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人拿枪,显得更壮

2015-09-07徐欧露

博客天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枪支射击奥巴马

本刊记者 / 徐欧露

男人拿枪,显得更壮

本刊记者 / 徐欧露

无论是不是战时,拿枪的国家元首都能显得更有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公开场合射击的国家元首。

2014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参观了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军事展览馆,他乘坐步兵战车射击训练模拟器,还在激光模拟射击系统前,拿起步枪和手枪体验射击要领。

习近平手持的是一把模拟射击步枪—用激光代替子弹射击靶位。激光模拟射击系统的靶子,使用对特定波长的激光敏感的特殊材料,能够快速精准地确定着弹点,射击过程中还能产生后坐力等实弹射击效果。这是安全、省钱的模拟射击训练方法。

公开报道中,曾实弹射击的官员里,最高是政治局委员一级,汪洋在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时曾经实弹射击,张春贤也有过实弹射击的镜头出现在电视新闻中。

改革开放后的历任领导人,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都没有过射击的报道。新疆“7·5事件”后的2009年8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身着绿色中山装看望了部队。公开报道称,他与部队官兵握手,强调了新疆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

邓小平在军队工作多年,在那段时期,拿枪不算稀罕事。1937年到1949年,邓小平历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第129师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等职,他的佩枪始终是一把M1896式警用型毛瑟手枪。

毛泽东也很少拿枪,他只有在青年时期参加湖南新军时使用步枪。根据《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一书记录,陈士渠曾说,“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他背枪是在宁冈砻市红四军成立大会上。”

“这天,毛主席特别高兴,他挎上匣子枪,走到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盒子枪,师长见军长’。不过,大会一结束,毛泽东便把枪交给了警卫员,以后再也没见他携带过枪。”书里写道。

2013年2月,美国白宫发布了一张总统奥巴马在戴维营射击飞碟的照片,奥巴马的持枪姿势被外界调侃为“不专业”。

1949年后,毛泽东唯一一次见诸公开报道的使用枪的记录是在1964年。当年全军大比武,当看到济南军区某部参谋宋世哲步枪速射40秒40发全部命中时,毛泽东十分高兴,随即接过“神枪手”使用的步枪进行瞄准。当时离“文革”尚有两年,时年71岁的毛泽东举枪射击的唯一一张照片就这样留存下来。当然,他没有发射实弹。

习近平与军队渊源颇深,父亲习仲勋曾经是军人,习近平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担任时任军委秘书长耿飚的秘书,当时他的身份是现役军人。在福建任职时,他曾在1996年兼任福建预备役高炮师第一政委。2014年8月1日的《福建日报》曾刊登一张他在1997年体验某型高炮炮手的照片。

公开报道称,十八大后习近平15次视察军队,足迹遍布七大军区、海陆空以及武警部队近20个单位。2013年1月29日,习近平在春节前视察武警部队。公开照片中,习近平亲自用手检查新型枪械。

一系列亲身体验军事装备的细节跟习近平在十八大后提出的强军以及重视军事装备的话语密切相关。

相比中国,有用枪支狩猎传统的西方国家,对枪有着更天然的亲近。

在美国的50个州,隐蔽地持有和携带武器都是合法的。《美国枪史》一书这样写道:“枪支是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义的图腾”。

自1944到2012年,每次美国总统大选,两党至少有一方会推出具有军人背景的候选人。2008年奥巴马的对手、参议员麦凯恩曾是海军飞行员(越南被俘过),前总统小布什退伍于国民警卫队,也是飞行员,而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是海军飞行员出身。克林顿虽然未曾当兵,但当时的对手、参议员多尔是战争英雄。

美国总统大多数都会用枪,小布什就是一名狂热的狩猎爱好者,他喜欢在德州克劳福德镇的射击场射击,他任职期间,这个地方甚至被称作“西部白宫”。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也经常玩飞碟射击,而将军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更是玩枪高手。

2012年,美国首次出现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均无从军经历的局面。没碰过枪的质疑给后来的胜出者奥巴马带来不少麻烦。因为校园枪击案频发,奥巴马一度呼吁实行严格的控枪政策,引来的却是人们对他用枪经验的质疑。

为了堵住众人的嘴,2013年2月,白宫发布了一张奥巴马过生日时在美国总统休假胜地戴维营射击飞碟的照片。照片中,奥巴马用左肩膀顶住枪把手,左手食指扣住扳机,一阵烟自枪筒中喷出。

“不专业!”美国双向飞碟射击协会的执行总裁迈克尔·汉普顿立刻指出了奥巴马持枪姿势的违和感,“从他的站姿和持枪姿势看,这不是他经常做的事情”。而来自田纳西州的国会议员玛莎·布莱克坚持想挑战奥巴马,以证明后者根本不会射击。网民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怀疑,他们给奥巴马PS上酋长帽,穿上花裤衩,还让奥巴马一枪射出了一束鲜花。

“战斗民族”的领导人也对枪支十分热爱,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为狩猎准备了90多支猎枪。赫鲁晓夫时代,去扎维多沃自然保护区狩猎成了苏共高官的“必修课”,外宾来访在猎场会面,甚至重要协议的签订都在野外进行。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也青睐扎维多沃的狩猎生活,一待就是好几个星期。

克格勃出身的现任总统普京,则以枪法著称。2008年8月31日,普京造访西伯利亚虎保护区,观察一只落入陷阱的5岁西伯利亚母虎。就在观察过程中,掉入陷阱的老虎突然蹿出,扑向附近的摄影师。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称,普京迅速抓过气枪,射中了老虎肩胛。

这个情景被不少媒体贴上“英雄主义”的标签,而像赤裸脊梁、手持猎枪这样饱含雄性激素的画面,更为普京俘获了不少粉丝。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者做过一个试验,让志愿者依据4张不同的手部照片估计4名男子的身高、体型和肌肉强度,实际上,照片中的手几乎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手里拿的东西—填缝枪、电钻、手锯和手枪。结果显示,手里拿枪的人,身高、体型和肌肉强度都会被高估。研究者解释说,鉴于人类进化过程中体型和强壮程度是可靠的指标,大脑可能会把枪支这类复杂的威胁因素转化为更高的身高和更强的肌肉。

也就是说,拿枪的男人,让人感到更强壮,当然也更可靠。

有时,握枪的目的并不全为秀肌肉,普京的老搭档梅德韦杰夫对枪的运用就更加务实。2009年7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使用一把狙击步枪射击的照片被媒体公布,这支俄罗斯生产的最新式狙击步枪CB-98立刻成为关注焦点。不少媒体认为,梅德韦杰夫秀枪,意在为本国武器做广告。

美国和俄罗斯对枪支的偏爱,与残酷的战争经历和文化不无关系,美国人认为枪支是保障自由的工具,“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被写进宪法修正案。而俄罗斯人则更多地把枪视为力量的象征。英国人则对枪支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一般只有5%的警察佩枪。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英军驻阿富汗基地时,仅仅从掩体内的一个射击口向外眺望,机枪就在面前,卡梅伦碰都没碰。而法国的左派总统奥朗德离“射击”最近的一次,可能是在法国射箭中心拉了一弓。

金正恩出任朝鲜最高领导人后,多次在视察时亲自持枪示范射击姿势或指导射击训练。2012年,朝鲜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有关金正恩的纪录片,出现了他策马奔腾,以及驾驶坦克、沿路发射炮弹的镜头。

金正恩的父亲、已故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正日,被称为“射击技术高超”,据《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道,某次金正日视察部队时,小试身手,前方50米摆放了10个空瓶子,他右手持枪,击碎了其中5个,换枪到左手,又击中了其余5个。至于金正恩的爷爷金日

部分国家枪支管理规定

巴西

25周岁以上的巴西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枪,但所有枪支必须登记,而且不能带出室外。巴西也是除了美国之外,全球死于枪击人数最多的国家

澳大利亚

严格禁止拥有枪支,除非有“合理原因”,比如经过审核的射击运动、动物管制组织以及就业需要等成则是游击队出身,经历过战火,朝鲜有很多关于金日成枪法的传说。

战争可能是将人与枪联系起来的最直接的媒介,动乱局势中,举枪往往代表一种示威和抵抗。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阅兵式上手持步枪朝天射击的画面,可能是他最经典的形象之一。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时期,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出使中东与萨达姆会面,劝其撤军。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写道:“萨达姆一身戎装,腰上别了一把手枪,让人感到几分战争将临的气氛。差不多两个小时的会谈中,中间曾有片刻休息,那时,他才把手枪取下,放在桌旁。”2006年6月14日,身穿军装、头戴贝雷帽的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来到一处军事基地,亲自将新购的俄制卡拉什尼科夫AK-103型突击步枪发给数百名士兵。

此前的5月15日,美国宣布对委内瑞拉实行武器出口禁令,并要求其他盟国也不要向其出口武器。这激怒了查韦斯,他指责美国意图推翻自己,并下令军官和预备役部队进行抗美战争训练。“我不会被美国打倒”,在拿出一支新枪摆出端枪瞄准的姿势后,查韦斯说。

手摸自己的枪是防卫,手摸别人的枪则可能是友谊。愿意亲身使用一下盟友的武器,是双方关系良好和结盟的注脚。

1943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一起视察了美军的第101空降师、第9师等主力兵团,丘吉尔不顾病体初愈,沿途为士兵演讲,在第9师,还兴致勃勃地尝试使用了美式卡宾枪。丘吉尔在军校时的专业是骑兵,他打25码(约22.9米)靶,艾森豪威尔打50码靶。结果如何无人知晓,据说第9师师长巧妙地引开两人,未去验靶。

没有射击特长,确实可能在靶子上表现得很丢人。不过在12月20日那天,习近平扣动扳机后,环靶的正中心先后亮起了四个红点—全中了。■

猜你喜欢

枪支射击奥巴马
画与理
为什么射击最高的成绩是10.9环,而不是11环
机枪射击十八式
巴西成为全球因枪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枪支共享”
澳大利亚民众上缴逾5.7万支非法持有枪支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实战化近距离快速射击方法初探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