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技能及文化素养对英语有效课堂的作用
2015-09-06迟书超
迟书超
摘 要: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和引导者,对有效课堂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班有班风”,一个教师任课时间久了,学生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体现出与任课教师的相似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扎实的教学技能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将会对构建英语有效课堂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技能;文化素养;有效课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强调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无限的价值。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作为教师,更应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因素,让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发挥其最大价值,构建高中英语有效课堂。其中,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文化素养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有效课堂的内涵及要求
有效课堂,即在规定时间内,针对课堂现状,采取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从中受益,共同进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的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2)教学目标由提高考试成绩转变为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课堂不应该成为千篇一律的传统模式,而应成为充分展现教师智慧的场所。英语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一切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英语更是如此。学习过高中英语,至少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口语交流。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用不尽的财富。构建有效课堂,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使教师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享受教师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教师教学技能对有效课堂的作用
高中英语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1)口语水平。一口流畅自如、语感强烈的口语是上好一节英语课的前提,教师的口语水平也是检验教师的文化修养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流畅的英文授课,想必课堂也是乏味的、无趣的,想要达到教学目标也将望尘莫及。(2)教师的科研水平。一名优秀的教师即使是讲过无数次的课依然能够推陈出新,迎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以构建更加有效的英语课堂。(3)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巧妙的板书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等等。
具备扎实灵活的教学技能,有利于树立教师的伟岸人格,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努力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英语课堂真正的主人;有利于节省掉课堂中不必要浪费的时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化腐朽为神奇。因此,教师要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灭的热情,用真诚去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学生,扎实教师教学技能,努力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师生的双赢。
三、教师文化素养对有效课堂的作用
语言的学习往往与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二者不可偏废,只有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这门语言。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强烈的语感,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并不了解,也就决定了学生学习英语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还原真实的语言环境,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够将一些文化习俗、发音方法等知识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语言魅力。教师可通过播放英美电影、收听美国VOA广播音频,介绍英美知识等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英美文化,从根本上消除学生中存在的崇洋媚外与“一刀切”式反对的两个极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外来文化。例如,在讲授Festivals around world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将中英两国的节日文化进行分享和对比,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具备了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英语才会易如反掌。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湖水。只有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在英语课堂中游刃有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总而言之,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够在英语课堂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更加高效地管理课堂,达到英语与生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钻研精神,始终保持课堂的先进性,从自身出发,努力构建高中英语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爱民.教师文化素养与教育实践智慧[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03).
[2]吕军莉.我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及对策[J].青海教育,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