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及策略
2015-09-06韦江平
韦江平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对中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构建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为“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轴联动”的育人合力机制。
【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策略 培育
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品德如何,关系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为此,2013 年 12 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初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科学意识,初步形成热爱学习、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等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清晰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其中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层面来阐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来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富强”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即国富民强,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基础和前提;“民主”是我国政治建设的目标,即人民当家作主,它是广大人民的美好诉求,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和谐”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层面来阐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动描述。“自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人的各方面的自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公正”是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主导和内在要求;“法治”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式,是维护和保障人民权利和义务、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证。第三个“倡导”是从个人层面来阐述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怀有深厚感情,对祖国充满热爱,并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个人的职业行为准则,要求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群众;“诚信”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即诚实守信,要求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要求个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
“三个倡导”从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的道德准则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价值追求,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界定,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又明确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同时更彰显了个人价值追求。对于当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对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明确界定澄清了人们思想的模糊认识,达成思想统一和共识,形成了凝魂聚气的强大合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二、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历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形成,这一时期最为关键。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中学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尤为关键,他们将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而且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健康发展、人们幸福安康的保证。当前,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是一个从身体快速发育但心理缓慢发展、思想不成熟逐步过渡到成熟的时期。他们试图摆脱幼稚,渴望成长,成为大人中的一员,但是他们的思想、行为、心智等方面往往又表现为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对人世间所发生的事情带有明显的主观认识,缺乏理性认识,难以明辨是非,造成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形成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急需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是顺应这一迫切要求而提出来的,是为了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健康地成长成才。
2.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培育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邓小平也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说过:“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上提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因此,必须将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上升到一项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途命运的高度来抓,并且常抓不懈,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在全球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西方自由化思想泛滥的今天,对中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它涉及社会中的所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长期以来,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只注重成人群体间的和谐,而往往忽视了青少年群体的和谐。人们一直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青少年定位在“未来和希望”方面。其实,中学生不仅仅只是未来,更是现实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以其自身无比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的行为习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风貌,他们的文化时尚影响着社会的文化风尚,他们的消费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社会生产的运营状况。中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三、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1.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
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宣传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首先,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舆论媒体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坚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改革和创新,创作出既符合中学生身心健康、又深受他们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以电脑、手机、数码产品为主的网络传媒要优化网络环境,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清理内容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职业素养,使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有害游戏远离中学生,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再次,将智能手机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娱乐、休闲的重要工具,必须加强对智能手机新媒体的监控,打击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通过智能手机新媒体不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能量”传递给中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最后,在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场合都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学校、教学楼、教室、报告厅、社区、街道、交通工具等等,以形式多样且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行无缝对接。
2.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首先,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是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应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内容中,应着力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的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究教学艺术,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其次,社会实践是中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渠道。要积极开展道德实践育人活动,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在于教育,而且重在实践。各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日常学习生活、身边小事入手,精心策划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如读雷锋日记、爱心洗脚、环保卫士、道德讲座等。通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加深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积极践行,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第三,校园文化是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渠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的每个角落、每项活动、每个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设立“手工作品展、书画作品展、科技创意展、棋艺大比拼”等板块的文化长廊区,开展“环保我先行、雷锋在我身边、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等主题的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属于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乐”园,使中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3.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轴联动”的育人合力机制
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学校教育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本身拥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师队伍、教学场地,制定非常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既具有目的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学校教育并不是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唯一路径,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所处的周围环境、所面对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家庭、亲戚朋友、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孩子传播知识、培养其品德、指导其行为的责任。正如邓小平所说:“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应营造健康和谐、宽容善良、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应为人正派、相互尊重、言行文明、爱憎分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有固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师队伍、分工明确的组织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于家庭教育中固定的家庭环境、人员组织以及生活习俗,它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更大的灵活性,时时刻刻都可以实施教育。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社区街道、公共场合、交通工具、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积极营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的社会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复杂的周围环境中不断锻炼自己心理品质,磨砺自己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总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轴联动”,齐抓共管,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关于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桂党高工宣〔2014〕23号)[EB/OL].http://www.gxedu.gov.cn/Item/15066.aspx,2014-8-2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8.
[3]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时的讲话[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6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650-65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95.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248.
[6]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30/c_1110944180.htm,2014-5-30.
[7]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2013-12-23.