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5-09-06张媛媛
张媛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策略,更是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一、激发兴趣,建立“认同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对很多人来说是枯燥的、深奥的、抽象的,这是事实,但不等于说数学就是一门很难学的科目。相反,如果你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你会习惯于数字与字母带来的“无限枯燥”,你也会享受于一连串符号组成的“深度奥秘”,你更会翱翔于点、线、面的“数学抽象”里。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提高效率。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利用和培养。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对打篮球感兴趣,所以在设置问题时,有目的性地设置了两分球、三分球得分问题;进球得分,未进球扣分的问题,对他们原本的兴趣加以一定的“利用”,让他们把兴趣慢慢地扩大,让篮球与数学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建立“认同感”。
二、灵活机动,建立“认知感”
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授课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代数部分侧重于知识理解、概念辨析等;几何部分侧重于图形分析、空间想象;统计部分侧重于数据采集、图表分析。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让学生对书中的每一块内容都能快速辨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认知感”。
三、巧妙设计,建立“成就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有一定的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也应该有个大概的范围。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设计问题要有层次,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层次高一点的问题,让他们学习的热情继续高涨。只要问题得当,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就能够维持其注意力始终处在较高的水平,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出学习的热情,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让每个人在课堂上都能找到各自的价值,建立“成就感”。
四、突出主体,建立“归属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思维来自疑问。如果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那么這种应答还是被动的。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建立“归属感”。
五、师生联手,建立“幸福感”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互尊互爱,互信互助;民主平等,互相对话;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等多个方面。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要注重个性,评价时要多一点欣赏和赞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不惜言辞,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的热情。教师从中也会收获很多:学生配合、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也激励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进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完美体现,呈现“双赢”的局面,建立“幸福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
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