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情怀

2015-09-07陈楚周

师道·教研 2015年7期
关键词:尼姑阿Q同情

陈楚周

所谓“悲悯”,即深切地同情、恻隐。朱光潜认为“这种同类的痛痒相关就是普通所谓的‘同情,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又认为“它(恻隐之心)的最高度的发展是悲天悯人,对象不仅是某人某物,而是全体有生之伦”。悲悯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

一、体现为对人生存的外在环境的忧虑

对人的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忧虑。以白居易《轻肥》(粤教版《<语文>选修1》。下文所引用诗文皆出自粤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一诗为例。该诗凡16句,前14句极力描写内臣宦官们衣轻裘、驾肥马赶赴军中饮宴的骄奢之状以及宴会上的盛况,而后2句则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此2句在全诗中所占篇幅虽短,但分量却不轻。通过该诗,诗人表达了内心对贫苦百姓的悲悯——腐朽的宦官集团和腐败的军队将领吃的是山珍海味,而衢州的百姓却连最起码的生活的物质基础都不具备,乃至出现“人食人”的现象。元白诗派号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依《轻肥》一诗可见一斑。粤教版《语文》选修1还选录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杜陵叟》,该诗旨在揭露封建王朝赋税制度的严苛和官员的凶残,同样体现出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忧虑。

对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的恶劣因素(如战争)的忧虑。以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为例。该诗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兴并反复吟唱,营造了一个肃杀、凄冷的环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之下流离失所的同胞的深切同情,这些同胞包括赶着马车不知所往的农夫、蓬头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土地的土地垦殖者,他们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

二、体现为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怀

对人格的尊重。以鲁迅《阿Q正传》一文为例。文中的阿Q本来就是一个“可怜虫”,他卑微、猥琐、自高自大、自欺欺人、备受凌辱,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虫”却还要在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伤害之后去伤害一个小尼姑——用手拧她,用脏话羞辱她。阿Q在羞辱了小尼姑之后“十分得意的笑”,而酒店里的“鉴赏家”也“九分得意的笑”。可以说,小尼姑生活得毫无尊严,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是凌辱的。鲁迅写阿Q伤害小尼姑这一情节,写出了国人麻木的精神状态,也反应出了鲁迅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像小尼姑这一类小人物的深切同情。这些小人物的人格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而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让小人物得到应有的尊重。

对孤独、虚无的心灵的抚慰。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诗人海子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幸福、鲜活、富足的生活图景,但此种生活却未能被诗人消受,只能停留在诗人的想象的层面,因此,对于诗人而言幸福的生活只能“从明天起”,生命的孤独和虚妄却困扰着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是在海子对人类生存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的精神超越,是对孤独、虚无的心灵的抚慰,是对生命存在的状态的悲悯。摩罗认为“一个人爱世界,爱人类,爱人,就意味着必定会对人类精神内部的黑暗投之以广博的悲悯,施之以温暖的抚慰”。

三、因悲悯,而有传世不朽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国民的劣根性多有暴露。在小说《药》里,革命者夏瑜被杀,而围观者却伸长了脖子围观,看热闹,找刺激;华老栓求购“人血馒头”,企图为儿子治病;夏四奶奶因为有夏瑜这么个儿子而脸有“羞愧”之色。民智未开,国民愚昧,其丑陋之举比比皆是,而鲁迅对待这些人物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谓“哀其不幸”,正是悲悯。莫言说:“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正是“大悲悯”成就了传世不朽的作品。

“悲悯”是与“善”相随而行的情怀,人类之“善”因“悲悯”而激发。周国平说“爱心最深厚的基础是在这种大悲悯之中”。悲悯是一种人文情怀,两千多年前孟子便有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样的论断。孟子认为:失去了“恻隐之心”,人便不能成其为人。人文性是《语文》的特性之一,但如果只把人文性理解为爱情、亲情、友情、民族情感等,而忽视了悲悯情怀,那么中学的语文教学将是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的。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尼姑阿Q同情
阿Q和老A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虽然我颜值低,可是我眼光高啊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十根指甲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