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亮相

2015-09-07

博客天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喇叭裤敲钟纽交所

亮相

匿名用户问所有人:

老常委李长春新书《辽沈大地改革潮》中公布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老照片,绿军装、白色短袖衬衫、黑布鞋,再次勾起了公众对80年代的记忆。在80年代,人们到底穿什么?

《博客天下》答:

1980年代,“老三色”(灰白黑)、“老三装”(绿军服、干部服、工作服)的穿衣格局开始被打破,西装、喇叭裤、蝙蝠衫等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胡耀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公开场合穿西装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并引发了1984年的“全国西服热”。此前,中山装是国家领导人出席正式场合的“规定服装”。由于胡耀邦个子矮,讲话时喜欢做手势动作,西装下摆常常撩起来,会从底下露出显得有点长的领带。

1983年2月,胡耀邦去深圳特区考察,看到深圳市委的干部几乎全都穿着深色咔叽布做的四口袋干部装时,问道:“你们穿的衣服怎么还是老样子?怎么还没有一点变化?我赞成你们穿西装,因为你们经常要出场,要同外商打交道,人家的第一观感就是穿着服饰,老是过去的老样子,人家就觉得你这里还很落后,没有什么变化;来你们这里投资担风险,不放心。”接着他转过身对市领导们说,你们深圳要转变观念,可以自己先特起来,让干部和工作人员穿得好一点。

1989年,胡耀邦生前穿西装的最后一张彩照,第一次用在了追悼会上。

穿西装被认为是对价值观的认同,中国领导人的服饰语言也是一篇改革开放的宣言。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之际,新当选的全体政治局常委西装革履在世人面前亮相,这被西方视为中国冲破僵化的意识形态束缚,坚持改革开放的标志。1982年9月,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身穿西装来到中国学习改革开放经验。

1983年时,新华社发布消息《服装样式宜解放》,建议“服装应该解放些,要提倡男同志穿西服,穿两用衫,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同年底,随着纺织业的发展,中国取消了延续20多年的布票,为改善人民衣着提供了条件。胡耀邦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抓一下服装,让全国人民穿得整齐一点,干净一点,漂亮一点。”

1988年,四川省南充市涪江路,一名穿着喇叭裤的女青年在试衣服。

在服装款式单一的80年代,一部电影就可能催生出一款服饰的流行,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装扮会成为时下国人最直接的参照。反映纺织厂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播出后,影片中的“红裙子”立即成为中国女性追捧的对象。

那个年代的时髦男青年形象是穿着电影《追捕》中的喇叭裤,戴着《大西洋底来的人》里的“麦克镜”,听着录音机里的邓丽君歌曲。当然,喇叭裤一度也与“不良青年”的形象挂起了钩,不准穿喇叭裤上学是不成文的规定。

叶总在等待老贾过来的时候,也打量起这盒子钱。孟导心急,之前就已经看过了,盒子里一共1 4 1枚铜钱,大小各异,材质和成色也各有差异。至于值钱不值钱,有没有价值,孟导当然就不得而知了。

女青年们穿起了拉链在前的牛仔裤,在此之前只有男士有权利穿,女装裤的拉链开口都在侧面。她们用牛仔裤裹着浑圆的臀部与骄傲的大腿,让保守的长辈们颇为不满。1985年的《北方牛仔裤》中有这样的表述,“牛仔裤啊牛仔裤,你曾遭受过多么大的非难,似乎你真是糖衣裹着的炮弹,对无产阶级有着颠覆的威胁。然而,现今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它不再是炮弹,而是漂亮、新美的衣装。”

随着西装的重新崛起、喇叭裤的强劲突破和牛仔裤的流行,蝙蝠衫、超短裙、自织毛衣、健美服、运动服、羊毛衫、踏脚裤等服饰都流行开来。在比赛场上,更前卫的服装—泳装的出现冲击着国人的审美观。1986年,一位健美运动员在比赛中穿着上下分离的两件式泳衣亮相,这种极为暴露的比基尼泳衣当时一出场,就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随着服饰多样性的更新,大街上的裁缝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更新服装样式的渴求,服装设计开始成为一门专业的课程。1988年5月10日,中国第一所新型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成立,服装设计在中国逐步走向专业化。

(本刊记者 赵良美)

我是黑人,我不觉得这是个负担,也不觉得这是个责任。这就是我的一部分。但它不能定义我。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

2014年12月7日,来自牙买加的黑人选手艾丽娅·阿特金森在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蛙泳中夺得世界冠军,成为泳坛上首位女性黑人世界冠军。

黄海均问所有人:

“黑人不适合游泳”真的科学吗?

过去,游泳一直是黑人运动员无法征服的项目。科学研究表明,黑人的身体密度比白人高1%左右,而1%的身体密度差异,可以在泳池中造成1.2%-1.9%的速度差异,这个数据放在以0.1秒甚至0.01秒决定金牌归属的游泳比赛中,可能是致命的。

不过,这也被认为是种族歧视的借口。非洲很多国家因为水资源问题,游泳普及程度极低。美国黑人作家索斯盖特曾讨论过黑人很少游泳的社会背景。在她看来,这缘于当初奴隶主不让黑人学习游泳,害怕他们逃走,而后来的种族隔离制度进一步禁锢了黑人与游泳的接触,“随着黑人中产阶级的增多,这些现象才会逐步消失。”

根据2010年美国游泳基金会和孟菲斯大学的一项调查,美国70%的黑人孩子不会游泳。美国疾病防治与控制中心的报告称,5岁至14岁的黑人孩子淹死的比例是同龄白人孩子的3倍。

中国游泳队总教练幺正杰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尽管目前世界上优秀的黑人泳将为数不多,但黑人游泳选手想要取得突破,需要的只是时间。”

来源 / 澎湃新闻

匿名用户问所有人:

为什么上市要敲钟?

邓璟答:

2014年12月23日,万达赴香港上市。港交所钟声的响起,带来了土豪们财富的再一次指数式增长。作为IPO的“古老”传统,敲钟这个动作还要追溯到纽交所。

实际上,敲钟并非一开始就有如此高调宣扬的意味。1995年,纽交所才开始定期邀请特殊客人敲钟。此前,敲钟都属于交易所经理的职责。

纽交所的手工敲“钟”,起源大概是在1865年。时任总裁用木槌每天敲两次,表示开市、休市。准确来说,那时不叫敲钟,而是敲锣—最开始用的还是中国制造的锣。1903年,纽交所从华尔街40号的一个房间搬到华尔街11号的大楼(现址),敲中国锣就被敲铜钟取代了,而且是电动打钟,可以让整幢证券交易大楼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今天,纽交所四个交易区都有自己的钟,由统一控制台同步控制敲响。

我们常常看到一大波企业高管在公司去纽交所上市时敲钟,一个普遍的解释是:很多人认为上市时刻的敲钟之举是一生取得巨大成就的象征。据说,企业高管在敲钟时都会激动不已、思绪万千。想想也对,如果没有敲钟这种形音色兼备的形式,只看到公司上市后股票价格的数字变动,高管们如何宣泄激动的心情?

纽交所官网是这么解释的:“开市和休市的敲钟仪式,提供了一个让你的公司、公司发展里程碑获得充分报道的独特平台。你的敲钟,不仅会出现在纽交所官网上,还会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可以让全世界无数人看到。生意之道,媒体聚焦,无可比肩。”

简单一句,纽交所让一些上市公司高管敲钟,本质上是“让财神爷沉迷,让财神爷宣泄,让财神爷陶醉”。

来源 / 凤凰网

猜你喜欢

喇叭裤敲钟纽交所
荆楚老乡敲钟忙
敲钟的速度
我曾经穿着一条喇叭裤去谈恋爱
看看我的喇叭裤
“喇叭裤”才是至IN单品
敲钟祈愿
诺龙技术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在京举行
喇叭裤撑起复古潮
她让纽交所有了女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