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5-09-07李华斌
李华斌
【摘要】目的:对应用格列美脲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82例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糖尿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糖尿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格列美脲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格列美脲;2型糖尿病;治疗
2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或作用障碍而导致出现的一组代谢类疾病,慢性高血糖是该病患者的特征性表现,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对多个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等造成损伤,进而导致生理功能缺陷和衰竭Ⅲ。本次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用格列美脲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糖尿病患病时间1-24年,平均患病时间(7.6±0.9)年;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6.3±1.2)岁;治疗组患者糖尿病患病时间1-22年,平均患病时间(7.4±0.8)年;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6.2±1.1)岁。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注射胰岛素诺和灵,每次40U,每天早晚各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治疗组:常规注射胰岛素诺和灵,每次40U,每天早晚各一次,口服格列美脲,每次4mg,每天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觌糖尿病症状经治疗后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有效:糖尿病症状经治疗后明显减轻,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50%;无效:糖尿病症状经治疗后没有减轻,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仍有明显异常。
1.4 观察指标
选择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糖尿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糖尿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时间
对照组经常规胰岛素治疗(19.38±3.42)d后血糖水平恢复正常;治疗组经常规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治疗(15.88±2.60)d后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该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糖尿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对照组在应用常规胰岛素治疗期间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 糖尿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后,11例2型糖尿病达到显效治疗标准,17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仍然无效,糖尿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3%;治疗组患者应用常规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治疗后,15例2型糖尿病达到显效治疗标准,22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仍然无效,糖尿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问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或作用障碍而导致出现的一组代谢类疾病,慢性高血糖是该病患者的特征性表现,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会对多个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等造成损伤,进而导致生理功能缺陷和衰竭。格列美脲是选择性非常高的一种K+ATP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在胰内可以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存在的磺酰脲65KDα受体发生充分的结合反应,使此受体与ATP敏感的K+通道之间相耦连,使β细胞上存在的ATP依赖的K通道的关闭速度加快,从而导致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反应,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处于开放状态,不断的促进钙离子的内流,从而使胰腺β细胞胰岛素的释放速度提高,并对肝脏葡萄糖转运因子1、4两种蛋白质表达作用增加现象进行有效的抑制。格列美脲与临床上应用的其他磺酰脲类药物比较,其具有更加理想的胰外作用,可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产生的敏感性水平进一步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率水平明显增加,脂肪和糖原的合成过程增加。格列美脲可以使糖原的合成能力提高2.5倍甚至更好,使脂肪的合成能力提高4倍以上,其产生的效果是优降糖类药物的2倍。另外,格列美脲的胰外降糖作用较强,主要是使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作用增强,从而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产生的敏感性增加,使周围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明显加大,增加脂肪和糖原的合成量。该药物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在降糖效果方面可以产生明显的叠加效果,胰岛素的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避免单纯应用胰岛素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和体重水平增加等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