1 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投资回报率较低是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的主要原因。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9],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使农业成为一个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的产业,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务农,从而扭转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的局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2 建立合理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更多农业人才进入农业领域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只有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综合效益[10],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11],也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农民最害怕失去[12]的生产要素。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保障农户的土地权利,在农户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下,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和适度集中,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3.3 开展农民后继者的培养工作

我国农业后备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仅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将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针对现在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政府应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后继者培养工作,选拔一批青年劳动力进行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培训,提高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福利待遇水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并且留得住的农业人才。

3.4 改变社会对农民的传统偏见,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促进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我国人为地设立了城乡二元分离的社会结构,对农村设置了许多带有歧视性的限制,农民作为一种社会身份与市民相区别。近年来,政府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农村的发展给予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然而,社会对农民身份的偏见仍没有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青年劳动力返乡务农的意愿。因此,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农村的新变化、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优惠政策,宣传投身于农业事业的典型人物及典型事迹,转变社会对农民身份的偏见,给予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13]。此外,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基础产业的从业者,理应享受与其他从业者同等的职业待遇。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14],给予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韩占兵.中国农业接班人危机:分析框架,现实判断与破解之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1-8.

[2] 张永丽,王宝文.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调研世界,2012(3):50-53.

[3] 蒲艳萍,黄晓春.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对西部289个自然村的调查问卷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5-60.

[4] 高洪洋.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J].农村经济,2012(12):23.

[5] 杨长福,张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22-526.

[6] 何小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69-77.

[7] 彭华,欧阳萍,李光跃,等.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来自四川省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4(10):23.

[8] 徐娜,张莉琴.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4):227-233.

[9] 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15-25.

[10] 姚永龙.浅议日本农业接班人危机[J].中国农村经济,2012(4):87-95.

[11] 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73-75.

[12] 付景远.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6-8.

[13] 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2013(5):4.

[14] 杨继瑞,杨博维,马永坤.回归农民职业属性的探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13(1):40-45.

猜你喜欢

老龄化农民农业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