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养成策略

2015-09-06钱志梅崔利红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8期
关键词:老鹰母鸡小鸡

钱志梅 崔利红

幼儿期是合作行为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中从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几方面都做了清晰的说明,特别提出培养幼儿对他人与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

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大众性和继承性,因而深得儿童的喜爱。而且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合作元素,幼儿可以三五成群、自由结伴地进行游戏,他们经常在一起构成一个小群体玩耍嬉戏,在这个群体中的合作往往会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感情体验,而这种合作行为的不断强化、巩固又为社会性行为的内化奠定了基础。合作行为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品质之一,这种品质应该从小培养。这也正是我园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养成策略研究”被纳入庐阳区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原因所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以健康领域活动为载体,带领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合作行为养成的策略。探索如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游戏?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合作行为?教师的引导运用什么样的策略?中班、大班多次展示的健康课例“老鹰捉小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思维、身体灵敏性及动作反应速度的发展,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考验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力和方法。我们就此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养成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正确梳理合作要素

“老鹰捉小鸡”是一个合作性非常强的游戏,在此游戏中合作的关键点较多,既有老鹰和鸡妈妈的合作(对抗),又有鸡宝宝之间以及鸡妈妈和鸡宝宝之间的合作。对于游戏合作点的正确梳理能够帮助我们在设计活动目标和过程时更深入地考虑运用什么策略让幼儿把握合作关系,掌握合作的方法,促使良好合作行为的养成。

二、选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从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来看,小班幼儿多数处于独自游戏阶段,中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到了大班参与合作游戏的意识才进一步增强。我们最初把“老鹰捉小鸡”这样一个合作性强、合作点较多的游戏放在中班开展,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我们据此认识到对游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按照年龄层次选择合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游戏。通过两次活动展示观察幼儿合作的具体表现,引起我们更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组织大班幼儿来玩“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他们会如何比中班幼儿更好地处理好合作关系呢?

三、把握游戏合作特点,恰当运用有效策略

(一)情境创设

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创设情境,给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那么就会使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在“老鹰捉小鸡”活动中,教师首先设置了“母鸡带着小鸡到草地上捉虫、玩耍,老鹰突然出现,母鸡奋力赶走老鹰”的场景导入活动,从而引出问题:“老鹰来了我们怎么办?”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提出激励幼儿主动思考,特别是扮演小鸡的孩子们就会想“老鹰就是来抓小鸡的,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被老鹰抓走呢?”因此面临同一个问题情境大家共同想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合作。思维的碰撞让幼儿想出了各种躲避老鹰的办法,带着这些种种办法去验证是否可行,由此顺理成章地进入游戏下一个环节当中。

(二)语言提示

教师梳理出“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合作点,但如何让幼儿明白而又能够做到相互合作呢?教师如何引导呢?比如就“小鸡和母鸡之间的合作”而言,当幼儿第一次游戏中有小鸡被老鹰捉住时,老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幼儿静下来讨论:鸡宝宝被捉住了,你们来帮助鸡妈妈,告诉鸡妈妈鸡宝宝为什么会被老鹰捉住?鸡妈妈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小鸡?鸡宝宝应该怎么来合作呢?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把这些问题抛给幼儿,不断地用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厘清思路,让幼儿在思考、讨论中寻求合作的方法。又如就“鸡宝宝之间的合作”而言,“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主要培养幼儿奔跑、合作躲闪的能力,而且是一种运动中的合作躲闪。鸡妈妈在带着鸡宝宝们躲避老鹰的追捉过程中,鸡宝宝们既有大圈转,又有小范围的蛇状似地转来转去。对于不同的个体其难度也不一样,特别是鸡妈妈身后的最后一只鸡宝宝,他转的圈最大,对其躲闪奔跑的能力要求更高。所以当鸡宝宝游戏过程中频繁出现断节时,老师就要用语言提示幼儿,扮演鸡宝宝的孩子怎么去分?让孩子去想“谁来做中间的鸡宝宝,谁做后面的鸡宝宝?”“鸡宝宝的人数如何确定可以避免断节?”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幼儿积极的思考,让幼儿总结出跑得快的幼儿可以担当队伍最后的鸡宝宝,跑得稍慢的幼儿做中间的鸡宝宝;鸡宝宝人数过多时跑起来容易断节,所以可以分组玩。

(三)规则的暗示

当老师问幼儿:“鸡宝宝还可以怎样做不被老鹰抓走?”有的幼儿说:“鸡宝宝蹲下变成木桩,老鹰就不能捉了。”这是否也在告诉我们当鸡宝宝变成老鹰不爱吃的东西时,老鹰自然就不会捉了,那是否可以变成一种游戏规则呢?当鸡宝宝在躲闪过程中断节了或跑不动将要被老鹰抓住时,母鸡当机立断,大声喊“蹲下”,鸡宝宝听到规则的暗示后立即蹲下来。这样既可以躲过老鹰抓,又能暂作休息调整自身体力,鸡妈妈可根据鸡宝宝的体力稍作停顿,然后站起来调整好队伍再次游戏。由此可见,这种规则更有利于母鸡和小鸡的合作游戏,促使幼儿在合作游戏中养成良好的合作行为。

(四)合作练习

幼儿合作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幼儿一遍又一遍的合作练习。让幼儿自己去探讨角色的分配,不同合作点的合作关系、合作方式,游戏人数的确定,规则的制定等等,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要做好引领,提示他们去思考、寻找好的方法就可以了。比如当小鸡遇到危险快被老鹰抓到时,母鸡当机立断喊“蹲下”这个合作环节,就需要母鸡和小鸡的多次合作练习。母鸡要观察老鹰抓小鸡的势态,正确把握喊的时机,喊声应让每只小鸡都能听到,而小鸡反应要敏捷。这样在练习中逐渐形成默契,进而快乐合作游戏。

(五)多样化的评价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游戏“老鹰抓小鸡”放在大班年龄段进行教研。活动中每一次游戏后教师带领幼儿小结游戏情况,如分析小鸡为什么被捉?这次老鹰捉到小鸡了吗?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梳理评价母鸡、小鸡和老鹰的密切合作度,衡量幼儿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大班幼儿对合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互动过程中增加“让幼儿尝试分组游戏”这一环节,幼儿相互合作效果明显。如有的小组相互商量指定扮演的角色,有的小组则通过猜拳“三盘两胜”来决定角色的扮演者。几次游戏后有的小组老鹰捉到了几只小鸡,而有的小组老鹰一直也没捉到小鸡。教师组织幼儿以扮演的角色身份来评价合作成效,扮演老鹰、母鸡、小鸡的幼儿分别根据游戏中的具体表现来总结合作的成功和失败。有的说:“鸡妈妈张开大翅膀盯着老鹰,保护好小鸡,不让老鹰捉到。”有的说:“我是小鸡,紧紧跟在母鸡后面,和同伴拉紧不掉队,所以老鹰捉不到我。”也有的说:“小鸡不听鸡妈妈我的话,我喊蹲下,他们都不蹲下,所以小鸡被捉走了。”总结评价使幼儿更加明晰合作的要点,树立正确的合作态度,把握合作的方法,更利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养成。

我们以“老鹰捉小鸡”游戏为例进行了多次研讨,对民间体育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养成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了解到通过游戏合作点的挖掘,目标的科学设定,游戏情境的创设,规则、材料的暗示,语言的提示,多样化的评价等各种方式,促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共同商量、合作体验,进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促进幼儿良好的合作行为养成。同时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让更多经典、合作性强的民间体育游戏渗入幼儿的生活中,使我园的每一位幼儿都能享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在幼儿阶段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9.

[3]崔丽莹.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10(4).

[4]喻小琴.儿童合作行为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1(2).

[5]沈银珍.浅谈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2004(7).

猜你喜欢

老鹰母鸡小鸡
老鹰的“对手”
母鸡
母鸡下蛋
小鸡想飞
老鹰捉小鸡
母鸡
『老鹰育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