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井区气井生产动态分析及低产井治理研究
2015-09-07施里宇
施里宇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69)
Y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为低渗-超低渗砂岩、无边水、底水定容弹性驱动岩性气藏,纵向上依次发育有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和本溪组砂岩储层,在平面与纵向上均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1]。
砂岩储层孔隙类型70%~80%为粒间及粒内溶孔,山西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4%~8%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10-2~1×10-3μm2之间;下石盒子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8%~10%之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10-2~10×10-4μm2之间。储层微裂缝较发育,使得储层在普遍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存在相对的高渗区。
1 气井分类
关于气井的分类,既有按无阻流量来分的,又有按地层参数来分的,还有结合产能与地层参数来分类的,其分类方法各有利弊[2]。
由于本区气井已经投入开发,按照井口产量来分类,能较好地体现气井的生产能力,反映气井真实的生产情况,本次分类采用此方法。从气井分类统计表可以看出,Ⅰ类气井仅占气井总数的10.2%,Ⅱ、Ⅲ类合计约占89.8%,气井以Ⅱ、Ⅲ类为主,分类如下表所示。
井别Ⅰ类Ⅱ类Ⅲ类日产气量(104m3/d)≥3 1≤Qg<3<1井数(口)12 63 43百分比(%)10.2 53.4 36.4
2 气井产量贡献率
Y井区投产气井118口,开采层位涉及本气田发现的盒8、山1、山2、本溪等4个层位,其中以山2、本溪为主力层位,大部分气井都是单层开采。
所有气井均采用油管采气、油管注醇的方式进行生产。正常生产情况下日产气量约150.0×104m3/d。气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为1.7×104m3/d。气井平均压降速率在0.032MPa/d,平均气水比为20.5×104m3/m3。
统计不同类型气井的产量贡献,Ⅰ类气井仅占10.2%,产能贡献率达到了38.6%,Ⅱ类气井占53.4%,产能贡献率达到了51.9%,Ⅲ类气井占36.4%,产能贡献率仅占9.5%。
3 典型井分析
3.1 Ⅰ类气井生产特征
此类气井山2层砂体厚度一般都在12m以上,通常按无阻流量的1/12配产。这类气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气井进站压力下降缓慢,气井平均压降速率为0.007MPa/d,气井关井后压力能迅速恢复。由于井口产量较大,该类气井油套压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井底没有积液。
典型Ⅰ类气井如图1所示,该井在2013年11月2日前,产气量在12×104m3/d以上,井口压力由16.5MPa下降到12.3MPa,为了保护高产井,发挥高产井在用气高峰期的调峰作用,逐步下调产量,2013年12月5日后,单井日产降至目前的4×104m3/d~5×104m3/d,目前气井油套压力保持稳定。
Ⅰ类气井井数少、产量大、产能贡献率高。该类井生产稳定,易于管理,是气田主力产气井。由于该类井能在短时间内起到快速调峰作用,因此,应对其实施保护性开采,在供气量较低时,可降低配产或关井。
3.2 Ⅱ类气井生产特征
此类气井山2层砂体厚度一般都在8~12m左右,本溪组砂体厚度一般都在8~14m左右,通常按无阻流量的1/6~1/10配产。该类气井压降速率介于0.015~0.03MPa/d。Ⅱ类气井数比例较多,该类井生产相对平稳,部分气井产量小于最小携液流量的气井,存在井底积液问题[3]。
如图2所示,该气井日产量控制在1.0×104m3/d左右,气井运行较为平稳,由于产气量达不到携液临界流量,油套压会达到1.5MPa以上。2014年10月1日后,每当进行提产排液或泡排措施后,产水量加大,油压上升,油套压差明显减少[4]。
此类气井需密切观察气井油、套压力变化,判断是否有井底积液情况出现,以保证生产平稳运行。对于该类气井,应采取排液措施,以保证气井平稳生产。
3.3 Ⅲ类气井生产特征
此类气井山2层砂体厚度一般都在8m以下,本溪组砂体厚度一般都在8m以下。按无阻流量的1/5配产,气井压降速率一般大于0.03MPa/d。该类气井产水少或不产水,但不代表地层不出水。这类气井油套压差较大,显示井底有积液。在生产过程中,放大气井瞬时流量进行提喷是排出积液的有效办法之一。
典型井如图3所示,该气井日产量通常在0.5×104m3/d左右,基本不能连续生产。对于该类井应考虑补层补孔作业,提高储层动用程度,提高单井产量[5]。
图3 Ⅲ类气井生产特征
4 低产井治理
4.1 补层分压技术
Y170井原开采层位为山2,日产量为0.8×104m3/d,通过精细地层对比,2014年4月补层山1、盒8,补层压裂后日产量提高至3.3×104m3/d,补层分压措施效果明显,如图4所示。
图4 Y170井补层前后产量对比
4.2 间歇提产排液技术
通过Y井区生产现场的不断摸索和调整,对16口低产井实施了间歇开井制度,使低产积液井由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转为生产状态,提高了单井产气量和开井时率[6]。其中S9井在2013年2月前处于低水平生产状态,日产气0.2×104m3/d、不产水;2013年3月至8月处于半停产状态;2013年11月之后,建立了“开一天、关二天”的间歇开井制度,平均日产气0.5×104m3/d、日产水0.1m3;油套压差减小,实现了气井的正常带液生产,如图5所示。
图5 试9井综合采气曲线图
5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①Ⅰ气井所占比例较小,产能贡献率较大,此类气井关井后压力恢复能力较强,井底没有积液。
②Ⅱ、Ⅲ类气井压降速率较大,要及时采取排液措施。
③补层分压措施和间歇提产排液措施能有效治理低产气井。
[1]吴雪超,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天然气探区山西组山2段成岩相及优质储层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6):1004-1010.
[2]赵素惠,等.苏里格气田气井分类方法研究[J].天然气技术,2010(4):11-13.
[3]黄炳光,等.气藏工程分析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士伦.天然气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5]姚军,等.延长低渗致密气藏采气工艺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1-64.
[6]姜瑞忠,等.低渗透油藏压裂井生产动态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3(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