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简易分合
2015-09-06石国建
摘 要:汉字和埃及的古文字同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随着中国文化日益在国际上发挥正重大的影响的同时,而系统地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简易分合,启发学生认真学习和正确掌握祖国的文字变得更有必要;同时可以借助文字的演变规律,揭示汉字形体日趋简化的发展规律,用正确的眼光对待文字起源发展上的唯心史观。
关键词:汉字形体;中国汉字;简易分合;甲骨文;拼音文字;古文字;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一、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如今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二、汉字的书体发展史
1.甲骨文。中国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5 .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6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7.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8.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三、汉字改革问题
到了近代,前面也谈到,我们的汉字是今日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唯一使用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历史上的其它古老的表意文字早己消亡了。
就汉字改革的最终目标来看,汉字的改革是文字体制或叫文字制度的根本改革,它必将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革命,今日的汉字改革又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洪流之中进行的,因而更多的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热情关注,尤其是国内各少数民族人士的热切关注。
汉字几千年来演变的特点是在表意的体系之内不断增加表音的倾向。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语言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汉族人不断增加了形声字和假借字,对表音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汉字发展的表音化倾向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它告诉我们汉字的拼音化变革是汉语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内部要求。汉字拼音化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
四、结语
汉字虽然有表音化倾向,但三千多年来的汉字发展史又告诉我们,不打破汉字的根本体系,不超出汉字体系之外,表音化倾向再发展也不能自然而然地演变为拼音的音素文字。重复地说,目前的方块汉字本身永远不能自己演变为拼音的字母文字,要实现拼音的字母文字制度,必须另外采用一整套字母符号体系来书写汉语。这条真理,似乎人人皆知,但仍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的。
汉族人认识汉字的非科学性和繁难性,认识了汉字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尖锐矛盾以来就积极设法解决汉字的弊端问题。
参考文献 :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朱德熙.
[2]《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石国建(1991-08),男,汉族,贵州大方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