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立教依标施教
2015-09-06沈淼
沈淼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完成从少年阶段向青年阶段的过渡。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科学技能、生活常识,树立起人生目标和理想,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建立起自己道德模式。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而我们思想品德,正是针对人生、道德展开教学、引导、讨论的课程。
在我们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随着知识的增多,视野的开阔,慢慢就会产生人生的困惑。比如,成绩差的学生,会产生我没有别的同学优秀的自卑感受,我来到这个学校能学到点啥的疑惑……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不是光依靠语文,也不是依靠数学和其他科目就可以解决或者缓解的,因为他们不解决这类思想上的问题。
学生的现实。目前,我们的学生所享受的物质条件丰富,使我们学生的成长期延长不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话已经逐渐被“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少年”的话所代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吃不了苦,受不了累。这么讲吧,咱们目前的初中毕业生,离开了父母,恐怕连自己都照顾不了。
目前,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较上个世纪多了不少。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辟了心理辅导室,进行心理疏导。这既表现学生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也表现了当前不少学生不坚强,即脆弱。
七年级思想品德的立足点正是这个上面。针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把成长中所要形成的一些特质概括提炼出来,以一种相对较高的标准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世界的构建。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下同),课程包含这样几部分: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这是人生当中的正面表现。挫折以及磨砺是人生必经的曲折。法律法规则是生活当中行为要求的底线,也是保护自我的最后一道工具。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联系实际,深入发掘课文所蕴藏的内涵,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从课文当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理论和实例。
以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例。课文中有关于邓亚萍的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事例,对于此,“00后”的学生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我们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的人来说,她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所以为了能够更多介绍邓亚萍,特意找她比赛的视频、成长的资料,让学生有比较深的认识。让他们看到邓亚萍即使在获取了世界冠军的时候,也不是顺顺当当的,不仅要战胜对手,还要战胜自己的伤病。再一次体现了课文当中的那句话: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学生对邓亚萍印象深刻了许多,其实就是对我们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认识深刻了。那样效果就达到了。
我们只有从学生的需求(包括浅表需求和深层需求),切实联系实际,做好准备工作,依照課程标准,进行课程教学,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