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该怎样培养
2015-09-06刘会宾
刘会宾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所谓“后进生”。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犹如局外人一般,很难和教师及整个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一致,长期如此,导致了他们背上“后进生”的称谓,甚至自己也以“后进生”自居。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其实并非不好学、不爱学、不能学,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之中,他们的大脑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已经被其他无关的事物所取代。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呢?如果能将这些“后进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教学过程中,他们所能取得的成绩,往往是能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么,如何将他们的思想“带回”到课堂教学中呢?本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潜知拙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激发兴趣,从差生能解决的问题入手
后进生大致分为三类:学习后进生、思想品德后进生或兼而有之。后进生大都有自卑心理和缺乏自信心,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不足,更要的是看到他们的长处,捕捉他们身上闪光点,适时的进行表扬。使后进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就得从后进生能解决的问题入手,让他们看到自身并非“一无是处”,也能够为常人之所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积极的融入到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中,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我”也行,别人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一样的能。在问题的解答中,不拘于答案的正确性,而在于让他们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中来,同时,对于错误的答案辅之以正确的引导,将他们的思路带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差生在自己的“顿悟”中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从对已知问题的解决到对未知问题的思考,由简入繁,由易而难,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更深兴趣
兴趣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我们更不能忽略学生“遗忘”的存在。温故才能知新,在每次新课前,可以对上一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次简单的回顾,这样,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教学内容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不至于在新内容面前感到举足无措。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数学刚刚有了一点“心得”的差生来说,巩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学生对于概念和描述基本无大碍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导他们将那种不规范的数学语言,还原到正确、规范的推理和演算中。当然,对于差生而言,这是一个相当难的步骤,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如何由简入繁,由易而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差生的鼓励,取决于差生能否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在错误之后求得正确。因此,这个时候要鼓励学生“犯错”,只有真正知道了他们错误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应报以极大的鼓励,要让他们产生“越错越战”的勇气和最后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作一个 “善错”的思考者。
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烈的,但他们又是缺乏耐心的;他们是追求成功的,但又缺乏对于过程的关注。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为他们设定一个又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又要让他们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既要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又要告诉他们问题的解决并非只有唯一途径。通过对某些特定问题的思考和重点讲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的知识探索中,充分发掘出自身理性思维的潜力,让他们明白,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具备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一些人,让差生在简单的运用和推理思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以达到加深兴趣的目的。
三、营造氛围,以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在近似游戏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运用。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也在于他们没有看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教学中,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我们可以结合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己去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主动的联想式的思维中,取得兴趣与运用的有效结合,在运用中发挥兴趣,在兴趣中展示运用,也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相当强烈,他们已不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对于世界的看法单纯而简单,他们思维跳跃性大,分散,但又缺乏一定的主张,有自己的见解,但见解却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引进一些互动,让学生在对特定题目的讨论中,一方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去主动的思考,另一方面,将问题的讨论引导到数学的运用上来,引导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的兴趣也必将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和加深。
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在探索数学规律性问题中,授之学生以“渔”,让他们充分享受自身主动思考在学习中带来的乐趣
兴趣的巩固在于对未知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在于对于规律的揭示和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将规律性问题的讲解变为引导学生去求证和推理,通过他们自身的思考和演算,获得前人在经历了漫长求证得到的“真理”,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成就和骄傲啊——毕竟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
很多学生往往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一旦失去了这种引导,他们就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切入点,找不到方法和途径,那些曾经十分熟悉的定理定律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和推理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欠缺主动,就犹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大可让学生去主动的寻找“真理”,一旦真理在他们的主动思考下在脑子里打上了深深的印记,思考的过程在脑子里清晰可见,知识的运用在脑子里条理明晰,他们就能自己打捞到更多的“鱼”,而不会总是依赖着老师的提醒和引导。
教学活动是一项神圣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学生们的努力,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寻求到与学生的共鸣,寻求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勇敢航行的本领。同时,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现实,也要求教师报以更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那些后进学生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推动那些优异的学生,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